【二轮复习】第三部分 第二章 小说答题模板(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轮复习】第三部分 第二章 小说答题模板(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

资源简介

丨第三部分 小说阅读丨
第二章 小说答题模板
基本知识
(一)人物形象特点
外在:身份、职业、地位、技能、相貌、遭遇、兴趣爱好、行为习惯
内在:品格、情感、精神
概括人物形象
1、×× 是一个外貌特征 + 品格、性格特征 + 身份地位 + 的人。
(注意:形象特点大于性格特点)
2、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分条分析概括。
(二)人物形象作用
①线索;
②揭示主题;
主要人物形象
③引出其他人物;
④串联故事情节。
①线索;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
次要人物形象
③衬托主要人物;
④揭示主题。
(三)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及其作用
肖像描写
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性格特征。
动作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语言描写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①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
心理描写 ②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
正面 ③推动情节的发展。
①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②细腻逼真地刻画人物性格;
③推动情节的发展;
细节描写 ④照应上下文的某个情节;
⑤表现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命运;
⑥营造某种氛围;
⑦深化主题。
- 143 -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①烘托人物心情;
景物(环境)烘托
②衬托人物性格。
侧面
①突出另一人物的性格特征;
对比衬托
②深化主题。
(四)“我”的作用
①叙述者:作为“有限视角”,起线索作用。作为“有限视角”的好处是,“我”既是故事情节
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
情。缺点是只能局限于叙述者的所见所闻,是“有限的讲述”。
②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③参与者:一般作为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有时也是主要人物。
④代言者(体验者):代替作者议论、抒情,表达主旨和情感倾向。
(五)主要人物作用
①对情节的作用。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如果人物性格发生了
变化,就要考虑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②对主题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其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
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③对社会的作用。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
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
写作意图。
(六)次要人物的作用
①“情节作用”主要是线索作用,推动(串起)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衬托主要人物”是其主要作用,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要指明是哪种衬托,是怎样衬托的。
③“主题作用”是指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
④暗示或交代社会环境。次要人物往往是社会环境的体现者和代表者。
(七)物象的基本作用
①对人物的作用:交代人物背景,烘托人物情感,衬托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②对情节的作用:
预示情节走势,推动情节的发展;
显示线索,做铺垫,构成对比;
(开头)引起下文,(结尾)总结上文,前后呼应。
③对环境的作用:营造氛围,创造美感,创造意境,衬托环境,暗示社会环境。
④对主题的作用:暗示主题,揭示主题,深化主题,触发情思,寄托情感,象征意义。
- 144 -
丨第三部分 小说阅读丨
(八)人物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写人手法 作用
肖像描写
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动作描写
1.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语言描写 2.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 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1. 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在情感;
正面 心理描写 2. 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
3.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 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2. 细腻逼真地刻画人物性格;
③推动情节的发展;
细节描写 ④照应上下文的某个情节;
⑤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命运;
⑥营造某种氛围;
⑦深化主题。
景物(环境)
①烘托人物心情;②衬托人物性格。
烘托
侧面
他人对比
①突出另一人物的性格特征;②深化主题。
衬托
“点”,指的是详细描写;“面”,指的是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
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面结合 作用:“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
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
其他常 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用方法
1. 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
抑扬结合 2. 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
比较深刻的印象。
(九)景物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鉴赏角度 分类 作用
视觉、听觉、嗅觉、
感觉角度
味觉等 1. 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景物,使景物展现
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千姿百态,形成多样统
描写角度 观察角度 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一的艺术整体;
2. 展现景物的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
远 近 结 合、 高 低 结 3. 蕴蓄情趣和理趣。
写景角度
合、内外结合
- 145 -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工笔,能突出主要景物的特征,浓墨重彩的描
工笔(又称细描) 绘能感染读者,更有利于表现主题。
工笔与白描 白 描(又 称 粗 笔 勾 白描,简练、生动、传神。
勒) 二者结合,形成对比,相互映衬,更能全方位
地表现景物的特征,为主题服务。
描写方法
动 静 结 合、 以 动 衬
动静描写 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力。
静、以静衬动
虚 实 结 合、 以 实 写 或激发读者的联想、想象;或突出景物的特征;
虚实描写
虚、以虚写实 或拓展表现空间;或扩大意境;或深化主题。
(十)自然环境作用
角度 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
环境方面 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人物方面 ①烘托心情;②体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
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情节方面
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
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 ×× 内容(为下文 ×× 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
⑥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 ×× 内容相呼应,使结构完整。
主题方面 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结合位置,分析作用
位置 作用
①给全篇定下感情基调;②营造特定的意境,渲染特定的气氛;③交代故事发
开头
生的时令、地点。
人物出场前 导引人物出场。
①交代人物身份;②暗示人物命运;③表现人物性格;④突出人物地位;⑤烘
人物描写中
托人物形象或心情。
主背景 象征主题。
中间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②烘托人物形象或性格;③前后照应。
结尾 ①深化主旨;②照应开头;③以景作结,含蓄蕴藉。
(十一)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 146 -
丨第三部分 小说阅读丨
(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十二)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①推动情节发展。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②展示人物性格。一些细小的动作、简短的话语,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格、精神风貌。
③凸显环境特征。文章中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往往要借助典型环境的描写,因此文章对一景
一物的细致描写,既能准确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能凸显环境特征。
④表达真挚情感。一篇小说能感染读者,往往因为其表达的情感真挚。而真挚情感除了来源于
亲身经历的生活,还来源于成功的细节描写。
⑤深化作品主题。好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十三)场景描写及其作用
①给全篇“定调”,使叙述更加自然;
②营造意境,渲染气氛;
③导引人物出场;
④揭示人物性格;
⑤作为一种象征。
(十四)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
①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
刻的印象。
比喻
②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
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①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
比拟 ②表达亲切,有情趣;
③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借代 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
夸张
力。
①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
对偶 ②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且比照鲜
明。
①一气呵成,节奏鲜明;
排比 ②突出强调,长于抒情;
③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①写景抒情感染力强;
反复 ②承上启下,层次清晰;
③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自问自答,启发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除引起思考外,还有过渡作
设问
用。
反问 语气强烈,感情强化。
- 147 -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反语 多用于批判对象,揭露对象本质,进行讽刺嘲笑,语中含刺,增强批判性;具有幽默感。
言在此而意在彼,表意委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增强抒情性;生动、活泼,幽默、
双关
风趣。
通感 化抽象为具体,突出特征,增强表达效果;调动读者的多种感觉,激发联想,耐人寻味。
(十五)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表现手法 表达效果
①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
象征
②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
抑扬
作品的艺术效果。
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
托物言志 把要抒发的感情、要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
达出来,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抓住重点,或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
虚实结合
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借景抒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衬托或渲染 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叙写事件的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既能反映出事
点面结合
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
以小见大
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联想与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为丰满、生动,
联想想象
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十六)情节技巧及其作用
名称 释义 作用
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
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
抑扬 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
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
读性。
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
设置在开头,引领下文,引人入胜;
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
设置在文末,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悬念 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
之效;设置在矛盾处,勾连情节,深
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
化内容。
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 148 -
丨第三部分 小说阅读丨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
对比 渲染气氛,表现事物或突出主题。
面放在一起比较。
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 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
衬托
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主题更鲜明。
在小说中间或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
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
突转 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
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
(十七)情节安排及其作用
名称 释义 作用
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
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使人物性格更加突
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
线索 出,形象更加丰满;使主题更加丰富,得
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发生的
以深化。
空间、时间。
篇章间的某些内容和意思在不同部位上的互
照应 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相关照与呼应。
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 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
伏笔
先作的提示或暗示。 更合理,前后因果更分明。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
铺垫 蓄积气势,突出主旨。
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
(十八)开头结局方式及其作用
开头
悬念式开头 开头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思考(或在情节发展中回答)。
写景式开头 开头写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直切式开头 小说直接切入场景,直接将读者置于故事情节之中,现场感与参与感强烈。
结尾
①从结构看,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出人意料的结局
②从表现手法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①从主题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令人伤感的结局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从表达效果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①从主题看,凸显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审美,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②从阅读者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
令人喜悦的结局
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表达效果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 149 -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戛然而止的结局 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
①从结构看,照应标题,首尾呼应;
②从情节看,暗示情节发展、故事结局;
以景作结的结局 ③从人物看,烘托人物;
④从主题看,升华主题;
⑤从读者看,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十九)人称及其作用
(1)第一人称:
①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感情;
②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
①营造一种亲切的氛围,把所要表现的事物更亲切地表现出来;
②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3)第三人称:
①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作者往往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把他们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
呈现在读者面前;
②使所叙人物或事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的生活面更为广阔。
(二十)叙事方式及其作用
类别 释义 效果
对话体小说是基本上以人物对话为基本结构方式 ①展开和推动故事情节,使故事情
和表现形式的一种小说类型。内容可以是对话人 节的叙述更加紧凑和集中;
对话式 亲身经历的叙述和感受心理的自白,也可以是转 ②可以使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充
述别人的生活见闻;可以是两人对话,也可以是 分地刻画和表现出来;
一人自白。 ③凸显主题。
对比是隐含在小说情节背后的基本叙事结构,是
①凸显人际关系和人物形象;
小说意义呈现的基本方式。对比分显性和隐性两
对比式 ②突出主题;
种,分别显示出小说的“表面意义”和“深层意
③结构全篇。
义”。
①可以使小说的结构更加紧凑;
独白式小说是以作者的独白占主导地位的小说。
②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情
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的意识
独白式 感;
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淡化情节以至取
③可以展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丰
消情节,事件极其微小。
富作品多层次的内涵。
①突出人物形象。;
重复叙述,即讲述数次只发生了一次的事件。重
②加强主旨的悲(喜)剧色彩;
重复式 复是小说叙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事件重复
③缓和叙事节奏,使小说有循环往
和话语重复两种基本类型。
复之美,增强艺术感染力。
短篇小说往往人物少,情节简单,所以常常聚焦 ①小中见大,使叙事相对集中紧
生活中的一个小“镜头”,截取生活中具有特殊 凑;
片段式
意义的某个片段或某个场景进行横断面的描写, ②从不同的角度展示社会生活状态
见微知著。 和人物心理。
- 150 -
丨第三部分 小说阅读丨
明线是文中直接呈现出来的贯穿始终的线索,暗 ①共同完成主题的揭示;
双线索式 线则是间接呈现出来的贯穿全文的线索。双线索 ②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
可分为明暗线、双主线、主次线。 ③突出人物形象。
又称褒贬式,是文章欲“扬”先有意“抑”,或
在反差的变化中突出事物,两相对
欲“抑”先有意“扬”的一种叙事方式。这种方
抑扬式 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留下深
式以退为进,对人欲说善则先说不善,或欲说不
刻的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善则先说善。
使叙事空间更广阔,人物表现更立
嵌套式 一个故事中穿插另一个故事。
体,主题表现丰富多元。
(二十一)叙事顺序及其作用
叙事顺序 作用
顺叙 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
倒叙
顺序叙述下去。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着原来的事件写。
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
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也叫追叙,指在文中对前面所说的人或事进行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是中心
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适
补叙
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一“藏”一“亮”,造
成叙事的波澜。
平叙 即“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件事或多件事。
(二十二)文本元素及其作用
文本元素 解读
效果:保留下的“故事(历史)”,富有历史韵味、传奇(神话)色彩或浪漫
色彩等;
1. 故事与新编
“新编(虚构)”的方式(三要素及叙述方式),充满想象力、创造性,思想上
赋予现实意义和深刻内涵。
效果:拓展(补充)情节,丰富(完善)内容;
结构灵活,避免平铺直叙;
2. 历史与现实
多角度展现人物形象;烘托现实情怀,深化主题;
拉近历史(等)与现实的距离,使故事更具张力。
效果:(参见 2)(两结合)以虚衬实(虚实相生);
3. 梦境与现实
增强抒情性,富有梦幻(浪漫 / 神秘 / 恐怖)色彩。
效果:(两结合)富有科学的真实性、科技的预见性和科幻的神奇性;
4. 科学与幻想
体现作者的人文关怀与思考。
5. 科 学 幻 想 与 效果:“科学幻想”体现作者的人文关怀与思考;
现实情怀 “现实情怀”体现作者的美好愿景,突出主题。
效果:极具夸张,富有荒诞性,具有深刻的(人性或社会)批判意义,深化
6. 荒诞与真实
主题。
- 151 -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7. 英 雄 主 义 与 效果:(两结合)故事更加生动感人,富有传奇色彩;人物形象更加完美高
浪漫主义 大;使作品焕发激情,鼓舞人心,深化主题。
表现:淡化情节,虚化人物,营造意境(参考古诗意境,如清新淡雅、迷离
8. 散文化
梦幻、幽伤沉郁等),语言抒情化(有诗情画意的韵味)。
9. 传奇性 表现:传奇人物、传奇情节和传奇环境。
10. 档 案 材 料、
新 闻 报 道、 地 效果:补充情节,使故事更加完整和真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方 志 或 访 谈 的 展现宏大的社会背景,升华主题。
穿插
(二十三)小说标题的作用
(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往往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情境、渲染……气氛,或者
简洁、醒目、形象、生动、富有诗意的作用。
(2)以物件(物象)为题:往往具有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画龙点睛、揭示……
的主题、隐含……多重含义、意蕴丰富、寄托作者的……情感等作用。
(3)以形象特征为题:具有铺展情节,照应……细节,与……对比,讽刺……,突出人物形象
的某种个性化特征、强化……效果,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作用。
(4)标题的意蕴探究:先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双关、比喻、拟人、反讽、引用等),再
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如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 152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