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苏科版生物八下17.2《传染病的预防 第1课时》(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核心素养】苏科版生物八下17.2《传染病的预防 第1课时》(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17.2.1 传染病的预防(导学案)
1.掌握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具传染性和流行性”的核心定义;能准确列举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四类病原体对应的传染病实例;理解并举例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其相互关系。
2.明确“模拟病原体的传播”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能通过实验现象分析病原体的传播过程,提升观察、分析与归纳能力;结合生活实际辨析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危害,树立预防传染病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体会科学实验在探究生物问题中的作用,激发生物学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1.传染病的定义及“传染性、流行性”两大特点;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四类病原体对应的传染病实例。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学习难点】
1.“模拟病原体的传播”实验的分析与迁移应用,从实验现象推导实际传染病的传播过程。
2.结合生活实例辨析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理解传染病传播的共同特点。
1.回顾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区分哪些可能是传染病,尝试说出判断依据。
2.思考:为什么有些疾病会在人群中快速传播,而有些疾病却不会?
3.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其主要特点是传染性和流行性。
4.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
5.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活动一:辨析传染病与非传染病
1.结合下列表格中的疾病,分组讨论并判断是否为传染病,说明理由:
疾病名称 是否为传染病 理由
流感 是 由流感病毒引起,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近视眼 否 因眼球结构异常导致,不具备传染性和流行性,属于非传染病
肺结核 是 由结核杆菌引起,可通过飞沫传播,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贫血 否 多因血液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含量不足导致,无传染性,属于非传染病
手足口病 是 由肠道病毒引起,可通过接触、飞沫传播,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龋齿 否 因牙齿被细菌侵蚀导致,不具备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特性,属于非传染病
2.小组总结: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核心区别是是否由病原体引起、是否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病的两大基本特点是传染性和流行性。
活动二:探究病原体的类型及对应传染病
结合教材实例,完成下表:
病原体类型 常见传染病实例
细菌 肺结核、细菌性痢疾、猩红热
病毒 流行性感冒、水痘、艾滋病、乙型肝炎
寄生虫 蛔虫病、血吸虫病、疟疾
真菌 手足癣、体癣、股癣
讨论:不同类型的病原体引发的传染病,在传播方式或流行季节上是否存在差异?试举例说明。
活动三:实验探究——模拟病原体的传播
实验操作:按照以下步骤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步骤1: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淀粉或面粉,加少量清水搅拌均匀,制成淀粉糊。
步骤2:全班同学右手戴一次性手套,任选1位同学,将淀粉糊涂在其手套上,该同学与34位同学右手相握,握过手的同学再与另外34位同学相握,依次传递。
步骤3:每位握过手的同学用棉签蘸取碘液涂抹在手套上,观察手套颜色变化。
实验分析:
实验中,淀粉模拟的是病原体,碘液涂抹后变蓝的现象说明淀粉(模拟的病原体)已通过握手传播到其他同学的手套上。
这个实验如何模拟了病原体在人群中的传播?请用流程图表示传播过程。
初始带淀粉同学→与 3~4 位同学握手(传播病原体)→被握手同学再与其他同学握手(进一步传播)→碘液检测显示多同学手套变蓝(病原体扩散)
迁移应用:结合实验现象,思考实际生活中,通过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如红眼病)是如何在人群中扩散的?
活动四:梳理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结合“模拟病原体的传播”实验,分析对应的传染病流行环节:
涂抹淀粉糊的同学对应的是传染源,理由是该同学携带 “病原体(淀粉)”,能够散播病原体。
同学之间的握手行为对应的是传播途径,理由是握手是 “病原体(淀粉)” 从传染源传递到易感人群的途径。
最初未接触淀粉糊的同学对应的是易感人群,理由是这些同学未携带 “病原体(淀粉)”,对其缺乏 “抵抗力”,容易被感染。
结合教材实例,完善下列概念:
传染源:指能够传播病原体的患者、病原体携带者以及受病原体感染的动物等。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常见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传播(飞沫)、消化道传播(食物、水)、接触传播(直接 / 间接接触)、虫媒传播(蚊虫叮咬)、血液传播(输血、共用注射器) 等。
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小组讨论:急性结膜炎(红眼病)是常见的传染病,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它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分别是什么?
活动五:分析传染病传播的共同特点
结合不同传染病的实例(如流感、痢疾、疟疾、艾滋病),分组讨论:
这些传染病的传播都需要哪些条件?
传染病传播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总结:传染病传播的共同特点包括需特定病原体(根本原因)、需通过传播途径(传递桥梁)、需涉及传染源和易感人群(传播两端)、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人群扩散特性)
1.下列哪种疾病不是传染病( )
A.艾滋病 B.肝炎 C.流行性感冒 D.癌症
【答案】D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非传染病则通常由遗传、环境或生活方式等因素导致,不具备传染性。
【详解】A.艾滋病由HIV病毒引起,可通过血液、性接触等途径传播,属于传染病,故A不符合题意。
B.肝炎中的病毒性肝炎(如甲肝、乙肝)由病毒引起,可通过饮食或血液传播,属于传染病,故B不符合题意。
C.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通过飞沫传播,属于传染病,故C不符合题意。
D.癌症是细胞异常增殖导致的疾病,与病原体无关,不会传染,属于非传染病,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4月26日是“全国疟疾日”。疟疾多由携带疟原虫的按蚊叮咬而感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疟疾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
B.疟疾是一种传染病
C.疟原虫是一种寄生虫
D.按蚊是引起疟疾的病原体
【答案】D
【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
(2)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3)疟原虫是引起疟疾的病原体,按蚊是传播疟疾的生物媒介。
【详解】A.疟疾是由疟原虫这种病原体引起的,并且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具有传染性,A正确。
B.疟疾符合传染病的定义,能在人群中传播,是一种传染病,B正确。
C.疟原虫寄生在人体内,从人体获取营养物质,是一种寄生虫,C正确。
D.引起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按蚊是传播疟疾的生物媒介,而不是病原体,D错误。
故选D。
3.从传染病学角度看,流感病毒和流感患者分别属于(  )
A.传染源和病原体
B.病原体和传染源
C.传播途径和传染源
D.病原体和传播途径
【答案】B
【分析】传染病的三要素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病原体是引发传染病的微生物或寄生虫。
【详解】A.流感病毒是病原体,而非传染源;流感患者是传染源,而非病原体,故A不符合题意。
B.流感病毒是引发流感的病原体,流感患者能够携带并传播病毒,属于传染源,故B符合题意。
C.流感病毒属于病原体,而非传播途径,故C不符合题意。
D.流感患者是传染源,而非传播途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接种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百日咳杆菌属于传染源
B.接种的疫苗属于抗体
C.该病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D.接种百日咳疫苗后能预防所有呼吸道传染病
【答案】C
【分析】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是患者或携带者,疫苗属于抗原,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疫苗具有特异性。
【详解】A.百日咳杆菌是病原体,传染源是携带该菌的人或动物,故A不符合题意。
B.疫苗属于抗原,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故B不符合题意。
C.百日咳属于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C符合题意。
D.疫苗仅对特定病原体有效,无法预防所有呼吸道传染病,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科学家汤飞凡为研究沙眼主动感染沙眼衣原体,最终证实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眼病。在此研究中,感染后的汤飞凡属于传染病基本流行环节中的( )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寄生虫 D.易感人群
【答案】A
【分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的途径;易感人群指对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沙眼衣原体是病原体,汤飞凡感染后成为携带并可能传播病原体的个体。
【详解】A.传染源是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汤飞凡感染后携带沙眼衣原体,可能传播疾病,故A符合题意。
B.传播途径是病原体传播的媒介或方式(如空气、接触等),汤飞凡本身并非传播途径,故B不符合题意。
C.沙眼衣原体属于细菌而非寄生虫,且题干问的是传染病环节而非病原体类型,故C不符合题意。
D.易感人群是未被感染但可能被感染的人群,汤飞凡已感染,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属于(  )
A.传播途径 B.易感人群
C.病原体 D.传染源
【答案】C
【分析】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包括细菌、病毒等。传染病的三个环节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详解】A.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甲型流感病毒是具体的致病生物,并非“传播的方式或路径”,故A不符合题意。
B.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当他们接触到病原体时,容易发生感染并患病。甲型流感病毒是“导致疾病的主体”,而非“容易被感染的人”,故B不符合题意。
C.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是导致传染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甲型流感病毒正是引发甲流的病毒类微生物,故C符合题意。
D.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甲型流感病毒是“病原体本身”,而非“携带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传染病(如流感、手足口病、蛔虫病),查阅资料了解其病原体类型、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完成下表:
传染病名称 病原体类型 主要传播途径 预防措施
2.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为家人或同学设计一份“预防传染病的健康小贴士”,包含至少3条具体可行的建议。
3.查阅资料,了解一种历史上对人类影响巨大的传染病(如鼠疫、天花),简要说明其病原体、传播途径及对人类的危害,撰写100字左右的短文。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17.2.1 传染病的预防(导学案)
1.掌握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具传染性和流行性”的核心定义;能准确列举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四类病原体对应的传染病实例;理解并举例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其相互关系。
2.明确“模拟病原体的传播”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能通过实验现象分析病原体的传播过程,提升观察、分析与归纳能力;结合生活实际辨析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危害,树立预防传染病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体会科学实验在探究生物问题中的作用,激发生物学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1.传染病的定义及“传染性、流行性”两大特点;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四类病原体对应的传染病实例。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学习难点】
1.“模拟病原体的传播”实验的分析与迁移应用,从实验现象推导实际传染病的传播过程。
2.结合生活实例辨析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理解传染病传播的共同特点。
1.回顾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区分哪些可能是传染病,尝试说出判断依据。
2.思考:为什么有些疾病会在人群中快速传播,而有些疾病却不会?
3.传染病是由_______引起的,能在_______之间或_______之间传播的疾病,其主要特点是_______和_______。
4.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_______、、、,对应的传染病实例各举一例:、、、_______。
5.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_______、、。
活动一:辨析传染病与非传染病
1.结合下列表格中的疾病,分组讨论并判断是否为传染病,说明理由:
疾病名称 是否为传染病 理由
流感
近视眼
肺结核
贫血
手足口病
龋齿
2.小组总结: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核心区别是_______,传染病的两大基本特点是_______和_______。
活动二:探究病原体的类型及对应传染病
结合教材实例,完成下表:
病原体类型 常见传染病实例
细菌
病毒
寄生虫
真菌
讨论:不同类型的病原体引发的传染病,在传播方式或流行季节上是否存在差异?试举例说明。
活动三:实验探究——模拟病原体的传播
实验操作:按照以下步骤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步骤1: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淀粉或面粉,加少量清水搅拌均匀,制成淀粉糊。
步骤2:全班同学右手戴一次性手套,任选1位同学,将淀粉糊涂在其手套上,该同学与34位同学右手相握,握过手的同学再与另外34位同学相握,依次传递。
步骤3:每位握过手的同学用棉签蘸取碘液涂抹在手套上,观察手套颜色变化。
实验分析:
实验中,淀粉模拟的是_______,碘液涂抹后变蓝的现象说明什么?
这个实验如何模拟了病原体在人群中的传播?请用流程图表示传播过程。
迁移应用:结合实验现象,思考实际生活中,通过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如红眼病)是如何在人群中扩散的?
活动四:梳理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结合“模拟病原体的传播”实验,分析对应的传染病流行环节:
涂抹淀粉糊的同学对应的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
同学之间的握手行为对应的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
最初未接触淀粉糊的同学对应的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
结合教材实例,完善下列概念:
传染源:指能够传播病原体的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等。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_______到达_______所经过的途径,常见的传播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_______而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小组讨论:急性结膜炎(红眼病)是常见的传染病,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它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分别是什么?
活动五:分析传染病传播的共同特点
结合不同传染病的实例(如流感、痢疾、疟疾、艾滋病),分组讨论:
这些传染病的传播都需要哪些条件?
传染病传播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总结:传染病传播的共同特点包括__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哪种疾病不是传染病( )
A.艾滋病 B.肝炎 C.流行性感冒 D.癌症
2.4月26日是“全国疟疾日”。疟疾多由携带疟原虫的按蚊叮咬而感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疟疾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
B.疟疾是一种传染病
C.疟原虫是一种寄生虫
D.按蚊是引起疟疾的病原体
3.从传染病学角度看,流感病毒和流感患者分别属于(  )
A.传染源和病原体
B.病原体和传染源
C.传播途径和传染源
D.病原体和传播途径
4.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接种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百日咳杆菌属于传染源
B.接种的疫苗属于抗体
C.该病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D.接种百日咳疫苗后能预防所有呼吸道传染病
5.科学家汤飞凡为研究沙眼主动感染沙眼衣原体,最终证实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眼病。在此研究中,感染后的汤飞凡属于传染病基本流行环节中的( )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寄生虫 D.易感人群
6.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属于(  )
A.传播途径 B.易感人群
C.病原体 D.传染源
1.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传染病(如流感、手足口病、蛔虫病),查阅资料了解其病原体类型、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完成下表:
传染病名称 病原体类型 主要传播途径 预防措施
2.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为家人或同学设计一份“预防传染病的健康小贴士”,包含至少3条具体可行的建议。
3.查阅资料,了解一种历史上对人类影响巨大的传染病(如鼠疫、天花),简要说明其病原体、传播途径及对人类的危害,撰写100字左右的短文。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