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17.2.2 传染病的预防(导学案)1.掌握传染病预防的三大核心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能结合流行性感冒、艾滋病等实例准确区分不同措施的应用场景。2.理解传染病流行环节与预防措施的对应关系,能针对具体传染病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方案,提升知识迁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3.明确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要点,纠正认知误区,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树立人文关怀意识。4.认识预防传染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增强公共卫生安全责任意识。【学习重点】1.传染病预防三大措施的概念及实际应用。2.结合流感实例,梳理预防措施与流行三个基本环节的对应关系。【学习难点】1.结合艾滋病传播的特殊性,准确区分并综合运用三大预防措施。2.消除对艾滋病的认知误区,理解日常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的科学依据。1.回顾上节课知识: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基本环节,切断其中任一环节即可终止传染病流行。2.初步判断下列措施的类型(填“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或“保护易感人群”): 对肺炎患者进行隔离治疗:________; 勤洗手、勤通风:________; 接种流感疫苗:________。3.艾滋病的病原体是________(英文缩写为HIV),其主要传播途径有________、、,日常接触(如握手、共餐)_______(会/不会)感染。4.思考:为什么预防不同传染病的措施侧重点不同?以流感和艾滋病为例,尝试分析原因。活动一:分析流行性感冒的预防措施材料: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秋冬季节易爆发。某学校出现流感病例后,采取了以下措施:① 要求患病学生居家隔离至痊愈;② 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教室门把手、桌面;③ 组织师生学习咳嗽礼仪(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④ 建议未患病学生接种流感疫苗;⑤ 保证教室每日通风2次,每次30分钟。小组合作:将上述措施分类填入下表,并说明分类依据:预防措施类型 具体措施编号 分类依据(结合流感流行环节)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讨论交流:为什么预防流感需要同时采取这三类措施?单一措施能否有效阻止流感传播?结合流感病毒“不耐热、对消毒剂敏感”的特点,说明措施②和⑤的科学原理。活动二:探究艾滋病的传播与预防材料: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主要存在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血液、精液、乳汁等体液中,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导致患者免疫力逐渐丧失,最终因多种并发症死亡。目前尚无根治艾滋病的药物,预防是关键。小组辨析: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错误说法说明理由:说法1: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会感染艾滋病。(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法2:共用注射器吸毒有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法3:艾滋病患者应被隔离,禁止参与社会活动。(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法4:避免不安全性行为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措施。(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践应用:结合艾滋病的传播特点,为初中生设计3条具体的防艾行动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价值思考:“艾滋病患者是疾病的受害者,我们应如何对待他们?”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三:归纳传染病预防的通用逻辑小组讨论:结合流感和艾滋病的预防实例,总结传染病预防的通用思路:针对“传染源”:核心是________(隔离/消毒/免疫),如________;针对“传播途径”:核心是________(隔离/消毒/免疫),如________;针对“易感人群”:核心是________(隔离/消毒/免疫),如________。拓展分析:为什么预防蛔虫病(消化道传染病)的重点是“切断传播途径”(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冷食物),而预防麻疹(呼吸道传染病)的重点是“保护易感人群”(如接种麻疹疫苗)?1.屠呦呦团队研发的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作出巨大贡献。已知疟疾的发生与疟原虫感染密切相关,临床治疗需根据病情与疟原虫种类制定方案。据此判断,引起疟疾的疟原虫及针对疟疾患者的治疗措施分别属于( )A.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B.病原体、控制传染源C.传染源、控制传染源D.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2.预防蛔虫病最主要是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未洗净未煮熟的蔬菜等,这些措施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A.切断传播途径 B.控制传染源C.免疫规划 D.保护易感人群3.流感防控以预防为主,下列做法不利于校园流感防控的是( )A.勤打扫教室 B.定期开紫外灯C.经常开窗通风 D.患流感发烧也坚持到校4.2024年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为“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艾滋病(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下列关于HIV的叙述错误的是( )A.HIV主要的传播方式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B.HIV主要攻击人体的淋巴细胞,破坏免疫系统C.目前预防艾滋病的主要方式是控制传染源D.艾滋病目前没有研制出疫苗,这给它的防治带来了很大困难5.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下列情况下会感染艾滋病的是( )A.与感染者同桌进餐 B.与感染者面对面交谈C.与感染者握手 D.与感染者共用针具以 “消除艾滋歧视,科学预防艾滋” 为主题,制作一份科普宣传材料(如手抄报、短视频脚本、漫画手册等)。内容需包含:艾滋病的病原体与传播途径(明确日常接触不传播的科学依据)、初中生可践行的防艾行动(如拒绝共用个人卫生用品、树立健康性观念)、对艾滋病患者的正确态度(尊重与关怀)。可通过班级群、校园公告栏等渠道分享宣传材料,或向社区居民、低年级同学讲解相关知识。通过查阅资料(如国家卫健委官网、权威科普平台)或采访社区医生、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完成一次小型调研。调研方向可选择:① 某一种历史重大传染病(如 1918 年大流感、天花)的防控措施及其对现代公共卫生的启示;② 近年来校园常见传染病(如流感、手足口病)的流行趋势与防控经验;③ 家庭中常见的传染病预防误区(如 “感冒不用隔离”“消毒越频繁越好”)及科学纠正方法。最终形成 1 份 500 字左右的调研报告,重点分析 “科学防控措施” 与 “公共卫生安全” 的关系。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17.2.2 传染病的预防(导学案)1.掌握传染病预防的三大核心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能结合流行性感冒、艾滋病等实例准确区分不同措施的应用场景。2.理解传染病流行环节与预防措施的对应关系,能针对具体传染病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方案,提升知识迁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3.明确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要点,纠正认知误区,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树立人文关怀意识。4.认识预防传染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增强公共卫生安全责任意识。【学习重点】1.传染病预防三大措施的概念及实际应用。2.结合流感实例,梳理预防措施与流行三个基本环节的对应关系。【学习难点】1.结合艾滋病传播的特殊性,准确区分并综合运用三大预防措施。2.消除对艾滋病的认知误区,理解日常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的科学依据。1.回顾上节课知识: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切断其中任一环节即可终止传染病流行。2.初步判断下列措施的类型(填“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或“保护易感人群”): 对肺炎患者进行隔离治疗:控制传染源; 勤洗手、勤通风:切断传播途径; 接种流感疫苗:保护易感人群。3.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为HIV),其主要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日常接触(如握手、共餐)不会(会/不会)感染。4.思考:为什么预防不同传染病的措施侧重点不同?以流感和艾滋病为例,尝试分析原因。流感是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预防重点是切断传播途径(如通风、戴口罩)和保护易感人群(如接种疫苗);艾滋病是体液传染病,传播途径特殊(仅性接触、血液、母婴),预防重点是切断传播途径(如拒绝共用针具、安全性行为),无需对患者隔离,需消除歧视。活动一:分析流行性感冒的预防措施材料: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秋冬季节易爆发。某学校出现流感病例后,采取了以下措施:① 要求患病学生居家隔离至痊愈;② 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教室门把手、桌面;③ 组织师生学习咳嗽礼仪(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④ 建议未患病学生接种流感疫苗;⑤ 保证教室每日通风2次,每次30分钟。小组合作:将上述措施分类填入下表,并说明分类依据:预防措施类型 具体措施编号 分类依据(结合流感流行环节)控制传染源 ① 流感患者是传染源,居家隔离可阻止其向他人传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 ②③⑤ ②消毒接触物品、③规范咳嗽礼仪、⑤通风,均能阻断流感病毒通过飞沫或接触扩散的路径保护易感人群 ④ 接种流感疫苗可使未患病学生产生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讨论交流:为什么预防流感需要同时采取这三类措施?单一措施能否有效阻止流感传播?单一措施无法完全阻止流感传播(如仅隔离患者,仍可能有隐性感染者传播;仅消毒,易感人群仍易感染),三类措施协同作用,分别针对流行三环节,能形成完整防护链条,更有效控制流感扩散。结合流感病毒“不耐热、对消毒剂敏感”的特点,说明措施②和⑤的科学原理。流感病毒对消毒剂敏感,措施②(含氯消毒剂)可直接杀灭病毒;病毒在空气中存活时间短,措施⑤(通风)能降低室内病毒浓度,减少飞沫传播风险。 活动二:探究艾滋病的传播与预防活动二:探究艾滋病的传播与预防材料: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主要存在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血液、精液、乳汁等体液中,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导致患者免疫力逐渐丧失,最终因多种并发症死亡。目前尚无根治艾滋病的药物,预防是关键。小组辨析: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错误说法说明理由:说法1: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会感染艾滋病。( )说法 1:(错误);理由:艾滋病病毒仅存在于患者血液、精液、乳汁等体液中,握手、拥抱无体液交换,不会感染。说法2:共用注射器吸毒有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说法 2:(正确);理由:共用注射器可能接触感染者血液,属于血液传播途径,存在感染风险。说法3:艾滋病患者应被隔离,禁止参与社会活动。( )说法 3:(错误);理由:艾滋病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隔离患者会造成歧视,应尊重其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重点是切断传播途径。说法4:避免不安全性行为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措施。(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法 4:(正确);理由:不安全性行为属于性接触传播途径,是艾滋病主要传播方式之一,避免该行为可有效预防。实践应用:结合艾滋病的传播特点,为初中生设计3条具体的防艾行动建议: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用品;拒绝毒品,不参与任何涉及静脉注射的危险行为;主动学习艾滋病知识,向家人科普 “日常接触不感染” 的科学依据,消除歧视。价值思考:“艾滋病患者是疾病的受害者,我们应如何对待他们?”我的观点:应平等对待艾滋病患者,不歧视、不孤立,在生活中给予理解与关怀,如正常与他们交往、尊重其隐私,因为他们是疾病受害者,消除歧视也是艾滋病防治的重要环节。活动三:归纳传染病预防的通用逻辑小组讨论:结合流感和艾滋病的预防实例,总结传染病预防的通用思路:针对 “传染源”:核心是隔离,如流感患者居家隔离、新冠肺炎患者入院治疗;针对 “传播途径”:核心是消毒,如流感期间消毒教室、艾滋病预防中避免共用针具;针对 “易感人群”:核心是免疫,如接种流感疫苗、儿童接种麻疹疫苗。拓展分析:为什么预防蛔虫病(消化道传染病)的重点是“切断传播途径”(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冷食物),而预防麻疹(呼吸道传染病)的重点是“保护易感人群”(如接种麻疹疫苗)?蛔虫病是消化道传染病,病原体通过被污染的食物 / 水传播,切断传播途径(洗手、煮熟食物)可直接阻止病原体进入人体,防控成本低、效果好;麻疹是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速度快,且无特效治疗药物,通过接种疫苗保护易感人群(儿童),可从根本上降低感染率,因此成为防控重点。1.屠呦呦团队研发的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作出巨大贡献。已知疟疾的发生与疟原虫感染密切相关,临床治疗需根据病情与疟原虫种类制定方案。据此判断,引起疟疾的疟原虫及针对疟疾患者的治疗措施分别属于( )A.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B.病原体、控制传染源C.传染源、控制传染源D.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答案】B【分析】传染病防治的三个环节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疟原虫是引发疟疾的寄生虫,属于病原体;治疗患者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措施。【详解】A.疟原虫是病原体,而非易感人群;治疗患者属于控制传染源,而非切断传播途径,故A不符合题意。B.疟原虫是病原体,疟疾患者是能够散播疟原虫的传染源,针对疟疾患者进行治疗,是为了防止患者将疟原虫传播给其他人,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措施,故B符合题意。C.疟原虫是病原体,而非传染源(传染源是患者或携带者),故C不符合题意。D.疟原虫是病原体,而非传播途径;治疗患者属于控制传染源,而非保护易感人群,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2.预防蛔虫病最主要是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未洗净未煮熟的蔬菜等,这些措施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A.切断传播途径 B.控制传染源C.免疫规划 D.保护易感人群【答案】A【分析】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题目中“饭前便后洗手”“不吃未洗净未煮熟的蔬菜”旨在阻断蛔虫卵通过食物或手进入人体的途径。【详解】A.切断传播途径是通过阻断病原体传播的方式预防疾病。洗手和清洁食物直接阻止蛔虫卵进入人体,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故A符合题意。B.控制传染源指隔离或处理已感染的人或动物,而题目未涉及感染者的处理,故B不符合题意。C.免疫规划是通过接种疫苗等方式保护易感人群,但蛔虫病无疫苗,且题目措施与此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D.保护易感人群是避免接触病原体或增强免疫力,但题目措施是直接阻断传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3.流感防控以预防为主,下列做法不利于校园流感防控的是( )A.勤打扫教室 B.定期开紫外灯C.经常开窗通风 D.患流感发烧也坚持到校【答案】D【分析】流感防控需减少病毒传播,正确措施包括清洁环境、消毒、通风,避免患者传播。【详解】A.勤打扫能清除环境中的灰尘、病菌,减少流感病毒的传播载体,有利于切断传播途径,该做法利于防控,故A不符合题意。B.紫外线具有杀菌消毒作用,定期使用紫外灯可杀灭教室环境中的流感病毒,降低感染风险,该做法利于防控,故B不符合题意。C.开窗通风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稀释空气中的病毒浓度,减少病毒通过空气传播的可能,该做法利于防控,故C不符合题意。D.流感是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发烧时身体处于感染状态,到校后会通过飞沫、接触等方式将病毒传播给同学和老师,扩大疫情传播范围,该做法不利于防控,故D符合题意。故选D。4.2024年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为“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艾滋病(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下列关于HIV的叙述错误的是( )A.HIV主要的传播方式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B.HIV主要攻击人体的淋巴细胞,破坏免疫系统C.目前预防艾滋病的主要方式是控制传染源D.艾滋病目前没有研制出疫苗,这给它的防治带来了很大困难【答案】C【分析】艾滋病由HIV引起,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HIV攻击淋巴细胞,破坏免疫系统。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其中切断传播途径是主要方式。HIV变异快,疫苗研制困难。【详解】A.HIV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乳汁等体液中,其主要传播途径就是这三种。比如静脉吸毒者共用被污染的注射器会造成血液传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在怀孕、分娩或哺乳时将病毒传给婴儿,故A正确。B.HIV主要攻击人体的CD4 T淋巴细胞,这种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核心细胞,能协调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发挥防御作用。HIV侵入该细胞后大量复制,导致其数量不断减少,进而使人体免疫系统功能逐渐崩溃,无法抵御各类病原体侵袭,故B正确。C.由于HIV感染者存在潜伏期,且早期症状不明显,很难精准且全面地控制传染源。目前预防艾滋病的主要方式是切断传播途径,故C错误。D.HIV是逆转录RNA病毒,遗传物质复制时缺乏校正机制,极易发生变异,且还能通过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潜伏来躲避免疫系统攻击,这些特性导致疫苗研发难度极大。目前尚无可广泛应用的有效疫苗,这也使得艾滋病难以通过疫苗接种实现大规模预防,给防治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故D正确。故选C。5.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下列情况下会感染艾滋病的是( )A.与感染者同桌进餐 B.与感染者面对面交谈C.与感染者握手 D.与感染者共用针具【答案】D【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艾滋病病毒(HIV)主要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母乳传播,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如共餐、交谈、握手)传播。【详解】A.与感染者同桌进餐不会接触病毒传播所需的体液,故A不符合题意。B.与感染者面对面交谈属于日常接触,无体液交换,故B不符合题意。C.与感染者握手无体液交换,不会传播病毒,故C不符合题意。D.与感染者共用针具可能导致血液直接接触,属于血液传播途径,故D符合题意。故选D。以 “消除艾滋歧视,科学预防艾滋” 为主题,制作一份科普宣传材料(如手抄报、短视频脚本、漫画手册等)。内容需包含:艾滋病的病原体与传播途径(明确日常接触不传播的科学依据)、初中生可践行的防艾行动(如拒绝共用个人卫生用品、树立健康性观念)、对艾滋病患者的正确态度(尊重与关怀)。可通过班级群、校园公告栏等渠道分享宣传材料,或向社区居民、低年级同学讲解相关知识。通过查阅资料(如国家卫健委官网、权威科普平台)或采访社区医生、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完成一次小型调研。调研方向可选择:① 某一种历史重大传染病(如 1918 年大流感、天花)的防控措施及其对现代公共卫生的启示;② 近年来校园常见传染病(如流感、手足口病)的流行趋势与防控经验;③ 家庭中常见的传染病预防误区(如 “感冒不用隔离”“消毒越频繁越好”)及科学纠正方法。最终形成 1 份 500 字左右的调研报告,重点分析 “科学防控措施” 与 “公共卫生安全” 的关系。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7.2 传染病的预防 第2课时(导学案)(原卷版).docx 17.2 传染病的预防 第2课时(导学案)(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