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16.2 人体的感觉 第2课时(导学案)含答案 -新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核心素养】16.2 人体的感觉 第2课时(导学案)含答案 -新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16.2.2 人体的感觉(导学案)
1.阐明视觉的形成过程,掌握光线在眼球内的传导路径及神经冲动的传递过程。
2.理解眼球成像原理,明确晶状体的调节作用与物像形成的关系。
3.认识近视的成因、危害及矫正方法,树立保护视力的意识,养成科学用眼习惯。
4.通过模拟眼球成像实验,培养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和归纳结论的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
1.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传导、神经冲动传递及大脑处理)。
2.眼球成像原理及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3.近视的成因与矫正方法。
【学习难点】
1.结合模拟实验,理解晶状体凸度变化对物像形成的影响。
2.区分近视与正视眼的结构差异,解释近视矫正的原理。
1.回顾眼球的结构,写出与光线折射和成像相关的结构: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玻璃体、视网膜。
2.光线进入眼球后,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该结构上的感光细胞能将光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凸度变大;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舒张,晶状体凸度变小,这一调节保证了物像能清晰落在视网膜上。
4.近视的成因主要是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凸度变大,导致物像落在视网膜后面,需佩戴凹透镜矫正。
活动一:模拟眼球成像实验,理解成像原理
实验准备:用水透镜模拟晶状体,光屏模拟视网膜,光源模拟外界物体。
实验操作:
调节光源与水透镜的距离(模拟物体远近变化),观察光屏上物像的清晰度;
改变水透镜的凸度(推动注射器),记录物像清晰时水透镜的状态。
实验记录:
光源位置 水透镜形状 物像清晰度
近处 更凸 清晰
远处 更扁 清晰
分析与结论:眼球成像时,通过晶状体的凸度调节,使不同距离的物体都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这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活动二:梳理视觉形成过程
小组讨论:结合眼球结构和实验结果,推导视觉形成的完整路径:
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视神经→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案例分析:某同学视网膜受损后视力下降,结合上述路径,解释其原因:视网膜是感光细胞所在部位,受损后无法将光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无法传递至大脑,导致视觉形成受阻。
活动三:探究近视的成因与保护视力
对比分析:结合示意图,比较近视与正视眼的结构差异:
结构 正视眼 近视眼
眼球前后径 正常(约24mm) 过长
晶状体凸度 可正常调节 过大(调节异常)
物像落点 视网膜上 视网膜前方
讨论:
青少年近视的常见诱因有哪些?(提示:长时间用电子产品、读写姿势不当等)
长时间用电子产品、读写姿势不当等
如何科学预防近视?(至少列举3点)
少玩手机,增加户外活动,不在暗处看书等
总结:近视可通过佩戴凹透镜矫正,其原理是通过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使物像后移到视网膜上。
1.在模拟眼球成像的实验中,白纸板和双凸透镜分别相当于(  )
A.角膜和晶状体 B.视网膜和晶状体
C.视网膜和玻璃体 D.晶状体和视网膜
【答案】B
【分析】在模拟眼球成像的实验中,双凸透镜模拟晶状体的折射功能,白纸板模拟视网膜的成像作用。
【详解】A.角膜是光线进入眼球的初始结构,实验中未直接模拟,且白纸板对应视网膜,故A不符合题意。
B.白纸板接收成像,相当于视网膜;双凸透镜调节光线折射,相当于晶状体,故B符合题意。
C.玻璃体是眼球内的透明胶状物,实验中双凸透镜对应晶状体而非玻璃体,故C不符合题意。
D.晶状体和视网膜顺序颠倒,双凸透镜应模拟晶状体,白纸板模拟视网膜,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老师带领同学们制作了如下图所示眼球结构模型(注:向内推注射器可使水透镜曲度变大,反之则变小),用于演示眼球的成像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透镜模拟的眼球结构是玻璃体
B.光屏模拟的眼球结构是角膜,是成像的部位
C.推拉注射器模拟睫状肌对晶状体的调节
D.在光圈和水透镜之间加一个凸透镜能矫正近视
【答案】C
【分析】视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
图中光屏模拟视网膜,水透镜模拟晶状体,注射器可以调节水透镜的曲度,模拟睫状体。
【详解】A.眼球中的晶状体透明且有弹性,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在该眼球结构模型中,水透镜透明且可以通过注射器改变曲度,从而改变对光线的折射能力,所以水透镜模拟的眼球结构是晶状体,A错误。
B.在眼球中,视网膜是成像的部位。在该模型中,光屏上能呈现清晰的像,所以光屏模拟的眼球结构是视网膜,而不是角膜,角膜是眼球前部的透明部分,主要作用是折射光线,B错误。
C.睫状体是眼球中层(葡萄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包括调节晶状体形状以聚焦、分泌房水维持眼内压,以及为眼部组织提供营养支持。在该模型中,推拉注射器可使水透镜曲度变化,可模拟睫状肌对晶状体的调节,C正确。
D.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先发散后再经过晶状体,从而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而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在光圈和水透镜之间加一个凸透镜会使光线更加会聚,不能矫正近视,D错误。
故选C。
3.近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
B.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
C.视网膜损伤
D.视神经传导障碍
【答案】B
【分析】近视的形成主要与眼球结构异常有关,导致物像无法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
【详解】A.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会导致远视,而非近视,故A不符合题意。
B.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会使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导致近视,故B符合题意。
C.视网膜损伤属于器质性病变,并非近视的常见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
D.视神经传导障碍影响信号传递,与近视成因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教育部出台的“五项管理”指出,要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和体质的管理。长时间使用手机不但会影响学习,还会导致用眼疲劳,形成近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读写后远眺可预防近视
B.近视需要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C.近视是物像落在了视网膜前方
D.形成视觉的部位在视网膜
【答案】D
【分析】(1)近视眼是指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2)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详解】A.读写后远眺可放松睫状肌,缓解视疲劳,有效预防近视,故A正确。
BC.近视眼患者主要是由于不注意用眼,造成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可以配戴近视镜--凹透镜矫正。因此,近视眼可以佩戴凹透镜加以矫正,故BC正确。
D.视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视觉中枢,人就产生了视觉。可见,形成视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故D错误。
故选D。
5.某兴趣小组为演示近视眼的成因,制作了如图所示的眼球结构成像模型,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制成的瞳孔应可调节大小
B.推拉注射器可模拟对晶状体曲度的调节
C.在光源和瞳孔之间加一个凹透镜能矫正近视
D.通过该实验可知:视觉在人眼球的视网膜上形成
【答案】D
【分析】(1)眼球的结构: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
(2)近视眼: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
(3)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详解】A.在眼球中,虹膜可以调节瞳孔的大小,使进入眼球的光线多少发生改变。所以制成的瞳孔应可调节大小,A不符合题意。
B.在眼球中,睫状体能够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使我们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该眼球结构成像模型中,推拉注射器可以改变水透镜的曲度,可模拟对晶状体曲度的调节,B不符合题意。
C.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在光源和瞳孔之间加一个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一些,从而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能矫正近视,C不符合题意。
D.通过该实验可知,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能承接物像,但视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的,而不是在视网膜上形成,该说法不合理,D符合题意。
故选D。
如今,短视频以其个性化、碎片化、高黏度的特点,成为我们广泛应用的视频媒体之一。下班路上“刷一刷”,等电梯时“抖一抖”,吃美食前“拍一拍”……各类短视频应用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6.长期用手机看短视频,眼睛过分疲劳,易导致近视眼的发生。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近视可以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B.视觉形成的部位是视网膜
C.少刷短视频有利于人的视力健康
D.近视时,物像落在视网膜后方
7.用手机看短视频时,光线进入眼球不会经过的结构是( )
A.角膜 B.巩膜 C.晶状体 D.玻璃体
【答案】6.C 7.B
【分析】视觉形成的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6.A.近视是由于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原状,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而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佩戴凸透镜不能矫正近视,矫正近视需要佩戴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A错误。
B.视觉形成的部位并不是视网膜,而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视网膜只是接收物像并产生神经冲动,这些冲动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最终形成视觉,B错误。
C.长期用手机看短视频,眼睛过分疲劳,易导致近视眼的发生。少刷短视频可以减轻眼睛的疲劳,有利于人的视力健康,C正确。
D.近视时,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物像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而不是后方。物像落在视网膜后方是远视眼的特征,D错误。
故选C。
7.A.角膜是眼球前端的透明部分,光线首先通过角膜进入眼球,所以用手机看短视频时,光线进入眼球会经过角膜,A不符合题意。
B.巩膜是眼球壁的最外一层,呈白色,坚韧,对眼球有保护作用,但它不是光线进入眼球的通道,光线进入眼球不会经过巩膜,B符合题意。
C.晶状体是一个富有弹性的双凸面透明体,光线进入眼球后会经过晶状体,晶状体对光线有折射作用,能使光线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所以用手机看短视频时,光线进入眼球会经过晶状体,C不符合题意。
D.玻璃体为无色透明胶状体,充满于晶状体后面的空腔内,光线经过晶状体折射后会通过玻璃体到达视网膜,所以用手机看短视频时,光线进入眼球会经过玻璃体,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利用家中材料(如凸透镜、纸盒、纸片等)制作简易眼球成像模型,演示“看远近物体时晶状体的调节”,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
2.调查身边同学的近视情况,分析近视成因,撰写一份“预防近视倡议书”,向班级同学宣传科学用眼知识。
3.查阅资料,了解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方法,与近视眼进行对比,总结两者的异同点(100字左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16.2.2 人体的感觉(导学案)
1.阐明视觉的形成过程,掌握光线在眼球内的传导路径及神经冲动的传递过程。
2.理解眼球成像原理,明确晶状体的调节作用与物像形成的关系。
3.认识近视的成因、危害及矫正方法,树立保护视力的意识,养成科学用眼习惯。
4.通过模拟眼球成像实验,培养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和归纳结论的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
1.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传导、神经冲动传递及大脑处理)。
2.眼球成像原理及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3.近视的成因与矫正方法。
【学习难点】
1.结合模拟实验,理解晶状体凸度变化对物像形成的影响。
2.区分近视与正视眼的结构差异,解释近视矫正的原理。
1.回顾眼球的结构,写出与光线折射和成像相关的结构:、、玻璃体、视网膜。
2.光线进入眼球后,最终在_______上形成物像,该结构上的感光细胞能将光刺激转化为_______,通过_______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_______,晶状体凸度_______;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_______,晶状体凸度_______,这一调节保证了物像能清晰落在视网膜上。
4.近视的成因主要是眼球前后径_______,或晶状体凸度_______,导致物像落在视网膜_______,需佩戴_______矫正。
活动一:模拟眼球成像实验,理解成像原理
实验准备:用_______模拟晶状体,_______模拟视网膜,光源模拟外界物体。
实验操作:
调节光源与水透镜的距离(模拟物体远近变化),观察光屏上物像的清晰度;
改变水透镜的凸度(推动注射器),记录物像清晰时水透镜的状态。
实验记录:
光源位置 水透镜形状 物像清晰度
近处 更凸 清晰
远处 更扁 清晰
分析与结论:眼球成像时,通过_______的凸度调节,使不同距离的物体都能在_______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这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活动二:梳理视觉形成过程
小组讨论:结合眼球结构和实验结果,推导视觉形成的完整路径:
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_______→瞳孔→_______→玻璃体→_______→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_______→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案例分析:某同学视网膜受损后视力下降,结合上述路径,解释其原因:_______。
活动三:探究近视的成因与保护视力
对比分析:结合示意图,比较近视与正视眼的结构差异:
结构 正视眼 近视眼
眼球前后径 正常(约24mm) 过长
晶状体凸度 可正常调节 过大(调节异常)
物像落点 视网膜上 视网膜前方
讨论:
青少年近视的常见诱因有哪些?(提示:长时间用电子产品、读写姿势不当等)
如何科学预防近视?(至少列举3点)
总结:近视可通过佩戴_______矫正,其原理是通过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使物像后移到_______上。
1.在模拟眼球成像的实验中,白纸板和双凸透镜分别相当于(  )
A.角膜和晶状体 B.视网膜和晶状体
C.视网膜和玻璃体 D.晶状体和视网膜
2.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老师带领同学们制作了如下图所示眼球结构模型(注:向内推注射器可使水透镜曲度变大,反之则变小),用于演示眼球的成像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透镜模拟的眼球结构是玻璃体
B.光屏模拟的眼球结构是角膜,是成像的部位
C.推拉注射器模拟睫状肌对晶状体的调节
D.在光圈和水透镜之间加一个凸透镜能矫正近视
3.近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
B.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
C.视网膜损伤
D.视神经传导障碍
4.教育部出台的“五项管理”指出,要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和体质的管理。长时间使用手机不但会影响学习,还会导致用眼疲劳,形成近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读写后远眺可预防近视
B.近视需要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C.近视是物像落在了视网膜前方
D.形成视觉的部位在视网膜
5.某兴趣小组为演示近视眼的成因,制作了如图所示的眼球结构成像模型,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制成的瞳孔应可调节大小
B.推拉注射器可模拟对晶状体曲度的调节
C.在光源和瞳孔之间加一个凹透镜能矫正近视
D.通过该实验可知:视觉在人眼球的视网膜上形成
如今,短视频以其个性化、碎片化、高黏度的特点,成为我们广泛应用的视频媒体之一。下班路上“刷一刷”,等电梯时“抖一抖”,吃美食前“拍一拍”……各类短视频应用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6.长期用手机看短视频,眼睛过分疲劳,易导致近视眼的发生。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近视可以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B.视觉形成的部位是视网膜
C.少刷短视频有利于人的视力健康
D.近视时,物像落在视网膜后方
7.用手机看短视频时,光线进入眼球不会经过的结构是( )
A.角膜 B.巩膜 C.晶状体 D.玻璃体
1.利用家中材料(如凸透镜、纸盒、纸片等)制作简易眼球成像模型,演示“看远近物体时晶状体的调节”,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
2.调查身边同学的近视情况,分析近视成因,撰写一份“预防近视倡议书”,向班级同学宣传科学用眼知识。
3.查阅资料,了解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方法,与近视眼进行对比,总结两者的异同点(100字左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