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16.2 人体的感觉 第3课时(导学案)含答案 -新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核心素养】16.2 人体的感觉 第3课时(导学案)含答案 -新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16.2.3 人体的感觉(导学案)
1.能识别耳的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基本结构,明确各结构(如鼓膜、耳蜗、听神经等)的功能,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2.能完整描述听觉形成的全过程,包括声波传导、振动转换、神经冲动传递及大脑处理的关键步骤。
3.能结合听觉形成原理,解释常见听觉损伤的成因,掌握至少3种保护听力的科学方法,养成爱护耳朵的良好习惯。
4.通过观察耳的结构、梳理听觉形成路径,培养归纳总结和逻辑推理能力,提升对人体感觉系统的认知。
【学习重点】
1.耳的三部分结构(外耳、中耳、内耳)及各组成结构的功能。
2.听觉形成的完整过程(声波→神经冲动→听觉)。
【学习难点】
1.理解鼓膜、听小骨在声波传导中的作用(振动转换与放大)。
2.解释保护听力措施的科学依据。
1.耳的基本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其中与听觉形成直接相关的结构主要位于。
2.外耳由耳郭和外耳道组成,分别具有收集声波和传导声波的功能;中耳包含鼓膜、听小骨和咽鼓管,咽鼓管能维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3.内耳中的耳蜗含有听觉感受器,能将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4.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张口或闭嘴堵耳,目的是保护鼓膜,避免其因内外气压差过大而受损。
活动一:认识耳的结构与功能
观察与梳理:结合耳的结构示意图,小组合作完成下表,明确耳各部分结构及功能:
耳的组成 具体结构 功能
外耳 耳郭 收集声波
外耳道 传导声波
中耳 鼓膜 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听小骨 传递并放大振动
咽鼓管 维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内耳 耳蜗 含听觉感受器,将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
前庭、半规管 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维持身体平衡
听神经 传递神经冲动至大脑
讨论:为什么鼻咽部有炎症时容易引发中耳炎?(提示: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
活动二:梳理听觉的形成过程
小组合作:结合耳的结构功能,推导听觉形成的完整路径,用箭头图表示:
声波→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案例分析:
某同学因鼓膜破损导致听力下降,属于传导性耳聋,原因是鼓膜无法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声波传导受阻;
另一位同学因听神经受损听不到声音,属于神经性耳聋,原因是听神经无法将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总结:听觉的形成需要耳的结构完整和神经冲动的正常传导,任一环节异常都会影响听力。
活动三:探究听力保护的方法
情景讨论:针对以下情景,分析正确的应对方式及原理:
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或闭嘴堵耳,原理是维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避免鼓膜受损;
耳道内耳垢较多时用干净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口,避免用尖锐器具掏耳朵损伤外耳道或鼓膜;
飞机起飞或下降时咀嚼口香糖或张口,目的是通过咽鼓管调节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拓展思考:列举生活中其他损害听力的行为(如长期戴耳机听高分贝音乐),并提出对应的保护措施。
总结:保护听力需从避免损伤耳的结构、维持耳内正常环境等方面入手,养成科学用耳习惯。
1.“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优美的歌声萦绕耳畔。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分析】图中①半规管,②耳蜗,③咽鼓管,④鼓膜。
【详解】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因此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位于②耳蜗,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耳的结构中,能够感受头部位置变动,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的是( )
A.鼓膜 B.听小骨 C.前庭和半规管 D.耳蜗
【答案】C
【分析】耳的结构中,内耳的前庭和半规管负责感知头部位置变动和维持身体平衡,而耳蜗与听觉相关,鼓膜和听小骨属于中耳结构,参与声音传导。
【详解】A.鼓膜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属于中耳结构,与平衡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B.听小骨传递振动至内耳,属于中耳结构,与平衡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C.前庭和半规管内有位觉感受器,可感知头部位置变动,维持身体平衡,故C符合题意。
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负责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与平衡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美妙的音乐可使人身心愉悦,在耳的结构中,有收集声波作用的是( )
A.耳郭 B.鼓室 C.半规管 D.听小骨
【答案】A
【分析】(1)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
(2)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有收集和传导声波的作用;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主要功能是将声波振动放大并传递到内耳;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半规管和前庭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信息。
【详解】A.耳郭位于头部两侧,形状像漏斗,它的主要作用是收集外界的声波,然后将声波传导至外耳道,所以耳郭有收集声波的作用,A符合题意。
B.鼓室是中耳的一个腔隙,其内有听小骨等结构,鼓室主要是通过咽鼓管与外界相通,以维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而不是收集声波,B不符合题意。
C.半规管是内耳的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感受头部的旋转运动等,与身体的平衡感觉有关,和收集声波没有关系,C不符合题意。
D.听小骨位于中耳,包括锤骨、砧骨和镫骨,其作用是将鼓膜的振动传递到内耳,并放大振动的幅度,但不具备收集声波的功能,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在喜庆盛大的节日里,人们常常要燃放礼花爆竹,此时有经验的大人常常会提醒观看烟花的小朋友张口,或闭口、堵耳。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  )
A.保护耳蜗 B.防止听小骨和听神经受损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
【答案】D
【分析】耳的结构中,鼓膜位于外耳与中耳之间,巨大声响可能引起鼓膜内外气压剧烈变化,导致鼓膜受损。张口或堵耳可帮助咽鼓管开放,平衡气压。
【详解】A.保护耳蜗主要针对长期噪音损伤,而非瞬间压力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听小骨和听神经受损通常由强烈振动直接造成,而非气压差,故B不符合题意。
C.咽鼓管张开确实可平衡气压,但目的是保护鼓膜而非听小骨,故C不符合题意。
D.张口或堵耳使咽鼓管连通鼓室与咽部,维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避免破裂,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是( )
A.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
B.声波→鼓膜→外耳道→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
C.声波→外耳道→听小骨→鼓膜→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
D.声波→鼓膜→听小骨→外耳道→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
【答案】A
【分析】听觉形成的过程为:声波经外耳道传递至鼓膜,引起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导至内耳的耳蜗,转化为神经冲动,经听神经传递至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详解】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故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是: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2025年的主题是“健康聆听,无碍沟通”。人工耳蜗将麦克风收集的声波转换为电信号,刺激听觉神经恢复听力。图1是耳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耳蜗受损患者佩戴人工耳蜗。请完成下面小题。
6.分析图1,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为了保护耳和听觉应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
B.[3]鼓膜能够接收声波并产生振动
C.只有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损才会导致耳聋
D.听神经能将声波信息传到大脑
7.下列做法有利于听力健康的是(  )
A.耳痒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
B.突然大声高歌
C.遇到巨大声响时张口同时堵耳
D.污水进入外耳道要及时用棉签吸出
【答案】6.C 7.D
【分析】(1)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鼓室容纳听小骨,维持鼓膜两侧气压的平衡(有咽鼓管通到咽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前庭和半规管里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与身体的平衡有关;耳蜗内含有听觉感受器,受振动刺激能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形成听觉。
(2)保护耳朵的方法:不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污水进入外耳道要及时用棉签吸出等。
(3)题图中:1是耳廓,2是外耳道,3是鼓膜,4是听小骨,5是鼓室,6是半规管,7是前庭,8是耳蜗,9是咽鼓管。
6.A.长时间使用耳机,声音过大可能会损伤鼓膜等结构,影响听力,所以为了保护耳和听觉应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A正确。
B.[3]鼓膜的作用是接收声波并产生振动,然后通过听小骨等结构将振动传递,B正确。
C.听觉形成的过程中,外耳道堵塞、鼓膜受损、听小骨损伤、耳蜗病变、听神经受损以及大脑皮层听觉中枢病变等都可能导致耳聋,并非只有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损才会导致耳聋,C错误。
D.听神经能将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即声波信息转换后的电信号)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使人产生听觉,D正确。
故选C。
7.A.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容易损伤外耳道和鼓膜,不利于听力健康,A错误。
B.突然大声高歌可能会使鼓膜受到较大的压力冲击,对鼓膜造成损伤,不利于听力健康,B错误。
C.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张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而不是张口同时堵耳,这样不能有效保护鼓膜,C错误。
D.污水进入外耳道要及时用棉签吸出,可防止污水滋生细菌引发耳部感染,有利于听力健康,D正确。
故选D。
1.观察家人的用耳习惯,指出其中可能损害听力的行为,并结合本节课知识给出科学的改进建议。
2.查阅资料,了解1种常见的耳部疾病(如中耳炎、噪声性耳聋),简要说明其病因、症状及预防措施,撰写100字左右的科普短文。
3.与同学合作,用气球膜(模拟鼓膜)、塑料小管(模拟外耳道)、小珠子(模拟听小骨)等材料制作“简易耳模型”,演示声波如何通过鼓膜转化为振动,下节课展示并讲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16.2.3 人体的感觉(导学案)
1.能识别耳的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基本结构,明确各结构(如鼓膜、耳蜗、听神经等)的功能,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2.能完整描述听觉形成的全过程,包括声波传导、振动转换、神经冲动传递及大脑处理的关键步骤。
3.能结合听觉形成原理,解释常见听觉损伤的成因,掌握至少3种保护听力的科学方法,养成爱护耳朵的良好习惯。
4.通过观察耳的结构、梳理听觉形成路径,培养归纳总结和逻辑推理能力,提升对人体感觉系统的认知。
【学习重点】
1.耳的三部分结构(外耳、中耳、内耳)及各组成结构的功能。
2.听觉形成的完整过程(声波→神经冲动→听觉)。
【学习难点】
1.理解鼓膜、听小骨在声波传导中的作用(振动转换与放大)。
2.解释保护听力措施的科学依据。
1.耳的基本结构包括_______、和_______三部分,其中与听觉形成直接相关的结构主要位于。
2.外耳由_______和_______组成,分别具有_______和_______的功能;中耳包含_______、_______和咽鼓管,咽鼓管能维持_______内外气压平衡。
3.内耳中的_______含有听觉感受器,能将振动转化为_______,通过_______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4.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张口或闭嘴堵耳,目的是保护_______,避免其因内外气压差过大而受损。
活动一:认识耳的结构与功能
观察与梳理:结合耳的结构示意图,小组合作完成下表,明确耳各部分结构及功能:
耳的组成 具体结构 功能
外耳 耳郭 收集声波
外耳道 传导声波
中耳 鼓膜 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听小骨 传递并放大振动
咽鼓管 维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内耳 耳蜗 含听觉感受器,将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
前庭、半规管 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维持身体平衡
听神经 传递神经冲动至大脑
讨论:为什么鼻咽部有炎症时容易引发中耳炎?(提示: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
活动二:梳理听觉的形成过程
小组合作:结合耳的结构功能,推导听觉形成的完整路径,用箭头图表示:
声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案例分析:
某同学因鼓膜破损导致听力下降,属于_______耳聋,原因是_______;
另一位同学因听神经受损听不到声音,属于_______耳聋,原因是_______。
总结:听觉的形成需要耳的结构完整和_______的正常传导,任一环节异常都会影响听力。
活动三:探究听力保护的方法
情景讨论:针对以下情景,分析正确的应对方式及原理:
遇到巨大声响时:,原理是;
耳道内耳垢较多时:,避免;
飞机起飞或下降时:,目的是。
拓展思考:列举生活中其他损害听力的行为(如长期戴耳机听高分贝音乐),并提出对应的保护措施。
总结:保护听力需从避免损伤耳的结构、维持耳内正常环境等方面入手,养成科学用耳习惯。
1.“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优美的歌声萦绕耳畔。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2.耳的结构中,能够感受头部位置变动,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的是( )
A.鼓膜 B.听小骨 C.前庭和半规管 D.耳蜗
3.美妙的音乐可使人身心愉悦,在耳的结构中,有收集声波作用的是( )
A.耳郭 B.鼓室 C.半规管 D.听小骨
4.在喜庆盛大的节日里,人们常常要燃放礼花爆竹,此时有经验的大人常常会提醒观看烟花的小朋友张口,或闭口、堵耳。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  )
A.保护耳蜗 B.防止听小骨和听神经受损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
5.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是( )
A.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
B.声波→鼓膜→外耳道→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
C.声波→外耳道→听小骨→鼓膜→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
D.声波→鼓膜→听小骨→外耳道→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
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2025年的主题是“健康聆听,无碍沟通”。人工耳蜗将麦克风收集的声波转换为电信号,刺激听觉神经恢复听力。图1是耳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耳蜗受损患者佩戴人工耳蜗。请完成下面小题。
6.分析图1,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为了保护耳和听觉应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
B.[3]鼓膜能够接收声波并产生振动
C.只有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损才会导致耳聋
D.听神经能将声波信息传到大脑
7.下列做法有利于听力健康的是(  )
A.耳痒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
B.突然大声高歌
C.遇到巨大声响时张口同时堵耳
D.污水进入外耳道要及时用棉签吸出
1.观察家人的用耳习惯,指出其中可能损害听力的行为,并结合本节课知识给出科学的改进建议。
2.查阅资料,了解1种常见的耳部疾病(如中耳炎、噪声性耳聋),简要说明其病因、症状及预防措施,撰写100字左右的科普短文。
3.与同学合作,用气球膜(模拟鼓膜)、塑料小管(模拟外耳道)、小珠子(模拟听小骨)等材料制作“简易耳模型”,演示声波如何通过鼓膜转化为振动,下节课展示并讲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