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课件(共1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课件(共14张PPT)

资源简介

课件14张PPT。从“驱除鞑虏” 到“五族共和”“你知道哪些代表中国的别称?” 知识卡 “中国”一词别名考?  “中国”的别名,除课本所述“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 近代以前大多以国号自称如大唐、大清等,是辛亥革命使“中国”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
“中国什么时候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
考考你:北魏孝文帝改革回顾历史,感受“多元一体”满族女真族回顾历史,感受“多元一体”图1-47民族交流、交往与交融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家具传入中原,受到汉族的喜爱。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逐渐改变。北魏时期身着汉官服饰的鲜卑文吏俑
1.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这些信息与“中华民族走向一体”有什么联系? 回顾历史,感受“多元一体”阅读教材 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扩张内容,联系所学知识,思考: 1.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着怎样的危险? 2.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人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种危险?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 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回顾所学,面对民族危机,康有为等人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清政府又做了些什么?有什么经验教训? 康有为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 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你认为这时强调“驱除鞑虏”会带来什么影响?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 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者。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灭尽满洲民族。……在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请简要归纳梁启超和孙中山言论要点,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解读史料,走向“五族共和” “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
──孙中山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结合教材和史料,谈谈你对“五族共和”的认识?解读史料,走向“五族共和”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解读史料,走向“五族共和”资料1:十八星旗,图案由红底、黑九角和18颗小黄圆星组成。红底、黑九角寓意“铁血精神”,表示决心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黑九角代表《禹贡》中记载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分布与九轮角上下的18颗小黄圆星,代表当时内地18省人民,示意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前途光明;圆星呈金黄色,表示与满清对立之汉族炎黄子孙。湖北军政府成立后,用其为政府代表旗帜。
五色旗是中华民国建国初期(1912-1928)的国旗。旗帜图案按顺序是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横条,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1.它们分别与什么历史事件相关联?有什么影响?
2.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从时代背景、目的、观念变化、影响等角度) 同桌合作,
探究变化畅谈变化,师生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孙中山的思想在辛亥革命前后发生很大变化,由排满到五族共和,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可从时期、口号、革命要求、影响……)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