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眉山中学2018届学月质量检测题文综试题(2016.10)一、选择题(35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读右图,完成1题。1.关于甲.乙.丙.丁四地方位的正确叙述是()A.甲在乙的东南方向B.丙在乙的东北方向C.丁在甲的西北方向D.乙在丁的西南方向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2题:2、据图可以推断:()A、甲图反映的范围比乙图小B、乙图反映的实际内容更详细C、EF间实际距离短于CDD、EF处的坡度比CD处大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3~4题:3、图中P、Q两地间有一座桥,该桥和其下溪谷的高差接近()A、10米B、80米C、40米D、110米4、当地环保部门在桥下采样检测河水质量,发现高浓度的农药残留。这些农药最可能来自()A、甲处B、丙处C、乙处D、丁处读“北半球某陆地局部图”,图中X、Y为等高线(等高距为100米),L为河流,对角线为经线。据此回答5~7题。5.图中河流L的流向为( )A.从东流向西B.从东北流向西南C.从西流向东D.从西南流向东北6.若X数值为500米,沿图中经线的地形剖面图是( )7.若X数值为500米,图中Y和A的数值可能是( )A.600 550B.400 550C.600 450D.400 450图示意博格达峰(天山)垂直自然带分布。读图回答8~9题 8.山地北坡出现森林带而南坡缺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光照B.水分C.热量D.土壤9.该山麓地区的荒漠带可反映陆地环境的(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非地带性现象D.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湟水谷地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区,是青海省重要的农业基地,属河谷农业,粮食作物主要为小麦、青稞,油料作物主要为油菜,读图,完成10~11题。10.关于湟水谷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①谷地海拔较低,光热资源较丰富②降水较多,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水源③地形平坦,土层较深厚④农作物二年三熟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1.关于湟水谷地油菜花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谷地纬度大致相当,花期基本一致B.在全国油菜种植区中,花期较迟C.从湟水上游谷地到下游谷地花期逐渐推迟D.湟水谷地油菜花花期为每年的3~4月12.“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 )A.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B.文化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D.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13.青海省玉树地震发生后,宗教团体纷纷组织“宗教救援队“积极参加救灾,僧侣们还为在地震中的死难者超度祷告,给地震区的佛教信众很大的心理安慰。这表明 ( )①我国政府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②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③文化活动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④文化是改造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4.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联合申报的33处见证丝绸之路的文化遗迹,作为“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路网”跨国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将极大地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材料体现了(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②文化反映经济,又影响经济③中华传统文化是先进文化④文化对人影响是潜移默化的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15.“天人合一,顺时而食。”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这一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了清明的青团、谷雨的椿芽酥、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大暑的荷叶饼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时令点心,这表明( )①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③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④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6.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B.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17.《阿凡达》是一部运用3D技术制作的电影,目前已创造了超过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带动了3D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体现了( )①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②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③文化生产力的日趋重要④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8.里仁街是北京的老街之一,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街名源于《论语·里仁》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最美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明智呢?下列关于里仁街名的讨论中,正确的是( )A.地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B.里仁街名的由来,是传统习俗世代相传的见证C.“里仁为美”的道德追求,更适合古人所处的时代D.街名中蕴含的道德情怀,对今人的价值观念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9.经济学家冯丹因认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依据对其理论的理解,你认为下列表述中合理的传导顺序为( )①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地位作用越越突出③资本涌入,推动了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④生产发展壮大,文化领域出现新兴的产业或部门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C.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20.大型原生态歌舞表演《云南印象》,源自于纯正的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弥漫着自然、原始、清新的味道,它表现的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一种向往。这说明(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③优秀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④特定的文化环境产生特色文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1.厦门大学学生进行了一组“语言的力量——凭借公益广告语的力量改变市民不文明行为”实验:针对厦门大学城附近的横穿马路现象,在同一路口摆出不同语气的交通警示标语,观察不同标语对行人横穿马路行为的影响效果,根据下列实验数据可以推断出( )标语组别横穿率无标语组70.02%“请走人行天桥”组69.78%“走天桥比横穿平均只多花9.4秒”组60.96%“你丑你横穿”组40.12%A.同样的文化环境产生的文化影响并不稳定B.我国公民的规则意识和公共素养普遍欠缺C.“外在在刺激”虽有效,未必能成治本之策D.城市管理应该减少人文关怀,多注重实效22.韩国某外交官说:“如果外国人对韩国歌手有更多的关注,逐渐地他们就会喜欢上韩国如果喜欢韩国,他们就会购买更多的韩国产品。这就是我们试图推广的。”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②文化生产力对现代经济起决定作用③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3.与西方父母不同,中国的父母们一方面节衣缩食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一方面对孩子“四体不勤”给予了最大的宽容。这说明( )A.文化会影响人们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B.文化影响人们交往的方式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强制的、深远持久的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25、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目的是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 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C.推动交通系统完善 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26.南朝人名常有寓意。如文学家任昉,字彦昇,小字阿堆。其中“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堆”比喻他为南方阜上的鸟,一飞冲天。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A.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B.标榜其世居齐鲁具有的文化优越性C.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D.南迁士族融入南方文化的强烈意愿27、宋太宗曾“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五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江北诸州令广种粳稻,并免其租”。宋统治者的这种做法A.促进了南北作物品种的交流B.体现了政府以发展农业抑制商业的举措C.标志着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D.反映出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28.以下为北宋税收比例变化表(据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表中数据说明当时时间两税收入比例%征催收入比例%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67.3432.66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49.7350.27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32.2467.76(注:两税主要是土地和财产税.征榷是商业税和政府对重要商品的专卖.)A.人民赋税负担较重B.自然经济趋于解体C.农业生产破坏严重D.商业地位日渐突出29.朱熹指出:用人之仁,去其贪,盖人之性易得偏.仁缘何贪 盖仁善底人便有好便宜底的意思。今之廉介者,便多是那刚硬底人。可见,朱熹认为“贪”的根源是A.社会经浊的发展B.政治制度的缺失C.社会风气的影响D.人性的复杂微妙30.南宋叶适认为“理学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强调“物之所在,道则在焉”,并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A.以“功利之学”反对理学空谈B.工商业是国家经济的根本C.主张国家扶植商品经济的发展D.用道家思想管理国家经济31、明代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国家机器也能正常运转。这是因为A.宰相勇于担当B.内阁发挥一定作用C.六部掌握实权D.六部职权相互牵制32.明朝末期,出现了《客商一览醒迷》《天下水陆途程》《天下路程图引》等大量详细介绍国内各地交通条件和物产风情的书籍。这些书籍A.适应了商旅往来频繁的需要B.证明了明朝对外交往的频繁C.反映了国内交通落后的状况D.破除了重农抑商思想的束缚33.《明夷待访录.学校篇》写道:民间吉凶,一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在市肆工艺者,学官定而付之;蒙师(私塾教师)相礼以革习俗。这表明学校应该A.评议国政是非B.引导地方风俗C.宣扬理学道统D.培养科技人才34.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直接反映了A.理学影响渐微B.妇女地位提高C.商品经济发展D.社会风尚变化35.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A.中国商人B.阿拉伯人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D.奥斯曼土耳其人Ⅱ卷36、图示省份是我国植物种类最丰富的省份,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材料一甲省简图材料二甲省六大流域水土流失的分布状况(1)简述该省地理位置的特点。(8分)(2)甲省地势的基本特点是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4分)(3)甲省六大流域中,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总面积比例最高的是________流域,并分析该省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10分)(4)分析该省植物种类丰富的自然原因。(8分)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甲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1)分别归纳图中甲、乙两地形区种植业地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各自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原因(12分)(2)简述甲所在地形区棉花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 (8分)(3)分析该区域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6分)38.(28分)材料一国务院2016年3月4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充分吸取以往文物利用中出现的不当、过当等问题的教训,强调要合理适度利用,提出了任何文物利用都要以有利于文物保护为前提,以服务公众为目的,以彰显文物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以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德为底线。材料二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为了让宪法精神真正走进公民的心中,在首个宪法日来临之际,四川各地围绕“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宣传活动.以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如普法情景剧、宪法知识讲座、灯谜竟猜、文艺演出等。(1)结合材料一:文物古迹既要“保下来”,又要“用起来”。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意义。(9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相关知识分析四川各地上述做法的现实意义。(12分)(3)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的知识,说明弘扬宪法精神以促进法治中国建设这一思路的合理性(7分)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某苹果种植户过去种植“随大流”、销售“靠运气”,生产经营难以为继。后来,他参加了当地政府举办的互联网知识培训,学习掌握了许多新知识。他根据网上订单来安排生产、管理、销售,当苹果才开花时,销售已经结束了;他又通过互联网展示自己的果园,吸引人们前来观赏、采摘,享受田园之美、体验动手之乐,带动当地“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材料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梦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和追求。但是,在当今世界,涵盖经济政治、社会、价值文化等领域在内的“软实力”竞争越来越激烈,某发达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疑虑和猜忌明显加重,“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周边国家也有一定的市场。对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中国要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说明“互联网+”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12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与综合国力的有关知识,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12分)40、(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孟子·离娄上》(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2分)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董仲舒《举贤良对策》(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6分)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2分)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2分)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2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2分)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2分)(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2分)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2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4分)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2-16:DDADA17-21:BDCCC22-23:BA二、非选择题13.(1)(1)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塑造人生。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通过参观文物古迹,看到历史上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国民素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3分)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有利于展示国家文明大国形象、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3分)③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有利于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3分)(2)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开展宣传活动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遵守和维护宪法的良好氛围,弘扬宪法精神。(3分)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开展宣传活动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宪法意识,养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习惯(3分)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开展宣传活动有利于将宪法的精神在无形中根植于公民的内心深处,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分)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开展宣传活动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宪法意识,丰富公民的精神世界,提高公民的素质(3分)(3)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文化是政治的反映,同时文化也反作用于政治。文化与政治相交融,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培养公民的宪法精神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以促进法治中国建设.(7分)14.(1)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推动经济发展(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互联网+”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平台,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产品生产销售和农村经济发展。(4分)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互联网+”改变了农民的思维(认识)方式和生产经营方式,开拓了市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4分)③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互联网+”使农民增长知识,带动旅游发展,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4分)(2)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只有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解决文化软实力不足的问题,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