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6年呼伦贝尔市初二年级结业考试地理学科质量分析我市2016年初二年级结业考试是实行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两盟市联考的第二年,试卷由兴安盟统一命制。一、命题依据和原则(一)命题依据命题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2016年呼伦贝尔市初中学业考试地理结业考试说明》为依据,紧扣教材,结合地理学科教学实际命制试题。(二)命题原则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基本思想是强调基础性、突出主干内容;落实新课标、新理念,体现三维目标;注重情境化,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凸显地理学科特点,注重地理素养的提高。二、试卷分析(一)基本情况地理试题满分为60分,共30道小题。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选择题12道小题,共24分;非选择题六道大题,18道小题,共36分。序号 知识点 所属范围 分值1 中国的自然环境 河流 八年级上 22 陆地和海洋 七年级上 23 海陆变迁 板块运动 七年级上 24 中国地形 八年级上 25 世界气候 气温 七年级上 26 判读经纬网 七年级上 27 亚洲的自然环境 七年级下 28 中国的行政区划 八年级上 29 中国的自然环境 自然灾害 八年级上 210 中国的疆域 内海 八年级上 211 中国的自然资源 八年级上 212 中国疆域 东北三省 八年级下 213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七年级上 31415 世界海陆分布 七年级上 31617 巴西澳大利亚 七年级下 71819202122 欧洲西部 七年级下 623242526 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 八年级下 72728 中国的地理差异 八年级上 102930其中地球与地图以及世界地理部分共29分,中国地理部分共31分。(二)试题特点1、以教材为依托,注重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整套试题的命制以“依托教材,灵活运用”为总体思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紧扣教材及学生实际,没有偏题、怪题。试题中部分试题源自教材原文或活动内容,注重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凸显了教材的重要性。例如,试卷中选择题的1、2、3、4、5、7、9、10、11、12题,综合题中的15、16、17、18、21、22、23、24、25、27、29、30题,都是以教材中的内容直接呈现的问题,考查相关的知识点。2、关注学生地理学科基础概念的理解和基本理念的形成由上面图表可以看出,本次试题内容中,七、八年级上册所占比重大于七、八年级下册。在新课标的课程体系中,七、八年级上册教材,呈现的是整个初中地理知识的总论部分,本次试题侧重这部分的考查,强调了重视学生地理基本理念形成的培养。这也提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理知识框架,同时要让学生掌握好学科核心理念的内容,促使学生真正的形成地理思维意识。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和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此次试题命制凸显了这一课标理念,尤其是综合题部分,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学科知识,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考查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例如,试题中最后一题“请学生说出其中一种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或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如果学生能把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会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4、题干简洁,题意直接本次试题的题干设计简洁,试题多以直问直答形式呈现,2/3以上的题知识点都是以单一形式呈现,干扰信息较少,学生理解题意比较容易,可以在明确题意的基础上直接做答。三、答题情况及典型问题分析(一)全市和各旗市区的“两率情况”上表是今年地理学科全市的 “两率”与各旗市区的“两率”的数据统计,全市的平均分42.55分,及格率71.98%,优秀率22.43%。与往年相比全市和各旗市区的及格率、优秀率均有所提高。(二)全市各题学生得分率情况及分析数据一:Ⅰ卷得分情况通过数据一中数据分析可看出,试题中有9道题得分率都在70%以上,只有3道题低于70%,其中第6题得分率仅为46.29%。把考试题目与学生的得分率相结合分析可看出,学生得分情况与考点的呈现方式密切相关。试题中除第6题外的各题考点,呈现方式均比较直接,并且都是只涉及单一知识点,学生只需要通过简单地回忆、再认,或者从试卷所给材料和地图中可直接得出答案。第6题则需要学生在掌握经纬度相关知识的同时,能够内化这些知识。第6题考查了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是否能够灵活的运用已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加以解决,最终得出结论。如果是考查学生对经纬度定义的知识,学生普遍都能背出,但是涉及到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学生会感到难度较大,失分率也随之提高。由此可见,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牢固、不够灵活,并没有做到真正将所学知识理解、内化,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读图、识图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数据二:试卷Ⅱ卷得分情况题号 二、三 四 五 六 七分值 6 7 6 7 10平均分 4.96 5.30 3.68 3.54 6.5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Ⅱ卷中第二、三、四、五、七题得分率都在60%以上,第六题得分率最低,没有达到60%。从试题综合性来看,第六题相对于其他试题综合性较强,而得分率最低,可见,学生们在做答综合性试题时,能力较弱。从试卷中各题得分率情况综合来看,本套试题的层次性不强,缺乏梯度,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缺乏辨析度。今后的试题命制,在试题难度方面,命题仍会以6:3:1的难度比作为依据。结合试题和学生答题情况,就试题Ⅱ卷中考查的知识点和失分原因及分析如下表所示:题号 得分率 试题考查的知识点 失分点及原因分析13-16 82.67% 13-14题主要是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包括了海拔高度,五种山地地形的判定知识。15—16题主要考查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知识 主要失分原因有:1、没有正确掌握等高线和等高距的定义,不能准确的读出图中某地的海拔高度。(例,有错写为352米)2、知识点混淆,等高线和比例尺的概念不明确,把图中所给出的比例尺数值与海拔高度混用(例,错写为3000000米)。3、答题不认真,误解题意。4、字迹潦草(例,2写成乙)主要失分原因有:1、错误率最高的是大洲的界限,亚非分界线和南北美洲分界线混淆。(例,错写成苏伊士运河)2、错别字现象较为严重。(例,巴拿马有错写为八拿马、八达马、八达八等)3、答题不认真。(例,巴拿马错写为马拿马、巴拿巴等)17-21 75.71% 本道大题是结合巴西地图考查巴西的位置、首都、主要河流、综合自然概况以及地球运动等内容,本题题目设置梯度较明显,分别考查了学生识记、理解、读图、应用、分析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基础性。 主要失分原因有:1、错别字现象较多,书写不规范。(例,“亚马孙”的“孙”字;“大西洋”的“西”字;“澳大利亚”的“澳”字;“自转”的“转”字)2、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例,第19小题中考查学生对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材料和题干提到的都是时间,填空给出的也是“地球的()运动”,学生应该根据所学,填出自转)3、审题不清,出现答题卡中答案填串位置的情况。22-25 61.33% 本题是对欧洲西部地形气候以及农业经济等内容的考查。题目给出两份材料,以填空形式呈现试题,其中的22、23题得分率低于50%。 主要失分原因有:1、学生对地理学科的一些基础图表应用能力有待提高。(例,不能据某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判断其气候类型和特点)2、不能灵活的结合所学和题目要求完成试题。(例,有学生答出欧洲西部以高原、山地地形为主)3、学生在表述过程中对于关键知识点把握不到位。(例,对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的描述,一方面要有时间概念,一方面要说出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很多学生表述不全面)4、错别字现象特别严重。(例,“畜牧”“旅游”两个词中错字特别多)26-27 50.57% 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和应用,学生对这一规律掌握的不好,是得分率最低的大题,尤其27题得分率不足10%。 主要失分原因有:1、审题不清,没有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例,做答26题时用文字填空)。2、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一些基本规律还没有掌握,不能准确表述和深入理解地理要素及其导致的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3、书写不规范,错别字现象严重,而且字迹潦草。(例,B、D难区分;书写到答题范围以外区域)28-30 65% 从整体看,本题综合考查中国的区知识域地理,28—29题考查西北、南方的交通工具、水果、耕地类型及农作物。30题考查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既有对学生基础记忆性知识的考查,又有对学生读图、读材料分析问题、描述问题能力的考察,从学生答题状况来看,30题得分率不足50%。 失分原因主要有:1、对于某个区域内,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没有充分理解。(例,不同区域内传统交通工具和主要的水果受自然环境的怎样影响)2、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掌握不扎实。(例,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没有区分)需思考教师是否关注知识点的同时,忽略了知识的整体性。3、结合生活实际,联系所学知识做独立表述的能力欠缺,不能抓住关键的知识点。(例,30题中有的学生写了很多,却没有反应出题目的要求,没有采分点)4、仍然有错别字现象,甚至有把题目中就有的字也写错。(例,橘子的“橘”字,骆驼的“驼”字等)5、审题和完成试题不够细致用心。(例,29题表格中内容填串;30题中要求任选一个做答,有学生两个全选)(三)、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联系的能力有待提高学生的资料分析能力比较欠缺,不能很好的利用试题所给文字、图像等收集相关的地理信息,从而把材料和所学知识点很好的联系起来对试题进行完整做答。2、部分学生答题表述不规范、不专业学生专业术语使用的不好,在描述题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27和30题中,学生答题过于口语化,表述混乱,没有抓住关键点。3、部分学生答题不认真,审题不细心部分学生还不适应地理、生物同卷考试的形式,匆忙答题导致一些失误。例如在做答选择题时,个别学生有漏题、忘涂答题卡等现象。4、错别字现象仍然很多5、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答题方法和答题的要求在试卷中,出现有的学生答串题的情况,还有在试卷答题范围之外作答的情况,这说明这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好答题的基本要求。四、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师今后工作的建议(一)切实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课堂教学一定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教学问题,以期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课堂教学中,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趣味性的导课、开放性的问题、研究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性,例如,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提问时结合学生实际水平选择作答对象;复习时,先以基础训练为主,再进行专题训练,最后进行综合性训练,使学生的发展呈现阶梯性上升的趋势,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和成长。最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例如,学习区域地理,要教给学生区域地理学习需要掌握的相关内容,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授给学生以“渔”的能力。(二)强化双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关注教学活动的规范实施,以教材为依据,注意教学细节,规范专业术语、规范概念表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正确使用专业术语,并要求学生用专业术语回答问题、完成练习,必要时可以做专项训练。对于学生的习惯性错误,要及时予以纠正和巩固。课堂练习要精选精练,实施基础知识的专项强化训练,并且有目的的加强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常规教学中要有目的让学生多说、勤写,有意识的让学生练习易错字、练习简答题的正确表述。(三)立足整体,强化综合教师要继续深刻领悟课标,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教材,实现复习教学的有效实施,于常规中要效率、要质量、要成绩。复习中,在把握复习方向的基础上,适当的拓展 ,做好知识的有机整合。然后还要结合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做有针对性的复习指导,做整体方法的指导,做知识点的学法指导。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教材知识脉络,建立地理知识体系,整体把握学科知识,在基础知识复习之后,做好专题专项训练,最后精选综合性习题,强化学生综合理解、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通过从基础知识到专项训练再到综合性训练的逐步实施,最终实现复习目标。(四)注重学生答题技巧与审题能力的培养规范学生的答题习惯,渗透答题方法和技巧,同时还要培养和训练学生仔细认真的答题态度和细致审题的习惯。对学生答题能力的培养,要有计划的分阶段进行,常规教学中做好常规基本训练,针对每次测验中的答题问题,引领学生分析总结规律;通过做解题方法的专题复习,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指导答题方法要有目的、有步骤的实施,首先举例讲解选择题和图文分析题的答题要求,以及具体解答步骤和方法,最后通过一定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能力。以上就是我针对2016年我市初二地理学科结业考试情况所做的质量分析,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们批评指正,希望通过沟通、交流、改进,进一步促进我市地理教学的发展和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2016年8月31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