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与能力公车上书的内容和意义“百日维新”的内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通过“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既具有进步性又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由此来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人物的辨证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2、就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展开讨论,使学生学会在共同探讨和交流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百日维新”的内容: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教学过程导入: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我国一部分先进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改革动运,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戊戌变法”。【预学】一、公车上车1、时间:年春。2、背景:《》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3、发起人:,请求变法。4、影响:揭开了的序幕。二、百日维新1、背景(1)1897年,德国强占。(2)康有为几次上书,陈述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维新变法的重要性。(3)光绪帝深受震动,令等有筹划变法。2、时间: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3、内容(1)经济:设、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2)政治:允许官民,裁撤机构,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3)文化:,,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4)军事:裁汰旧军,精练陆军,扩建。4、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逮捕杀害维新人士,废除变法法令,戊戌变法失败。5、意义:(1)是一场的政治革命,又是一次运动。(2)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6、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探究】(方法:小组讨论解决预学中的疑难点,教师下组指导。)讨论:维新变法运动,尽管得到了清朝皇帝的支持,可变法还是失败了,造成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勇气,采取改良途径,发展资本主义。将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维新派举止失当,过于激进,加速了失败的步伐。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脱离广大农民群众,终于失败。袁世凯的出卖和慈禧的政变。)【精导】一、公车上车1、何谓维新变法运动呢?2、康有为为什么要发起公车上书?上书是否达到了目的?起到了什么作用?3、公车上书这件事反映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什么样的精神?4、公车上书有什么影响?5、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为开展维新变支运动进行了哪些活动?二、百日维新1、戊戌变法的背景是什么?2、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其目的是什么?3、戊戌变法的哪些内容对封建旧势力冲击最大?4、封建顽固派破坏变法,打击维新派的活动有哪些?5、在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维新派力量小、光绪皇帝没有实权,又无群众基础,势单力薄。)6、这场维新变法的结局如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课堂小结:我们本课的重点就是维新变法的意义及影响。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而且维新变派没有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位没有实权的皇帝,反之,顽固派实力较强,又拥有军权。所以失败是必灰的。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一场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是进步的、爱国的。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谭嗣同等人的血没有白流,他唤醒更多的中国人去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为后来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清政府统治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提升】讨论: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充分说明了什么道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