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课题14.大地的变迁课型新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2.解化石的作用。3.通过对自然现象提出问题的训练,培养猜想与假设的能力。4.通过对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高山上的原因分析,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懂得收集证据,并能根据事实证据作出判断和推理。5.知道自然界有很多的奥秘。6.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重点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难点通过对自然现象提出问题的训练,培养猜想与假设的能力。第一课时执教时间总节数教学内容探究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高山上的原因。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2.解化石的作用。3.知道自然界有很多的奥秘。4.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重点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难点知道自然界有很多的奥秘。教具学具有关资料。教法学法搜集、分析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二次备课教后反思一、交流引入创设情境二、激发兴趣引学达标三、智能练习达成目标四、精炼回顾再现目标1.师出示课本图片。2.师:同学们,小伙伴们结伴去郊游,他们在哪里发现了什么?请大家认真观察。3.师出示贝壳镶嵌在岩石里的照片。海里的贝壳怎么会出现在山上呢?4.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四课《大地的变迁》(板书课题)。一、探究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高山上的原因1.猜想与假设指导阅读p82图文把我的猜想和其他同学的猜想填写在课本p82“我的猜想”上。2.寻找证据A.在高山上发现的古代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B.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的一座山(图上的岩层是海底的颗粒沉积物)。C.在阿尔卑斯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菊石化石。D.喜马拉雅山的某些山峰每年会长高几厘米。3.思考与结论把收集的证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尝试作出合理的解释。1.谈收获2.师总结:本课教学的流程是提问——猜测——收集资料——分析——判断并做出解释。教学效果很好。1.学生观察。2.学生思考。1.学生猜想,并和教师的猜想对照。2.学生分组寻找证据。3.讨论、交流、汇报。学生各抒己见谈这节课的收获。第二课时执教时间总节数教学内容漂移的大陆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有很多的奥秘。2.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重点知道自然界有很多的奥秘。难点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教具学具课本图片教法学法观察、交流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二次备课教后反思一、交流引入创设情境二、激发兴趣引学达标三、精炼回顾再现目标师:1910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研究世( http: / / www.21cnjy.com )界地图的时候发现:南、北美洲东海岸线和非洲海岸线形状相似,像拼图一样,可以拼合起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大陆会不会曾经彼此相连,后来又逐渐分开了呢?漂移的大陆1.师出示课本图文。2.师:过对世界地图的观察研究,发现南、北( http: / / www.21cnjy.com )美洲东海岸线和非洲西海岸线形状相似,像拼图一样,可以拼合起来,科学家认为,2.5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连在一起的,以后逐渐分开,漂移到现在的位置。这就是大陆漂移说。1.谈收获2.师总结: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总领全单( http: / / www.21cnjy.com )元,目的是让学生清楚地表不是一成不变的。借助主题人物提出的问题驱动学生分析成因,收集证据,根据事实做出推理判断,从而学会猜想与假设这一科学研究步骤,同时提高对问题给出合理解释的能力。1.学生观察。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学生各抒己见谈这节课的收获。四、板书设计14.大地的变迁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高山上的原因;地壳运动魏格纳:“大陆漂移说”21世纪教育网--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