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学习目标】了解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基本史实,明确各个诸侯国的地理位置。感受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林立、伐交频频的混乱局面。【知识提要】1.齐桓公称霸2.问鼎中原3.合纵连横【课前预习】1.齐桓公称霸(1)春秋时期: 年—— 年;(2)这一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几个大的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乘机争霸,出现了 、 、 、 、 等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3)齐桓公称霸:齐桓公当政以后,任用 为相,注重发展 ,改革内政。稳定内政后,提出“ ”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 年,齐桓公在 举行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问鼎中原(1)城濮之战: ①时间: ②交战双方: ③结局: 楚庄王称霸(3)秦国穆公称霸3.合纵连横(1)战国时期: 年—— 年(2)战国七雄: (3)什么是合纵连横?【分组讨论】 1.了解下面的历史典故:管鲍之交、问鼎中原、退避三舍、卧薪尝胆、三家分晋、纵横捭阖等2.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是什么?3.春秋大国霸政的确立,对于当时的统治秩序有什么影响?4.讨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分布特点?5.纵横家为什么要提出“合纵、连横”?【自我检测】1.从春秋争霸到战国七雄,历史发展呈现的趋势是( ) A、诸侯国的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深重 C、历史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2.关于春秋争霸战争,下列说法中你认为表述错误的是( ) A、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衰微 B、争霸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 C、争霸的实质是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的政治、经济特权 D、争霸的结果是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也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3.年轻时因国内混乱,遭人谋杀,便出逃在外流亡长达19年,曾得到楚国国君的礼遇。后与楚国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为报知遇之恩而退避三舍。这位国君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勾践4.春秋时期,诸侯争雄,其中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势力,成为第一个霸主的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越王勾践 D、楚庄王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史实,正确的是( ) ①管仲改革 ②城濮之战 ③勾践灭吴 ④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④②③ 6.历史地图可以直观地再现历史。下图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现象 A、夏朝 B、西周 C、春秋争霸 D、战国形势7.战国时期,秦国对六国实施的政治外交策略是( ) A、合纵 B、连横 C、和平共处 D、“挟天子以令诸侯”“春秋无义战”是孟子对争霸战争的评价,下列对春秋时期各国的争霸战争,评价正确的有( ) ①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②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各民族之间交往增多 ④争霸进一步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9.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适者生存 B、统一 C、弱肉强食 D、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10.下列成语的出处与历史人物不对应的是( ) A、退避三舍------晋文公 B、卧薪尝胆------勾践 C、问鼎中原------楚厉王 D、破釜沉舟-----项羽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材料二: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中的“桓公”是谁? 材料一说到“管仲相桓公”,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2)在桓公之后称霸的国家中,哪一国与桓公称霸的途径是相同的?给你什么启示?12.阅读下图,回答问题。请你仔细分辨两幅图片,哪一张是春秋形势图,哪一张是战国形势图?观察两幅图片,看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与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有什么变化?在图上可以看到无论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都有著名的重大战役发生。你能比较出这些战役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吗?(4)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诸侯混战局面,主要是由于西周实行的一种制度所埋下的祸根。这种制度在当时起到了哪些作用?【自我检测参考答案】1.C 2.B 3.B 4.A 5.D 6.D 7.B 8.A 9.B 10.C11.(1)齐桓公。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2)晋国。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12.(1)图一是春秋形势图;图二是战国形势图(2)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晋,分裂成战国时期赵、韩、魏三国。有些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被大国所吞并,到战国时期已经不存在了。(3)春秋时期的战争目的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而战国时期的战争是以兼并为主要目的。(4)控制了全国广大地区,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进而使西周成为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