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案例、案例,想说爱你不容易今天在观看课程视频时,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高教授提到的:“案例式学习,重在方法论。”认真学习后我个人觉得,地理案例教学是反对传统地理教学一味讲求系统传授知识,面面俱到地讲授各种领域的完整知识,事无巨细都要求学生学习、记忆等做法。如高教授提到的学习气候的时候那么多的名称、类型、特点、景观等。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发现传统地理教学方法,要求对学生系统知识掌握有很高的要求,其实学生并不能记住多少,越是到最后的复习阶段反而是记少丢多,出现了“考前死记,考后忘记”的现象。由于今天科技发展如此迅速,信息量和知识量增长如此急剧,想要什么都教,无异于从事一项毫无希望可以取胜的竞赛运动,因此地理教学必须注重发展学生这种能力,使之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自己摸索前进,学习类似地理知识的能力。这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貌似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得到了解放,实际不然。今天在《长江》、《气候》几个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都是着手于于让学生学习最基本的,一辈子都能记得住的地理知识。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发现地理原理,使之在学到一系列地理概念后反省思索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并不是一开始就着眼于讲授系统的地理知识,都是通过精选地理案例,组织地理教学,使学生逐步深入了解地理知识内容,了解地理思想,学会发现地理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认识能力,在整个的案例教学法中学生必须进行独立的思考,略结论、重思维过程的养成。这与“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实际上是为更好的系统教学的服务,因此案例的实际显得就是那么的重要,“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案例、案例,想说爱你不容易。”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尝试着“案例式教学”,如:在《气候》一章节我设计如下:一、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1、观察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用红笔在图中描绘出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找出大致和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吻合的等温线?分别是多少摄氏度?与五大温度带的划分相结合,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3、观察南北半球的等温线的曲直变化,哪个半球的等温线比较平直,哪个半球的等温线比较弯曲?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用字母“A”在图中标记青藏高原的位置,该地区的等温线有何特点?与同纬度地区相比,这里的气温有什么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5、综上所述,气温的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二、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1、观察从赤道向两极,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用红笔在图中描绘出南、北回归线,观测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A)和大陆西岸(B)两地降水量有什么差别?这种差别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其他地区也存在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3、观察亚欧大陆30°N ~ 60°N 之间的区域,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世界同纬度地区的这种差异是否存在?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4、观察落基山的两侧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什么??5、综上所述,降水量的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三、世界气候类型分布1、读课本65页图3.23世界气候的分布图,填充非洲大陆的气候类型区4321234???赤道?????根据上图表述非洲的气候分布特点??2、填充亚欧大陆的气候类型:10°N25°N40°N60°N⑧5416273????????根据上图表述亚洲的气候特点。?3、发挥自己的智慧,你可以用什么图形来表示澳大利亚大陆的气候类型分布?(动手画一画)?整个设计都是基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力。学生在自学和合作学习中要排除干扰,重点把握气候的核心部分,运用综合知识来分析案例中的观点,也需要从案例中走出去,独立地发表自己对气候的见解。这个小小的案例可是花费了不少心思呀,你说我容易吗?看到学生个个获得成功后那骄傲神气的脸,小小的满足感也让自己虚荣了那么一下。呵呵,累就累点吧!不成熟的做法,大家一起共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