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34张PPT。看书P58-62,自主学习,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开疆拓土”“对外交流”分别指哪些事件?
2.秦汉时期北方的劲敌是谁?秦汉对这个劲敌采取什么策略?
有战有和,和为主流战,和亲和亲与互市匈奴国力强盛,汉初国力较弱,退让和亲。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强盛….匈奴分裂,国力衰弱。匈奴武力反击武力反击与匈奴的关系1、秦与匈奴的关系(1)匈奴的兴起:①匈奴是活跃在蒙古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②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的国家,首领称为“单于”。(2)秦与匈奴的关系:①秦统一后北击匈奴,夺回大片土地。②秦始皇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基础上,修筑城防,以抵御匈奴的侵扰。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万里长城北击匈奴修长城辽东临洮(1) 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和亲(汉高祖时开始) 西汉初期,匈奴实力空前强大,在冒顿单于的统领下,率士卒约三十万,不断侵扰邻族。他们利用楚汉相争、中原战乱之机南越长城,袭扰掠夺今冀北、山西、陕西及河套一带。公元前201年 ,刘邦亲率30万大军迎战,在平城白登山(山西大同东南)被匈奴精骑围困七天七夜,形势危急,后用陈平之计,使人暗中以厚礼疏通冒顿的阏氏,方得解脱。 表明:白登之围表明西汉尚无力抗御匈奴,汉高祖刘邦采纳了娄敬提出的与匈奴“和亲”的建议,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大量的絮、缯、酒、食物等,并和匈奴约为兄弟,双方以长城为界。2、汉朝与匈奴的和战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败匈奴,其中第三次(公元前119年)规模最大。 汉初的 “和亲”政策以有限的牺牲换取了整顿内政、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积蓄力量的时间。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已经具备反击匈奴的条件。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其中第三次规模最大。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领骑兵5万人,随军从者14万骑,步兵、重兵几十万人,分道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决战。卫青出定襄塞外1000余里,与匈奴单于接战,单于兵败,精锐部队丧失殆尽。霍去病出代郡2 000余里,同匈奴左贤王接战,大败匈奴东部兵,斩获7万余人,北抵瀚海而还。经过这三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匈奴势力开始衰败,再无力南下侵扰汉朝边境,从此,“漠南无王庭”。西汉建国以来近百年的匈奴边患至此基本解决。(2)汉武帝时期,武力反击匈奴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形势图汉武帝称赞霍去病:
“初生之犊不畏虎,你年纪轻轻的,打起仗来就这样勇敢,你一往无前,勇冠三军,就封你为冠军侯吧!”“冠军侯”的来历(3)汉武帝以后,和亲与互市的局面 公元前85年,匈奴统治集团内部爆发了争夺权位的斗争,诸王纷纷自立,形成“五单于争立”的局面。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亲自入汉觐见汉帝,“赞谒称臣”,塞北与中原始归一统。
汉元帝时,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此后,汉与匈奴间有五十年左右没有战争。它在客观上促进和加强了匈奴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匈奴与汉族的友好与团结,巩固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呼韩邪、王昭君“昭君出塞”经历了一个战争、和亲、再战争及再和亲的复杂过程。白登之围单于和亲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内迁同汉族杂居并开始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北匈奴居住在蒙古高原,并控制着西域,它割断了西域与东汉的交通,还经常出兵进攻东汉北部郡县,掳掠南匈奴人和汉人。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东汉已具备了反击北匈奴侵扰的军事力量。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汉军四路出击:祭彤(或作肜)、吴棠出高阙塞,窦固、耿忠出酒泉塞,耿秉、秦彭出居延塞,来苗、文穆出平城塞。窦固、耿忠的军队追击北匈奴至天山和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夺得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在那里置宜禾都尉,留吏士屯田。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窦宪、耿秉率师出击北匈奴,北匈奴降者二十余万人。汉军出塞三千余里,直至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命班固刻石而还。(4)东汉与匈奴的关系:①南匈奴
②北匈奴(1)在汉初国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采取对匈奴和亲政策,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
(2)汉匈和亲实现了北部边疆的和平与安定,解除了人民的征战之苦,加强了汉匈之间的交流。
(3)和亲政策不能最终解决边患问题。(5).如何评价“和亲”政策?(6)比较汉初对匈奴实行的“和亲”政策与汉元帝时实行的“和亲”政策的异同?相同:
目的相同,都是为了两族的和平友好。
形式相同,都是汉朝出嫁公主给匈奴。
作用相同,都使两族的经济文化得到了
交流和发展。不同:原因不同,汉初因为力量薄弱,主动提出“和亲”;汉元帝时由于西汉力量强大,匈奴主动提出“和亲”。战和和西汉初年汉武帝时期西汉末年规 律: 综合国力决定民族关系国力弱小被迫和亲国力强盛平等互利汉匈文明在碰撞中交融汉匈铁器、铜器、……畜力、体育活动、音乐、舞蹈……文化交流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张骞
(约公元前164~前114年) 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在汉代,人们把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
今天新疆、中亚以及更远的地区称为西域。张骞通西域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大宛-大月氏-大夏-葱岭-于阗-阳关-祁连山-陇西-长安时间-原因-路线-作用
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伊朗阿富汗天山帕米尔高原、昆仑山伊朗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朝廷给他的一百多个随从,第一次出使西域。被匈奴兵捉住,,被拘禁了十多年。他历经种种困难,但从未丢弃汉朝的节(出使的凭证)。匈奴单于硬叫他娶当地女为妻,有了儿子,但仍没有动摇他完成使命的决心。后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到达了大月氏。那时,大月氏由于土地肥沃,生活安定,不想再和匈奴打仗。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回国。又被匈奴俘获,扣留了一年多。后来,匈奴发生了内乱,张骞逃回长安。 他出使时带着一百多人,前后13年,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人回来。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深入了解了西域的地理、物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目的: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结果:没有完成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张骞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他率领300人,每人备马两匹,并携带了价值数千万的金、帛、货物以及上万头牛羊。张骞到了乌孙,正逢乌孙国内贵族争权,国王不敢决断,致使劝说乌孙东归的使命未能完成。张骞分遣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身毒(今印度)、于阗以及和他们相邻诸国访问,中国使者受到安息两万人的盛大欢迎。张骞在乌孙停留一年多之后返回长安。西域各族政权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2)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间:
结果:公元前119年
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西域与中原之间的交流示意图影响: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交往日益频繁,促进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开辟了丝绸之路。西域传入中原的几种植物不是张骞通西域,
安有佳种从西来。新疆发现的汉朝丝织品西域都护府 ①设立: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3、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委派都护,对西域各国的行政、军事进行管理。各国的王、侯以及大小官吏,都由汉朝任命,当时佩戴汉朝印绶shou的有376人之多。至此,西域地区,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正式列入汉朝版图,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 ②意义: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保障了东西商路的畅通,加强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广大地区的交流,以及对西域地区的管理。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西域都护辖区西域都护府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汉政府十分重视对南方的经营,不仅有效管理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当时越人的聚居地,还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与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两汉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 西南夷是秦汉时期对居住在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一些少数民族的总称。包括夜郎、且兰、滇等许多少数民族。
西汉时,中央政府采用郡守县令与当地首领王侯并存的制度,既加强了对当地管辖,密切了西南夷地区与内地的联系,又尊重了西南夷的民俗。
东汉初期,夜郎、滇的文化有了明显的发展。汉明帝派人经营西南夷地区,西南夷重新并入汉政权,巩固和扩大了汉朝的政治影响,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百越的分布及西汉在南越设郡(汉武帝时) 百越是生活在今天我国东南沿海和南方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的总称。秦始皇征南越,曾在那里设置南海、桂林、象郡。
汉朝时,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总称“百越”。
温州一带的越人称东越;
两广地区的越人称南越。
汉武帝时,南越的割据成为大一统局面巩固的障碍。公元前112年,武帝派兵进攻南越。第二年冬,西汉灭南越,并在其地设立九郡。1、汉武帝第一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
 是(   )
 A、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B、为了获得西域丰富的物产
 C、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D、促进西域经济发展C2、西汉时,西域开始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
  是(   )
 A、张骞通西域 
 B、从匈奴手中夺回河套地区
 C、在河西走廊设郡县管理
 D、西域都护府的设立D匈奴的活动范围西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