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三框《北方的民族融合》教学设计+教学课件(21张)(2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三框《北方的民族融合》教学设计+教学课件(21张)(2份打包)

资源简介

《北方的民族融合》教学设计
浙江省温州市私立第一实验学校 谢 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学生能够从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来思考今天民族平等原则,从而培养古为今用的迁移学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从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的材料,以及概括孝文帝改革主要措施等,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学会正确的评价北魏孝文帝这个人物以及这次改革的历史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民族融合情况的分析,学生感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从而树立热爱祖国,民族团结的正确意识。通过孝文帝改革发挥的积极作用,认识到改革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
2.难点:?正确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通过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学会多角度辩证的去评价及分析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发现探究的精神。
2.采用情境创设法,启发引导,由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根据史料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3.教师点拨法: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给予精要点拨,拓宽学生思路。
4.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呈现案例、案例分析、问题创设提供情境条件,提高课堂学习趣味和效率。
5.学生准备:做好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约5分钟)
1.引疑: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方式:“你吃了吗?”我们知道中国人最讲求饮食,你是否留心过嘴里的东西来自何方?
2.辨认:PPT出示胡萝卜、胡麻(芝麻)、胡椒、胡桃(核桃)的图片
3.问题:他们的名字有什么共同特点?猜测他们可能来自哪里?为什么?
学生辨认食物,一一说出它们的名字,猜测产地(教师由此问题引入本课时的主题──北方民族的融合(板书))
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和事物,引入本课,贴近生活
问题的提出,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一(约7分钟):融合的前提──民族迁移与杂居
情境创设1:出示图4-6、4-7,
设问:1.结合课文和图4-6,思考:曾经作为西汉都城的长安,其所在关中地区出现什么状况?这种状况说明了什么?
2.根据图4-7,说说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和分布状况?
情境创设2:出示中国民族分布图,思考:
设问:1.请找出图中与上述五个古老民族名称一致的一个民族
2.其他几个民族到哪里去了呢?
3.这说明“五胡”的内迁与杂居,会带来什么现象?
板书:“民族内迁”
1.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图片和地图,直观地发现东汉末年几个主要少数民族的内迁
2.学生观察古今两幅少数民族分布图,得出民族的内迁会引起民族融合的趋势,顺利过渡
通过呈现图片、地图等情景创设,让学生了解民族的分布、融合和变迁。培养学生史地结合的综合能力,也再次强化主题
环节二(约3分钟):融合的表现──日常生活习俗的渗透
情景创设3:
1.出示一组汉族座椅,请学生描述变化
2.再分别出示一组关于饮食、服饰、生产方式的壁画。思考:民族融合带来了什么变化?
3.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事物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4.试着请学生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
板书:“民族融合趋势”
1.学生根据汉族座椅的变化,体会民族融合带来的变化
2.学生说出自己日常生活中自己了解的民族融合的产物
3.学生大体讲述“民族融合”的含义
通过呈现图片、资料等情景创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也能拉近与生活的距离
环节三(约20分钟):融合的高潮──北魏孝文帝改革
自主学习:北方的统一
1.结合中国朝代纪年表,画出三国到北魏的朝代更替情况的示意图
2.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民族?北魏何时统一北方?
3.思考:北魏的统一,对民族关系有怎样的影响?
板书:“北魏的统一”
小组探究:结合阅读卡,地图,讨论归纳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板书:“迁都洛阳”
情景创设:出示相关图片、文字和表格
小组讨论:1.说一说孝文帝改革有哪些方面的措施?
2.胡服和汉服有什么区别?哪个在生活中更为便利?
3.既然胡服便利,孝文帝为什么要下令改穿汉服?
4.服装、姓氏等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自由点评:联系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内容,思考:这次改革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会成功?
板书:“促进民族融合”
拓展训练:如何评价孝文帝?
1.学生能够知道从三国到北魏的朝代更替情况
2.学生能够从北魏的统一、民族融合的趋势等来分析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3.通过小组探究,多方面分析迁都洛阳的原因,从而明白迁都,改革的必要性
4.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都──迁都洛阳。
说──说汉语
姓──改汉姓
服──穿汉服
婚──鼓励联姻
礼──采用汉礼
5.从改革的成功之处,评价孝文帝及它的改革
引导学生阅读、绘制示意图的方式,了解此时期的朝代更替概况
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史料的能力
通过阅读教材和教师讲述,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改革的内容,探讨改革的历史影响。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环节四(约3分钟):北朝更替与南北交流
结合P82内容及中国朝代纪年表,完成南北朝的朝代更替
结合课本及读图,了解孝文帝改革之后的历史发展
引导学生梳理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朝代沿革的脉络,更好地体会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
课堂小结(约2分钟)
用精炼的词语来概括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学生结合板书,理清逻辑关系,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脉络
课尾的提炼,既理清思路,又形成知识框架,容易记忆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安排以及学生表现的预设。然而,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往往还要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因为预设是既定的,而生成是灵活的,这两者之间不可避免会有点出入。所以,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强化自己的可取之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特别是思考自己之前的预设有没有实现?实现了多少?实现的效果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改进会比较好?
(一)可取之处
1.本课在设计上,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教材的特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本课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丰富的文字和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体验解决一个个问题。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民族融合的结果。这样贴近生活更为真实,也能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的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本文结合教材,利用一个个史实和图片,让学生深入历史课的课堂,史地结合,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念,学会用科学辩证的历史观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落实了教学目标。
4.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比较灵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归纳、自由点评等贯穿其中,有意识地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不足之处
1.面俱到回过去的场景中,无论是历史视频生成的展的区域优势通过任务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丰富,课堂节奏比较快,可能个别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影响其课堂学习的体验。建议不必面面俱到,围绕教学目标,内容设计再紧凑点,突出亮点。
2.整堂课问题设计比较多,建议要设计的更要难度梯度,使环节之间的过渡更加自然。
同时,要注意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提取,抓住学生的生成来进行问题的步步深入,也许更加水到渠成,也给学生更多地发挥空间。
课件21张PPT。北方的民族融合浙江省温州市私立第一实验学校 谢 夏他们的名字有什么共同特点?猜测他们可能来自哪里?为什么?认一认──民族迁移与杂居二、融合的表现三、融合的高潮一、融合的前提──日常生活习俗的渗透──北魏孝文帝改革三话“融合”“五胡”内迁融合的前提杂居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匈奴鲜卑羯氐羌鲜卑1.请找出图中与上述五个古老民族名称一致的民族2.其他几个古老民族到哪里去了呢?3.这说明“五胡”的内迁与杂居,会带来什么现象? 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席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当高坐具的胡床传入中原后,很快受到部分汉人的欢迎,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 。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融合的表现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饮食融合融合的表现 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服饰融合融合的表现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生产方式融合融合的表现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2.结合上述例子,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民族融合”的含义。1.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事物是民族融合的结果?融合的表现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自主学习1.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民族?北魏何时统一北方?统一黄河流域时间:439年2.北魏的统一,对民族关系有怎样的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结束了十六国长期纷乱割据
的局面)融合的高潮孝文帝自主学习内容:1)孝文帝迁都平城洛阳议一议: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3.北魏孝文帝改革(494年)①客观原因:气候干燥;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足。②根本原因: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融合的高潮2)汉化措施 阅读史料说汉语改汉姓通汉婚融合的高潮北魏文官俑窄袖对襟的胡服宽袖大袍1.观察胡服和汉服外观上有什么区别?哪个在生活中更为便利?2.既然胡服便利,孝文帝为什么要下令改穿汉服?穿汉服融合的高潮采汉制学汉礼汉化措施融合的高潮材料一: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材料二: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城内有很大的市场,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字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有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在洛阳城定居下来,从事着商品买卖的活动。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改革有什么影响?
⑴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⑵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⑶传统的汉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观点一: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推动了整个民族的融合和进步。观点二: 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灭亡。思维拓展 点拨: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评价: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分析: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孕育统一的可能,是历史的进步。557-581北朝:南朝:南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宋齐梁陈隋386-534534-550550-557535-557420-479479-502502-557557-589结合课本内容,完成南北朝的朝代更替表北魏的统一民族融合趋势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促进民
族融合根据课文内容,你能把下面几个关键词按先后排列一下吗?迁都洛阳民族内迁排一排:北魏的统一民族融合趋势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促进民
族融合迁都洛阳内容小结民族内迁1.东晋时期,从北方南迁的少数民族有( )
①匈奴 ②鲜卑 ③蒙古族 ④满族 ⑤羯族 ⑥越族 ⑦氐族 ⑧羌族
A.①②③⑤⑧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⑦⑧ D.①②⑤⑥⑧
2.“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改革措施是( )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改穿汉服 D.使用汉语
3.右下方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皇帝施政政策要点。这些政策产生的结果应是( )
A.推进大一统格局
B.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C.加快江南经济开发
D.促进北方民族融合学以致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