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和9的加减法的应用学习目标用8和9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课文讲解8、9加法中“用数学”内容与6、7加减法中 “用数学”内容略有不同,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例题和习题选用什么计算方法去解决问题完全由孩子自己去决定,教材未作任何提示,这里“用数学”的要求要比第47页高,其内容对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来说,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挑战性;二是题中的某些已知数量不通过数数去得出,而改为直接告诉已知数量,如蘑菇6个、小猴7只,这有利于孩子通过分析数量间的关系而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例题:1.有9只小鹿,跑了3只,还剩下几只?2.有6个蘑菇,又长出2个,一共有几个?“做一做”:1.有8只鹅,3只在河里游,岸上有几只?2.一棵树上有2只小猴,另一棵的周围有7只,一共有多少只。教学建议由于孩子在前面已经解决过这样的问题,他们对这样的内容已不陌生了,所以学习时应放手让孩子认真观察情境图,根据已知数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用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出算式并计算。图中用问号表示的数量应让孩子侧重通过计算去得出,不要过分强调孩子去数未知部分的数量。图中已经告诉我们有6个蘑菇、7小猴,写算式可以直接用,而不要再数数。孩子能一眼就看出一棵树上有2只小猴,而另一棵树的周围直接写出有7只,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观察。有了这两个条件,孩子要会用数的组成直接写算式,而不能让思维一直停留在运算的原理(加法是继续计数,减法是往回计数)的水平上。原理如船,在学习上要学会过河弃舟,而不是过河负舟,但也不要过河拆桥,有时还是要故地重游的。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家长就要经常到“此一游”。应注意让孩子体会用数学的过程,并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其方法一是由孩子自己选择恰当的方法计算;二是计算后让孩子说一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说明自己是选用什么方法计算和为什么要选用这种方法计算,以此使孩子更深刻地感受自己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习题解析第13、14题是和第58页“用数学”相同的内容,只是省略了背景图。练习时注意让孩子根据画面上两部分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写出算式并计算。第15题,是玩扑克游戏。家长和孩子一起玩此游戏,每人分得同样多的扑克,玩时一人出一张牌,用两张牌上的数相减(如果两数同样大,相减得0),谁先算出得数,扑克就归谁。这样玩下去,直到其中一人的牌输光为止。玩这个游戏,可以用扑克,也可以用其它数在9以内的卡片等。第16题,可以是出得数找算式,也可以是出算式找得数。这里一个得数可能会有多个算式,孩子只要能找出一个就行。算式卡片包括9以内各数的加减法。思考题,要求孩子对6、7、8几个数的组成比较熟练,并善于全面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完成。练习时注意鼓励孩子找出多种不同答案,先填6的组成为最佳方法,也因为6有5种分数,所以本题有以下五种不同的填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