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 6 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建议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 6 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建议

资源简介

11~20各数的认识
学习目标
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了解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11~20各数。
课文讲解
本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数数→读数→顺序和大小→写数→个位和十位→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课本的编写注意贯彻《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提供的素材注意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在正式教学数数前,课本第84页就先给出一幅教师带着孩子过马路的生活情境图。图中1个教师带着9个孩子过马路,马路上还有一些骑自行车的人及一些树。
这是单元主题图,为正式教学数20以内的数做好准备。通过这个图还可向孩子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品德教育和注意安全的教育。
第85页,例1,学习数数。让孩子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再接着数到20根,也就是数出另外的10根单根的小棒,把这10根再捆成一捆;突出把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使孩子不仅能在10的基础上一个一个地数到20,并且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这可以为进一步学习数的读法和写法做准备。
例2,学习数的读法。通过操作,并在数的组成的基础上来学习。孩子在用小棒摆数时,突出10根小棒一捆,就是1个十;还有几根小棒,与前面的小捆小棒放在一起就是十几;2捆小棒就是二十。
例3,学习数序。要求孩子把直尺上的数读出来,有助于孩子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建议
打开课本第84页,看图说图意,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观察:老师带同学过马路,他们走在人行道上,汽车和自行车都停了下来。他们都遵守交通规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孩子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建构新知识起着重要作用。辅导时,先让孩子数一数老师和同学的人数,一共是10个人,这是孩子已经学过的知识;在此基础上鼓励孩子观察骑自行车的人接着数下去,看一共有多少人。
还可以启发孩子观察:图中还有什么?有多少?让孩子数一数。
教师手拿20根小棒说:图上的人数和小树的棵数都可以用小棒表示。说“用小棒表示”时停顿一下,争取让孩子说出来。
例1,教师把20根小棒放在桌上,说:先数出十根小棒捆成一捆(让孩子用小棒进行操作),接着怎么数?孩子再一根一根地添上去,往下数。数到20时,再把10根单根小棒捆成一捆,使孩子看到1捆是1个十,2捆是2个十,就是20。在数完11~20各数以后,让孩子根据1~10的写数经验,写出11~20各数: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写到9时,要孩子意识到9是最大的数字,要改变数的写法了,用0和1写出10;写到19,不能按原来的方法再写了,要变了,用0和2写出20。这是认识十进制计数的关键一步。
例2,学习 11~20各数的读法,利用小棒让孩子边操作边说数: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十一;同时动手摆一捆和一根小棒。孩子写出11,并在理解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学习数的读法,因为有1个十和1个一,所以读作“十一”。在右边一根一根地添加小棒,每添一根小棒让孩子说出一共是十几,并且说出这个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摆到20时,用1捆小棒代替10根单根,突出20是2个十,读作“二十”。
例3,学习数的顺序,可以先让孩子读出10以内的数,然后再让孩子接着读,把10以内的数与11~20的数联系起来。然后,可以结合看直尺上的数,向孩子提问:13的后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11比13大还是小?17比14大还是小?通过这些练习,使孩子对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注意:读数时,只要求孩子口头读,不要求用汉字写出来
“做一做”。
第1题,孩子自己读题:“从一数到二十”,让孩子数数;再读题:“从七数到十三”,让孩子按要求数数。
第2题,孩子自己读题,引导孩子看数读数。
习题解析
第1题,让孩子看着数摆小棒。
第2题,从1到20,让孩子按顺序把点连起来,画出一只小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