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加几学习目标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会用三种方法口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课文讲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安排如下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有的孩子对这一部分内容没有学好,计算时既慢又容易出错,以后继续学习口算和多位数笔算时就会遇到很大困难,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例1,学校开运动会的场景图,画面上有跑步、跳绳、踢毽、跳远等项比赛,还有当观众的同学等,为学习计算9加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看台上放有一箱多饮料,箱内有9盒,箱外有4盒,有同学提了一个问题“还有多少盒?”,一群同学对所提问题发表着自己的想法。画面以对话形式,呈现了解决“还有多少盒”这一问题的三种方法:①点数,一盒一盒数出结果:“1,2,3,…,12,13,一共有13盒”;②接着数,箱内有9盒,从9起接着数,数出结果:“9、10、11、12、13,一共有13盒”;③“凑十法”,箱内有9盒,“放进1盒凑成10,10+3得13”。画面上一个小孩子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体现了允许孩子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的编写意图。在跳远的一位同学也提出了一个问题:“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画中踢毽的是9人,跳远的是7人。不过,这两个数据需要孩子从画中收集。画面中还蕴含有其他9加几的问题。比如“踢毽的和赛跑的一共有多少人”、“踢毽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等等,为孩子在计算“9+4”、“9+6”的基础上,自己发现和提出新的计算问题,进一步探讨9加几的计算方法准备了丰富的材料。教学建议例1,看图说图意:学校开运动会,同学们在比赛,有的同学参加跑步比赛,有的同学参加跳远比赛,有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还有的同学参加踢毽比赛。教师问:除了参加比赛的同学外,还有的同学在做什么?孩子可能会说:他们在看台上当观众。教师问:图上的观众在做什么?孩子可能说:他们在讨论数学问题。教师说:他们看到了什么?提了什么问题?引导孩子说:有一箱饮料还有9盒,箱外还有4盒,一共有多少盒?教师问孩子:你会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孩子可能根据加法的原理想到:9继续数4,列加法算式是9+4=13。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孩子可能从9开始数:9,10,11,12,13,一共有13盒。也可能从1开始数:1,2,3,…,12,13,一共有13盒。还可能先放进箱子1盒凑成一箱10盒,10+3得13。9继续数4,提示了加法的原理;凑成一箱,是“凑十法”,是用数的组成计算进位加法;从1开始数数,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是不可少的。所以,三种方法各有功效,没有优劣之分,都得学会,也许用数的组成“凑十法”是最新的方法,但对于刚刚学习9加几的孩子完全可以不必“喜新厌旧”。让孩子把饮料问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编上序号,箱内9瓶写1,箱外4瓶写2,问题写3,并连起来再说一遍。再读一读课文中的三种想法。接着,引导孩子发现跳远同学提出的另一个问题“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并从图中找出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数据:参加踢毽比赛的同学有9人,参加跳远比赛的同学有7人。解决问题的条件具备了,引导孩子讨论用什么方法算,怎样计算,进而算出得数。还可鼓励孩子从画面上发现和提出新的计算问题:参加踢毽比赛的同学有9人,参加跑步比赛的同学有6人,踢毽的和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踢毽比赛的同学有9人,参加跳绳比赛的同学有4人,踢毽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跑步比赛的同学有6人,参加跳绳比赛的同学有4人,跑步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跳远比赛的同学有7人,参加跑步比赛的同学有6人,跑步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在本课用三方法学习进位加法,9加几与7加几本质是一样的,孩子应该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解决问题。铺瓷砖将同样的图形重复连接,简简单单,却产生了重复之美。利用这种重复之美,可以简简单单学数学。习题解析第1题,看图填算式。让孩子说一说画面情境,弄清楚把左边的9只小羊和右边的7只小羊合在一起,看一共是多少,就要把9和7相加。之后,让孩子填写算式。在计算9+7的同时,又一次了解加法的本质。第2题,练习时,可以让孩子选择计算某道题。对计算有困难的孩子,要帮助弄清计算过程。得数出齐后,可以用不同方式让孩子熟悉各题得数。之后,依次让孩子观察左、右两组题,使孩子直观地看到9加上不同的数,得数不同。让孩子初步体会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变化时,得数也随着变化,以渗透函数思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