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历史与社会重点问题分析及练习之“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上历史与社会重点问题分析及练习之“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学案)

资源简介

九上历史与社会重点问题分析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一、新文化运动
背 景
( )以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 ),作为君主统治的精神象征,仍爱到尊崇。但西方( )、博爱等观念,已深深影响了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特别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
开 始
1915年,陈独秀创办( )。
代 表
人 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先提出用“ ”) 鲁迅(《 》是其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蔡元培(提倡学术上“ ”)
口 号
“( )”与“科学”
内 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性 质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 )运动。
意 义
(影响)
新文化运动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促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
二、五四运动
导火线
巴黎和会无理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了日本。
爆 发
( )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游行示威
口 号
“( ),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运动中心与主力
北京(学生)→上海( )
斗争方式
学生罢课→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成 果
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性 质
一次彻底地( )运动
意 义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 )革命开始,人们的思想获得更大解放。
“五四”精神
1.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核心)。
2.崇尚民主、科学、进步的精神。
3.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
三、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党成立的条件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思想基础:俄国十月革命后,( )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第一个 陈独秀 1920年 上海)
2.党的成立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时间
1921年7月
1922年7月
地点
上海→最后一天在浙江嘉兴南湖
上海
内容
决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在中国实现( ),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确定党的重点工作是开展( )。
确定近期奋斗目标:对内打倒( ),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实现民族独立,把中国统一为( )民主共和国。
意义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第一次提出( )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四、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性质
都是出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不敢明确提出,直到中共二大的时候才明确提出这一任务)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 )
指导思想
( )
马克思主义
革命目标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国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比较表
参与者
反对的对象
性质
斗争的形式
新文化运动
进步的知识分子、学生
封建专制制度,旧文学,旧道德
( )运动
创办报刊进行宣传、改革文学
五四运动
具有( )思想的知识分子、学生、工人阶级、商人等
帝国主义、北洋军阀政府
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创办报刊进行宣传,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
(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五四运动反过来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发展。)
中国人经历了几个层次的“觉醒”
洋务运动,“器物”变革,促进民族工业的近代化;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变革,促进中国政治制度的近代化;
新文化运动,“观念”变革,促进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七、历次革命运动口号之比较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
“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反帝)
“驱除鞑虏,( )”——辛亥革命(反封建)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自有民国,八年以来,未见真民意、真民权,有之,自学生此举始耳。”康有为称赞的“学生此举”指的是(??? )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公车上书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2.新文化运动前期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
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3. 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和一批爱国的青年学生分别掀起了一场空前的运动,即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这两次运动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②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③无产阶级都是两次运动的主力军 ④两次运动都促进了民族的觉醒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4.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主要体现在(???? ) 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②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手段 ③以无产阶级为革命领导??????? ④指出民主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鸦片战争以来,导致中国第一次对西方列强说“不”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中共成立 D、新文化运动
6.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 C.“还我青岛” 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21教育网
7.1919年6月,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娱乐城中的跑马生意也随之萧条。这主要原因是( ) A.武昌起义 B. “五四”运动 C.九一八事变 D.抗日战争21cnjy.com
8.《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材料提及的“这场运动”( )21·cn·jy·com
A.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9.五四运动之前,鼓吹新文化的报刊仅有《新青年》及发行才数月的《每周评论》《新潮》《国民》等。五四运动之后,自1919年6月起,年余之间,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四百种左右,大都为大学、专门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所创办。这说明( )
A.五四运动的目标是宣传新文化 B.《新青年》杂志领导了五四运动
C.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的传播 D.陈独秀成为五四运动总司令
10.《申报》曾报道:1919年6月北京某机关接到里昂三十日发无线电云,二十八日下午三时……突有某国代表拒绝签字,各国代表大为震动。日本代表尤为惊异云云,观似拒绝签字者即我国代表。该材料说明(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日本同意了我国的主张
B.我国代表在会议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C.会议作出了有利于中国的决议
D.我国代表受到了国内群众运动的影响
1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文学革命,即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这一提倡( )
A.开启了新文化运动 B.使中华传统文明逐渐消失 C.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D.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新模式21·世纪*教育网
1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这里的“新”不包括( )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B.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C.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D.以建立新中国为标志获得革命胜利
二、材料分析题
13.近现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唤醒中华民族萌发出中国梦的过程中……他们曾经学习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他们曾经寄希望于封建君主的“维新新政”……他们曾经渴望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以创建像西方那样的民主共和国……。www.21-cn-jy.com
——《百年追梦与民族自强》
(1)从材料一中,可看出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进行了哪些探索活动?
材料二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上下求索,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改编自《百年中国》解说词
(2)材料认为“1921年是全新时代的开端”是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正确革命道路”指的是什么道路?近代史上的哪一事件宣告中国人民首次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www-2-1-cnjy-com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的认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从百家争鸣到一枝独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没有认识到儒学的价值,把儒学列为禁绝传播学说之一。……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下第一庙》 【从封建正统到根基动摇】孔子和儒家思想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李大钊 【从中国走向世界】联合国对儒学开始重视,孔子学院在亚、非、欧、美各大洲广泛建立,国际学术研讨活动频繁举办。许多国家对普及儒学的新举措……都说明在全球范围内“孔子热”在升温。 ——《儒学在港澳台和海外的新际遇》 2-1-c-n-j-y
(1)材料一中的秦始皇为“把儒学列为禁绝传播学说之一”采取了什么措施?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说在汉朝的历史地位。   21*cnjy*com

材料对儒家思想持何种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在当时中国发起了什么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1·c·n·j·y
(3)面对材料中日益升温的“孔子热”“儒学热”,谈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儒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