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构成物质的奥秘复习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构成物质的奥秘复习提纲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构成物质的奥秘
一、分子和原子
1、物质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构成的。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子的性质:
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
③分子间间隔,通常固体或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受热时分子间间隔增大,遇冷缩小。物质热胀冷缩现象是由于 分子间的间隔 发生变化,而不是分子的本身大小发生变化。
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3、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
①现象:烧杯A中的溶液变红(烧杯C中的氨分子远动进入烧杯A中,形成
氨水,氨水是酚酞变红)
②变色的是酚酞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③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④结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4、用分子——原子论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纯净物与混合物
①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因而使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变化,生成了其他的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 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化学反应的本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②纯净物与混合物
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5、原子:
①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②性质:分子具有的4点性质原子同样具有。
③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 子
原 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注:分子由原子构成(有些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大多数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二、原子的结构
1.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1)原子核所带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原子呈电中性,即核电荷数= 质子数 = 核处电子数 =原子序数。
(2)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氢原子 的原子核内无中子。
(3)原子的种类是由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决定的。
(4)原子核只占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原子内相对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运动。
试一试:选择“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填空。
①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氧气,水等;有些由原子直接构成,如硅、铁等;②能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是氮分子;能保持铜化学性质的是铜原子;③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是原子;④质量和氢原子的质量相等的是质子和中子,质量最小的是电子;⑤同一原子中,数目一定相同的是质子和电子。
2.相对原子质量
(1)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
(2)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在SI单位制中单位为“1”;原子的质量的单位为克或千克。
(3)电子的质量很小,只相当于质子或中子质量的,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每个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所以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真实质量成正比,故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原子的真实质量也越大
3、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元素的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最少有1层,最多有7层(离核最远的叫做最外层);第一层不超过2个电子,第二层不超过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1个电子层的最外层不超过2个电子)。
(2)原子结构简图各部分的意义:圆圈表示原子核,圈内的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3)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元素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
(4)元素性质与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元素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倾向
稳定性
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个(He为2个)
不易得失、相对稳定
相对稳定
稳定,难发生化学反应
金属元素
一般少于4个
易失去电子
不稳定
易发生化学反应
非金属元素
一般多于4个
易得到电子
不稳定
易发生化学反应
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当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这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注意:氦原子与镁原子虽然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氦原子最外层已达相对稳定结构,镁原子的最外层未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所氦元素与镁元素的化学性质不相似)
4、离子的形成
(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Na+、Cl-、H-、Mg2+等)
(2)分类及形成:阳离子(由于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质子数大于电子数
阴离子(由于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带负电,质子数小于电子数
注意:原子变为离子时,质子数、元素种类没有改变;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3)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电荷的多少及电荷的正负(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当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1”省略不写。如:Na+、Mg2+、Al3+;Cl-、S2-、O2-……
(4)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例如:Fe3+ ①一个铁离子;②每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注:在离子符号前面加系数后只能表示离子的个数。(2Fe3+表示2个铁离子)
(5)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粒子的种类
原 子
离 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粒子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
显负电
符 号
用元素符号表示
用离子符号表示
用离子符号表示
相互转化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相同点
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质量、体积都很小;在不停运动;有间隙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大多数气体(除稀有气体)、有机物(如甲烷、酒精)、水、双氧水。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固体非金属物质(如碳、硅、磷、硫)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氯化物(如氯化钠、氯化镁)
三、元素
(1)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一类原子总称。
①元素的分类标准是质子数,故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但中子数可能不同,
③Cl与Cl-的核内质子数相同,因此属于同种元素。
(2)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
原子
区别
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适用范围
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表示物质的微观构成。如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联系
元素是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元素的最小粒子
(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
(4)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C、H、N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
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改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5)元素符号的书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一大二小的原则)如H、F、Cu、Ca
(6)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元素里的一个原子。例如:O: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注: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其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该物质,如Cu:①铜元素;②一个铜原子;③金属铜)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如6N:6表示6个氮原子)
四、元素周期表
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现在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按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科学有序的排列起来,这样得到的表叫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①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个周期。共有七个横行,有7个周期。
②周期表有18个纵行,除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
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共有16个族。
(2)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递增。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③同一周期元素的排布总是以金属元素开头,过渡到非金属元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尾。
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 组成的。
(2)微观上构成物质的粒子不同,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3)描述公式:
①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元素和××元素组成 例: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②物质的构成:××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
例: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