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课题第三课第2课时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做中外文化交流友好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难点本课时的重点内容: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本课时的难点内容: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2.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现视频、图文资料,使教学更直观、更感性;3.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学法。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开展讨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4.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导学案》第三课第2课时、《固学案》第三课第2课时。2.搜集相关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撰写教案和教学设计。学生准备:1.全班同学分成几个讨论小组,每组选出小组长。2.了解文化传播的过程。3.利用课余时间通读课文,把握关键词或理出知识框架。完成《导学案》P23《知识体系梳理》部分导学过程设计程序设计学习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预设)媒体运用情境导入老师引入新课旁白:同学们都有QQ吗?有人习惯于每天登录上去看看自己的空间,看看别人的说说和日志,看一些励志的文章,如果大家留心,会发现有些朋友的励志文章后边还经常有这么几句话:看完之后你可以做两个选择,一、置之不理,二、转载到自己的空间,给更多的人看,传播正能量。好的东西就需要大家来分享,这就涉及我们本课时的学习内容,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通过现实生活事例,进行思考,并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进入本课学习中PPT:播放一些文化传播的场景第一层级环节一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本课内容。2.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填写P23《知识体系梳理》中的内容。3.在教室走动观察学生阅读课文、填写内容的情况阅读课文,通过自学,填写P23《知识体系梳理》中的空白处环节二老师提出《导学案》P23《基础学习交流》中的问题:如何全面认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现代社会各种文化传播方式的特点?文化交流的意义?要求同桌讨论,点同学进行归纳、总结根据P23《基础学习交流》中的问题阅读教材,同桌互学,完成问题,养成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通过黑板或投影仪逐一呈现问题和答案环节三针对《导学案》P24边栏中的《误区提示》,“1.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文化传播的手段是一回事。2.伴随着中外文化交流,中华文化正日益成为世界文化。”提醒学生注意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手段不是同一个概念,中华文化正日益走向世界,但不能说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老师讲解后询问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有没有疑问同桌讨论误区提示中的问题,针对不同意见进行思想的碰撞,最后达成共识微课学习第二层级合作探究一老师布置P24《重点难点探究》(一)中的问题,要求学生分小组先进行讨论,然后形成小组意见,最后再要求小组展示,小组展示的形式可以多样:在座位上口头表达、在黑板上板书、写在卡片上通过多媒体展示。其间,老师要在全班走动,观察各组学生的讨论情况,并进行指导。学生讨论结束后可以通过举手的方式看哪个小组最快,点最快的小组回答问题,针对答案要求小组其他成员补充或其他小组补充。老师归纳点评:对各小组展示的内容进行点评,多肯定、鼓励,并强调文化传播的途径有很多分小组共同讨论问题,人人参与,有疑惑举手问老师,并积极举手抢答。一方面对本组代表发言进行补充,加一方面注意倾听其他小组的发言,做好补充的准备PPT展示合作探究二老师布置P25《重点难点探究》(二、三)中的问题,要求同上。老师归纳点评:文化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文化的传播速度也是相当快的,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吸收优秀成果,主动让自己的文化走出去,增强文化影响力同上拓展应用要求全班同学思考P25《思维拓展应用》中的练习,并进行提问,注意提问时不要局限于少数学生,要注意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给所有人机会学生独立完成,积极举手发言,倾听其他同学的答案和老师的点评第三层级课内巩固布置学生完成P25~P26《基础智能检测》和《全新视角拓展》中的练习,根据时间进行提问和讲解快速完成练习并同桌对比答案、进行讨论第四层级课堂总结反思老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师生共同完成P26《思维导图构建》,要求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完成并理解掌握《思维导图构建》,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课后进行反思PPT展示板书设计课后巩固布置学生完成《固学案》P11~P12(必做1、2、3、4、6、10题,其余选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