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 数学广角——数与形 教学实录一、谈话导入最近老师发现我有一项非常神奇的本领,什么本领呢?我发现只要是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比如:一加三,再比如一加三加五,像这样的算式,我都算的特别的快,快到什么程度呢?只要你能说出算式,我差不多就能脱口而出算出结果,你们信吗?不信也没关系,我们就现场来比一比,找同学来出题,看看老师是不是如传闻所说的那么快,行吗?我找三个同学来出题。同时为了公平起见,我找两个同学用计算器来计算,行吗?生出题,快吗,没关系你们继续算这个,我们继续第二个,再来一个第三个,怎么样这个方法快吗,你们想不想像老师这样也算的这么快,想不想掌握这个方法。直接告诉你们就不好玩了,但是我可以给你们一点点的提示,想听吗?我的提示是:我是借助图形发现的这个方法:板书: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板书:数与形),那我是怎么借助图形发现的呢?我先根据算式中的加数,拿出若干个图形,比如:1+3,我就先拿出一个小正方形,再拿出三个小正方形,我发现这些数量的小正方形正好可以排成一个大正方形。(板贴)那我就把它们排成了一个更大的正方形,接着我观察图形和算式之间的关系,我就发现了这个方法,你们想不想自己试试看,复杂的问题先从简单的开始,先来两个加数的,再来三个加数的,请你在小组内先完成第一步,再完成第二步,看看哪个小组最先发现老师的方法。可以吗?好开始。 老师现在调查一下有哪些小组发现了老师的方法。 我们组发现:这四个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通过观察它的个数发现它正好是二的平方,也就是四个小正方形。那么1在哪,3呢?那也就是说这些小正方形的个数就是1+3的和,每行有几个?一共有几行?所以:1+3可以怎样算:算成二的平方,或二乘二。我把他们的方法先写在黑板上。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下一个算式:一个小正方形与两个L,一在哪,三呢?五呢?每行有几个,一共有几行,所以等于三个平方。非常好,我把这一组同学的方法还原到黑板上(板贴),根据这组同学的汇报,他们认为1+3+5等于(三的平方)(板书)除了这两组同学的发现,你们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算式的结果等于加数个数的平方 你们认同他的想法吗?那能不能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一说:比如: 生举例:1+3+5+7=( )2ppt 再比如:1+3+5+7+9=( )2 再来举个例子 这些同学的猜想,他们认为加数有几个,和也就是几的平方,所有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吗?都能这样算吗?认为可以这样算的说说你的理由,认为不可以的也说说你的理由,可以吗?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生:我觉得不行,因为要连续奇数相加才可以用这个规律 他给提出了一条就是:一定是连续的奇数相加,还有补充吗?生说 前提是一定从几开始的?(从1)只要是从1开始的,那为什么它们就可以算呢?(举手) 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 借助图形来说理由我就明白了,我们从头来看,一个小正方形可以看成一的平方,我这里刚好有一个小正方形。可以把它写成1=12,想要拼成更大的正方形,ppt(够吗?)还要比前一个加数再增多几个(三个)想要拼成更大的正方形,再增加三个够吗?三个是不够了的,还要再多(两个)此时是1+3+5,再往下要增加7个,才能拼成更大的正方形。依此类推,加到了9。就能排每行每列的个数是5的大正方形,也就是25个,那看来只要是从1开始的连续几个奇数相加,就能排成每行每列个数是几个大正方形,和也就是几个平方。那现在老师再出题考考你,看看你们的速度是不是快了一点。Ppt 接下来老师这个题目有一点难了,要细心一点:ppt : 我们的练习纸上就有,做一做: 指名生说等于25 (为什么) 听清楚了吗,我想你到前面来指一指,可能有的同学没听清楚。 Ppt(1+3+5+7)他把它们分成都一组,它们可以拼成四的平方的正方形,剩下这些可以拼成三的平方的正方形。这样一加就等于25。下一个谁来? 我们同学都非常聪明,现在不但从一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你能算的很快,变化一点你也能算的很快,现在你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来算这些题的了吧? 来再来一次(计算刚上课时的题目) 老师的这个方法算的快吗?巧妙吗?这么巧妙的方法我们是借助什么发现的?看来有的计算问题,借助图形思考更容易。(板书:2) 就像这个题一样,我们还发现更巧妙、更简便的方法,对吗? 计算问题能借助图形思考,那图形的问题会不会蕴藏着数的规律呢? (ppt:做一做第二题)下面各个图形各有几个红色的和蓝色的小正方形?第一个蓝色有几个?(答案依次出现) 请你认真的思考和观察,上面的图形的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四人一小组交流一下: (师参与其中)指名汇报 生1:中间的蓝色每增加一个,红色就会增加两个) 生2:每个图形左右两边都是固定不变的三个小正方形。 师:刚才第一个同学说蓝色的每次都增加了一个,红色的每次都增加了两个,为什么蓝色的每次增加一个,红色的会增加两个呢? 生:红色图形要将蓝色图形给包围住,多一个蓝色图形,要想将它包围住就必须增加两个小正方形。(在哪儿增加的呀,///增加的两个红色图形在哪) 大家看清楚了吗?解释的非常清楚,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是第一个图形,想要增加一个蓝色,上下就要各增加一个红色的图形才能将它包围住。依此类推,第三个图形比第二个增加了一个蓝色,上下就要各增加一个红色才能将它包围住。接着下去,每增加一个蓝色,红色就增加了两个。如果不让你画图,照这样画下去,第六个和第十个图形各有几个红色和蓝色小正方形你们能写出来吗?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试一试。 师:算出来了吗?找人说一下,第六个图形有多少个红色,多少个蓝色? 生:第六个图形有 个红色小正方形,有 个蓝色小正方形。第十个图形有 个 师: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能不能简单解释计算的道理?先说蓝色行吧! 生:蓝色的是依次加一。到第六个的话就是六个小正方形,第十个就有十个小正方形。 师:因为蓝色图形从第一个图形开始就有一个蓝色,后边的依次加一,所以第几个图形就有几个蓝色。那红色的你们又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能不能也解释道理,在小组里互相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生交流) 生:依次加二,这样一直加下去。 师:这是第十个,如果个数更多的时候,这样一个一个加,就比较麻烦,而且也可能更容易出错,那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 生: 师:他是根据蓝色小正方形个数是吧,再根据红色小正方形和蓝色小正方形的个数间的关系,再加上左右两边的六个,说的非常好,再找生说 师:我们来看看,第个图形都有蓝色的图形是吧,上下,红色的个数就等于蓝色的个数乘二。再加上左右两边固定不变的六个,那也就是说想要求红色个数,我们可以用蓝色个数乘二再加上六(ppt:红色个数=蓝色个数*2+6)。即使个数很多的时候,我们仍然能够算的很快。看来图形问题确定也蕴藏着数的规律。板书:3。找到了他们的规律,解决问题就清晰、容易多了。其实数和形之间还有很多的规律,有的特殊的数和特殊的形之间还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这是一个圆,它的数量是1.(练习二十二第二题,依次出现)上面有图,下边有数,请你再观察和思考,图和数之间又有什么规律?小组之间交流一下。 生: 师:比方第四个图形有几个,第一个行几个,第二行有几个 生:我发现第几个图形有几行。第一个图形有一行,第二个图形有两行, 依次类推。 生3:我发现第一个图形到第二个图形是增加两个的,第二个图形到第三个是增加三个的。依次类推 生4: 照这个规律往下画的话,第五个、第六个、第七个能画出来吗?下面的数表示什么?那第五、第六、第七个图形下面的数你能不能很快的写出来? 生:第五个图形有五行,第五行有五个,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五,就得到第五个图形的个数,也就是十五。第六个图形有六行,第六行有六个,在原来的回顾上加上六就得到二十一个。 师:现在如果不让你画图,你能不能想像一下,第十个图形是什么样子的?一共有多少个小圆形,下面我们就算一算,第十个图形下面的数是多少? 生:55个, 师:你是怎么算的呢?其实我们就是用1+2+3+-------,,然后用的简便方法来算的。我们来看一看,第十个图形是这样子吗?每行分别有(1—9),然后把每行个数加起来,这两个同学说的是这个算式的简便方法。你发现了没有,55个小圆形,它能排成一个什么图形,而且这个三个形是从一加到几的三角形?回过头来看看,三能排成三角形吗,六能吗。十能吗?我们发现,这些数量的小圆形刚好可以排成什么图形?(三角形)在数学上我们把1、3、6、10、15、21、28还有刚才那个55就把它们叫做三角形数。那你们想想看,二十八下一下三角形数是多少?(36) 黑板上再看,1个图形可以拼成正方形,4个图形可以拼成正方形,9个图形可以拼成正方形。16可以拼成?你有什么想法或疑问? 生:它们可以叫做正方形数 师:想一想,16的下一个正方形数是多少?其实正方形数和三角形数之间还有着更神秘的联系,想知道吗? 师:仔细看一看,16是一个正方形数,它可以拆成两个三角形数(ppt ) 师:不但能拆成两个三角形数,而且这两个三角形数还是相邻的。任意一个正方形数都可以拆成两个三角形数相加。看来数和形之间还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联系,在我们以前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就有很多数形结合的例子。想想看,从幼儿园的时候就有了,想想看你的妈妈是怎么教你1+1=2(手指比划) 生:分数也是通过数形结合来认识的,比如二分之一就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学习分数的时候画了圆,还有吗? 生: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的时候,可以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也就是 师:也就是图形的面积可以用数的运算来解决。我们这个学期有吗? 生:学习圆的面积的时候,是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师:圆的面积可以用数的计算来解决。 师:看来数形结合在我们小学的学习之中,有很多的时候都在应用,对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数与形,你有什么感受?谁想说? 下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