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上第1单元第2课第3框《百家争鸣》教学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上第1单元第2课第3框《百家争鸣》教学课件

资源简介

(共14张PPT)
百家争鸣
老子
孔子
春秋战国,就是我们辉煌的时代;诸子百家,就是我们智慧的结晶;而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   这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这是一些必须铭记的姓名,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这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这是一些必须铭记的姓名,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摘自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百家:
争鸣: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指流派众多,主要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等;
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术流派之间形成的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的现象。
中文名:孔子
外文名:Confucius,Kongzi
别 名:孔丘,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仲尼,
尊 称: “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
国 籍:中国东周鲁国
祖 籍:宋国(今河南商丘)
民 族:华夏族
出生地:曲阜尼山(今山东曲阜)
出生日期: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
逝世日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
职 业: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信 仰:儒家思想
主要成就:开创儒家学派,创立了道德思想体系 编纂《春秋》,修订《五经》,创办私学,打破传统贵族教育,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代表作品:《春秋》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
51岁从政;
55岁起周游列国14年;
68岁返鲁从教、整理文献;
73岁去世

孔子生平
1.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不学礼,无以立。
4.道不同,不相为谋。
5.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名言语录
学派 代表人物 时代 主要主张或著作
儒家
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孔子
春秋晚期
通过“仁”“礼”来规范人际关系,号召“以德治民”。
孟子
战国时期
老子
春秋末期、战国
力图引导人们顺应自然,远离纷争,提倡“无为而治”
墨子
战国前期
“非攻”即反对战争“兼爱”即爱一
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韩非子
战国末期
“法与时移”、君主应该凭借权力和威势,保证政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君主的地位。
孙武(孙子)
春秋晚期
《孙子兵法》
战国时期
《孙膑兵法》
孙膑
、庄子
认识百家
为什么能争?
争出了什么?
评说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原来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
(2)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3)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他们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1)在百家争鸣中,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张,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2)它们在众多领域提出的各种思想理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2.百家争鸣的影响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文士阶层的出现
社会动荡和变革
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根本原因)
(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春秋战国,就是我们辉煌的时代;诸子百家,就是我们智慧的结晶;而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   这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这是一些必须铭记的姓名,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许多民族都有独特的智慧,许多民族都有曾经的辉煌,他们也都会有自己引以为荣的黄金时代。因此,当他们打开国门,放眼天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不会因精彩纷呈而眼花缭乱,不会因变化万千而张皇失措,也不会因日新月异而妄自菲薄。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根,有自己源远流长和不可替代的文化,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摘自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