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上第1单元第2课第2框《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同步检测(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上第1单元第2课第2框《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同步检测(含解析)

资源简介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同步试题
一、选择题
1.(浙江杭州2014年中考试题1)某同学在听课笔记中有如图记录,这段文字反映的史实是(  )
A.秦孝公打出“尊王攘夷”旗号  B.秦孝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C.商鞅宣布承认土地私有     D.商鞅最早提出使用牛耕
【解析】此题符合新课标的评价要求,着眼于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读提供的听课笔记,可知这是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而这一措施的结果就是承认土地私有,A选项提出“尊王攘夷”口号的是齐桓公,表述错误;B选项秦孝公属于战国七雄而非春秋五霸;D选项中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牛耕,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符合题意。因此答案是C。
2.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④处应该是(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
【解析】本题注重考查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学生能在年代尺上准确判断朝代。这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其中①处是夏朝②处是商朝③处是西周④处是东周,因此答案是D。
3.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朝代、历史时期兴替呈现正确的是(  )
①夏→商 ②西周→东周 ③战国→春秋 ④商→东周 ⑤商→西周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解析】本题考查推理能力和对历史演变的时间概念,答案是B。
4.“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  )
A.齐、楚、秦、燕、赵、魏、韩  B.楚、秦、赵、宋、魏、齐、韩
C.晋、楚、齐、韩、赵、燕、魏  D.吴、魏、燕、赵、楚、秦、韩
【解析】本题考查对知识的再现能力,答案是A。
5.(江苏宿迁2014中考试题1)《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这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耕作方式(  )
A.耜耕  B.牛耕  C.耧车  D.机耕
【解析】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推理和分析能力,宗庙之牺(祭品)由字面可推断出是牛,所以答案是B。
6.(呼和浩特2014年中考试题3)商鞅在变法时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他宣传这种观点的直接目的是(  )
A.建立君主的专制统治  B.完成国家民族的统一
C.对付反对改革的贵族  D.学习前人的治国经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答案是C。
7.(湖南株洲2014年中考试题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析】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注意关键词“不能”,答案是B,因为材料未提及。
8.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A.迁都洛阳  B.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  D.严明法令
【解析】答案A。
9.(贵州毕节2014年中考试题13)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下列情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可能生活在(  )
A.秦国  B.韩国  C.楚国  D.燕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在情境中的运用能力,根据关键词“战国”,可知答案是A。
10.下列成语的来源与春秋战国时期有关的是(  )
①退避三舍 ②三足鼎立 ③围魏救赵 ④一鸣惊人 ⑤负荆请罪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整合能力,排除“三足鼎立”可选出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1.填图:在下图红框内填出“春秋五霸”的名称。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解析】第11题属于填图题,体现史地结合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答案略。
12.观察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四处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齐:今山东东北部;楚:长江流域;秦:西边关中地区;燕:华北、东北
赵:今河北;魏:河南;韩:今陕西一带。)
【解析】第12题属于读图题,要求学生能根据提示进行分析、判断,充分体现史地结合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答案是齐楚秦燕。
13.下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从图片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该现象的出现有何作用?
【解析】本题注重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参考答案:信息: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作用: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综合探究题
14.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在人类历史上,社会进步往往与改革相伴而生。
改革会动一些人的“奶酪”。
战国时期,秦国的一次变法规定:废除贵族世袭制,贵族没有立军功者,剥夺其爵位。此举触动了贵族的利益。
(1)写出这次变法的名称。
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对比材料一、二,说说该变法采取哪些措施改变了变法前的社会状况。
改革要有大无畏的勇气。
推行此次改革的改革家被毛泽东誉为“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并说说这场改革对后世的启示。
【解析】本题由温州市2014年中考试题改编,以改革为主线将商鞅变法的内容层层递进串成整体,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参考答案:(1)商鞅变法。(2)措施:奖励农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建立县制。(3)影响:与其他各国的改革相比,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启示: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关注民生、坚持依法治国等意思相近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