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重点问题分析及练习之“三种不同的新发展道路”一、 十月革命(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背 景①革命前的俄国处在沙皇统治下,工业化推进,但仍是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灾难。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即1917年三月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 ),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时 间1917年11月6日至8日领导人( )经 过1917年11月6日晚,彼得格勒起义(斯莫尔尼宫),1917年11月7日清晨,占领彼得格勒;晚上九点“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1917年11月8日凌晨,攻占( )。结 果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成立一代表工人、士兵和农民的( ),并宣布退出一战。性 质社会主义革命特 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意 义不仅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即进入“早期( )探索时期”,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即“打破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 )的新模式”。其它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比较性质不同: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十月革命则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对象不同:二月革命是要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十月革命的矛头是指向( )二、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 期政 策背 景内 容影 响(或问题)列宁时期新经济政策(1921年)(经济上探索)(十月革命后,协约国武装干涉;(为了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应对严峻形势,苏维埃政府实行( )挫伤了生产的积极性用固定的( )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领域,允许( )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流通领域,恢复自由贸易。(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评价:是苏俄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1922年苏联成立。(政治上探索)最初加入4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1924年,斯大林掌握党政大权;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召开,确立了( )方针。(工业化期间,苏联实行( )(实施第一、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片面注重重工业,所以造成了( )严重失调。农业集体化建设(1927)随着工业化的开展、城市人口的增长,苏联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粮食收购数量严重不足。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改造为( )。( )是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 )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一方面,它为工业化提供重要保证,另一方面,采取( )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做法,也影响了农民( ),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斯大林模式(也被称为“斯大林体制”,是苏联的新经济体制)特点:高度集中,实行( ),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三、土耳其凯末尔革命1.凯末尔革命背景20世纪初,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沦为“半殖民地”,被称为“( );一战战败,成为西方列强瓜分的对象,民族危机加重。目的为了挽救民族危机经过土耳其人民在( )的领导下,成立新政府,发表被称为“土耳其独立宣言”的《国民公约》,与侵略军展开武装斗争。1922年,赢得国家独立和自由。1923年10月29日,议会通过了建立( )的决定。意义赢得国家独立和自由,使土耳其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性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西方列强、反封建的( )2.凯末尔改革背景政治上获得独立土耳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战前还低。目的使土耳其富强起来内容①经济上:打破轻视( )的传统观念,颁布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法令,利用国家的力量发展( ),并鼓励私人经济的发展。 ②政治上:颁布宪法,并以( )法律为蓝本制定了一系列律法。 ③文化上:宣布用( )代替阿拉伯数字。 ④社会生活上:提倡( )的现代化精神;要求人们改穿西服;采用公元纪年;提倡妇女接受教育等。特点( )意义土耳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是当时世界上工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成为现代文明国家。四、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 间20世纪20——40年代领导人甘地(被称为“圣雄”)背景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的成立,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有了统一的全国性组织;一战进一步激化了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战后的英国制定了新的( ),加强对印度民族运动的镇压。内 容南非期间,甘地领导印度侨民进行了多次反种族歧视斗争;1919年,新的治安法通过后,曾对殖民者抱合作态度的甘地号召人们罢工,举行祈祷、绝食以反对该法,酿成流血惨案,( )不得不中止;20年代到40年代,甘地又领导了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特点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赢得印度自治。作 用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当局,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30年代的大危机背景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政府大力提倡超前消费时 间1929至1933年地 点从( )开始,并快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表 现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生产下降特 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实 质生产能力远大于消费能力,造成生产( )。影 响经济萧条,工人失业,人民生活严重恶化,社会生产遭严重破坏;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 ),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六、罗斯福新政背 景胡佛反危机措施( )失败,美国局势不断恶化,社会矛盾激化。时 间1932——1933年目 的为了尽快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实行经济复兴。特 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 )内 容整顿银行业;调整工业,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标准;农业上帮助农民减少粮食产量,以提高价格;面对失业问题,政府采用( )的方法,由国家承建许多公共工程,招募大量失业者;建立( )制度,使退休工人可以得到养老金,失业者得到保险金,子女年幼的母亲、残疾人补助。影 响罗斯福改革的精神,鼓舞了美国人民。随着新政的实施,美国逐渐从噩梦般的经济危机中走出来,新政中采取的措施,后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局限性并未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练习巩固1.1921年,苏俄政府公布《租借条例》,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这反映了当时苏俄正在实施( )21教育网A.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2.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相同点是A.都是为了摆脱了经济大危机 B.都恢复了国民经济C.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维护了工农联盟3.下列属于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举措有:( )①领导十月革命和三年国内战争取得胜利 ② 实施新经济政策 ③ 成立苏联 ④制定并完成两个五年计划A.①②③ B.②③C.②④ D.①③④4.如图反映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俄国工农大众生活恶化的情况。面对此景,列宁沉痛地说:“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联系所学知识,对列宁这句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应该禁止商品自由交换B.资产阶级的统治思路更符合俄国国情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做法必须改变D.坚决退出世界大战是错的,应该让德国做出赔偿5.下图四条折线反映了苏、美、英、法四国1928-1936年工业生产指数变化示意图,其中,反映苏联工业指数的应该是21cnjy.comA.① B. ② C.③ D.④6.面对经济困难导致的政治危机,列宁选择实施新经济政策,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罗斯福选择实施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这说明21·cn·jy·com①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有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有计划经济 ②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某一社会制度的特有产物 ③制定政策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④两种经济体制可以相互借鉴www.21-cn-jy.com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C. ①③④ D. ①②④7.2008年10月24日全球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面对新一轮的金融风暴,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救市措施。而79年前的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股市同样迎来“黑色星期四”,股价崩盘。为了克服经济危机,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新政中最能体现“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这一特点的措施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A.让工人有权组织工会 B.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的价格,政府以优惠贷款补偿农民的损失。C.政府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 D.兴建公共工程和以工代赈8.罗斯福新政与传统资产阶级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 A、缓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B、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C、保护资本主义自由竞争 D、全面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有人说:“凯末尔革命开创了现代民族解放运动史这一类型的先声。”这里所说的“这一类型”是指( )2·1·c·n·j·y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B.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民族民主革命C.在十月革命影响下的民族民主革命 D.发生在西亚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这种悲惨的境况,在商业史上是无与伦比的。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一片了。”这句话的意思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商业给棉织业带来灭顶之灾 B.掠夺性的商业给印度棉织工人带来了灾难C.印度工人不习惯于商业贸易 D.印度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商业发展起来11.王明明同学在学习世界历史时,遇到了一些困难,你能帮他解答吗?(1)20世纪初,通过一场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制度,这场革命和制度的名称分别是什么?(2分)21·世纪*教育网(2)在外有帝国主义的干涉,内有地主的武装叛乱下,苏维埃宣布:第一,实行余粮收集制。第二,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第三,取消商品贸易……这一政策指苏俄实行的什么政策?(2分)www-2-1-cnjy-com(3)新政策以粮食税代替征收,允许农民自由出卖余粮,允许私商自由贸易,……,还准备把一些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等等。新政策又指什么政策(2分)?(4)后来到了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经济模式僵化了,这一僵化的模式指什么?( 2分 )(5)这些做法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借鉴?(2分)参考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