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前期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第三课,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和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下起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列强发动的这两次侵华战争,促进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从思维层面看,兰州一中高一的学生课外阅读丰富,思维活跃,理解能力较强,具有基本的历史知识素养,初步建立历史知识体系。从知识层面看,本节课由于所讲内容较为繁杂且琐碎,学生缺少探索的积极性。基于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鼓励他们发散思维。二、教学目标zyX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危害和影响。难点:两次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四、课型:新授课五、课时:1课时六、教学工具:多媒体、无线设备、黑板等七、教学过程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今昔对比)课件展示兰州和甘南美丽风光的图片,教师与学生共同欣赏,教师叙述:100多年前的中国,饱受列强的蹂躏,其中包括老牌的英法等国,也包括刚刚崛起的日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生观赏图片。通过观看和欣赏身边的景色,让学生体验祖国的美丽景象,产生自豪之感。同时,感受近代的中国,由于体制和技术的落后,不断挨打。二、新课讲授甲午中日战争教师播放微课视频,讲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学生观看微课视频,思考并识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且这部分内容较为简单,以微课形式呈现,加深学生理解。课件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示意图,教师重点讲解北洋舰队的两次海战。学生观看地图并感受中国军民的抗争。以地图形式直观展示中日甲午战争的过程,便于学生记忆。教师阐述:阅读教材中《马关条约》的内容,与之前主要不平等条约进行对比,分析《马关条约》的条款及其对中国所产生的危害。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分析。利用比较分析法和表格展示法,回顾两次鸦片战争相关条约的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的条款及其影响,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历史的方法。课件展示材料,教师进一步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学生思考分析。通过师生归纳分析,再次呈现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过渡语《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步入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侵华教师简单介绍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及经过。学生听讲。教师介绍背景及经过,突出列强的侵略性和清政府的腐败。教师提问:阅读《辛丑条约》的内容,找出每一个条款的关键词,并思考,哪个条款对中国的影响最大?学生阅读并思考,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思考归纳,阐明自己的观点,发散他们的思维。教师表扬学生的观点,并表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听讲。通过不同观点的比较,提升学生的历史观。三、拓展延伸教师提问:中国是如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教师以坐标轴的形式呈现。学生思考并回答。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便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课件展示祖国南海风光及南海演习图片。学生感受祖国的腾飞。前后呼应,再次激发学生的热情,进行爱国情感教育。八、作业布置有人说:“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根据所学知识,评析这一观点。(写篇历史小论文,600字左右,注意论从史出。)九、板书设计及教后记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原因甲午中日战争经过扩大市场《马关条约》:割、赔、开、设掠夺原料影响概况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赔、设、拆、惩、改知识目标: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识记《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简述《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影响。情感价值观:通过直观的视觉感受及内容分析,进一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方法:阅读讨论、师生互动、自我思考、史料分析、讨论探究、归纳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