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一)对教学内容的分析1.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2.教学内容定位:《辛亥革命》属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模块、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一课。与初中以孙中山人物活动为重点,全面探讨辛亥革命历史意义不同的是,高中学习内容中的辛亥革命应从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给出定位。本课也最能体现单元主题“求民主”,如何以初中所学和现实学情为基础,体现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从新的高度审视和定位辛亥革命是本课必须解决的问题。(二)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初中以孙中山人物活动为重点,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掌握较好,但未能从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给出定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二、教学目标1、能掌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等相关史实;2、能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进步意义;3、能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爱乡,爱校之情。三、教学重、难点及其突破策略1.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其中又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重点) 2.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四、教学设计1.导入教师活动教学资源学生活动学情分析及设计意图提问:清末的中国内地共有十八省,你知道辛亥革命从哪个省开始吗?又在哪个省结束吗?板书:辛亥革命而最早在甘肃进行辛亥革命的,是近代甘肃最早的新式学堂——甘肃高等学堂的学生们,也就兰州一中的前身。今天,让我们随着这首小诗,回到那段激昂岁月。清末地图甘肃高等学堂照片山雨欲来风满楼,武昌起义谱春秋,立国行宪废帝制,有花无果恨悠悠学生看图。集体回答: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甘肃兰州乡土材料导入不仅易于激发兴趣,而且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现象背后的历史。2.正文一.帝国斜阳——山雨欲来风满楼探究合作:阅读课本并结合材料总结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板书:背景浴血奋战——武昌起义谱春秋播放剪辑视频“武昌起义”板书:过程三.日月换新——立国行宪废帝制板书:结果立国:建立中华民国2.行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合作探究:①第一章的主权归属有何特点?②第二章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哪些观念 ③第三、四、五、六章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政治原则?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 ④综合上述材料,约法的性质是什么,它的颁布有何进步意义?3.废帝制:各方力量——妥协退让四.众说纷纭——有花无果恨悠悠?合作探究:辛亥革命在哪些重要方面改变了中国?提问:恨在哪里?孙中山完成他的革命理想了吗?探究:反思辛亥革命价值“当时①下有鼓吹革命之②党人,③上有制造革命之官吏;④立宪其名,专制其实;商路则收归国有;外债则任意大借;……凡可以离民之心,解民之体者,行之惟恐不力!宜乎⑤广州之变方起于前,川省之事又继于后。……殆武汉事发,各省响应,革命军之旗帜遂翘然高举于禹域(中国)之内矣!”----------杜亚泉《革命战争记》,《东方杂志》1911年11月播放视频“武昌起义第一章总纲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人民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第三、四、六章参议院总统法院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享有行政权;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第五章国务员中华民国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材料一清政府已经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它就像要倒塌的房子,即使对它小修小补,它也必然倒塌。——孙中山材料二民初,河湟地区(这指“临夏伏见”)商人激增,马辅臣省内民族资产阶级先驱,拥有数家工厂,振兴了当地羊毛工业。材料三民初,各种进步报刊杂志大量传入甘肃,使“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令很多人青年人走出家门,追求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生活,从而打破了沉闷封闭的社会文化氛围。——韩世杰《甘肃辛亥革命研究》播放《孙中山与革命》生结合课本,思考并回答。观看视频生答: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听讲思考。生: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体味历史,升化感悟讲辛亥革命的背景,便于学生建立史实间的正确联系。直观,明白《临时约法》无疑是重点,辛亥革命的意义更多地可能靠对它的提示才能呈现。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对历史多一些理解和体悟,提示设计思想,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近代社会的转型五、教学评价设计评价方式恰逢辛亥革命105周年,请你搜索与辛亥革命相关的人和事,撰写一篇小作文。(300字以内)要求:讲述过程准确,梳理关系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