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0年高考最后阶段数学的几点想法丹东市教师进修学院 宋润生一、研究考试说明先研究考试说明的要求,再研究研究考试说明中题型示例、参考试卷(理科是2009年辽宁高考题,文科是2009年宁夏高考题),然后去给学生选题。例如,理科题型示例的解答题,包含10个方面,二轮复习应该从这10个方面展开。依次是:集合与不等式方面;解三角形应用方面;向量与三角函数合一变形以及图像与性质方面;立体几何证明与空间向量方面(探索性的问题:是否存在、说明位置、等于何值等);直线与圆锥曲线、求轨迹方程方面(平面向量方法表述);概率统计、统计案例方面;等差等比数列、递推数列与数列求和方面;导数与数列方面;导数应用方面;系列四方面。二、一模拟考试题的想法1、要各个讲透!例如,在某个学校调研发现问题:用(2010东北育才、大连育明联考一)的第(20)第一个问去测试,发现多数同学不会,又问(2010丹东一模)第(10)题,学生说老师讲了,用特例法,听懂了,就没有再去思考。(2010东北育才、大连育明联考)已知点M是离心率是的椭圆上一点,过点M作直线MA、MB交椭圆于A,B两点,且斜率分别为,,若点A,B关于原点对称.(I)求的值【点差法】. (2010丹东一模)已知P、Q是椭圆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M是该椭圆上任意一点,且直线MP、MQ的斜率分别为、,若,则椭圆的离心率为【点差法】(A) (B) (C) (D)再如,丹东09模拟与高考的(理科21)对比。我去年对一个学生是如何处理这个题的,该同学去年高考数学139分,选择的框图和填空第一个错了,也就是说该同学解答题仅仅丢1分。辽宁09高考(理科21)(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函数(I)讨论函数的单调性;(II)证明:若.第(II)证明方法:证明出,∴设函数函数,则是增函数,∵是两个不相等正数,不妨设,则,即∴丹东09模拟(一)(理科21)(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函数在上不具有单调性.(I)求实数的取值范围;(II)若是的导函数,设,试证明:对任意两个不相等正数,不等式恒成立.第(II)证明方法:证明出,∴,设函数,则是增函数∵是两个不相等正数,不妨设,则,即∴ .2、重视增对内容中的研究 【框图原题】820已知,数列的各项都为整数,其前项和为,若点在函数或的图象上,且当为偶数时,则=______________。解:,,或,即,=【改编】在右侧程序框图中,输入,按程序运行后输出的结果是:(A)100 (B)210 (C)265 (D)320 图1 图2解:当是偶数时,当被4除余1时,当被4除余3时,【三视图】(2010丹东15)下图是一个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则该几何体的体积是 ;(改变)下图是一个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则该几何体的体积是 ;(2009辽宁15)设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下(尺寸的长度单位为m):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m3.(2009宁夏11)一个棱锥的三视图如图,则该棱锥的全面积(单位:cm2)为 (A) (B) (C) (D)(2009浙江12)若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单位:cm)如图所示,则此几何体的体积是 cm3.(2009丹东期末)已知球的半径为,棱长为的正方体中心与球心重合,它们所组成的组合体的主、左、俯视图都相同(如图),则(A) (B) (C) (D)3、必须研究高考试题以及省内各地、各名校模拟试题例如,我去年指导的一个学生,做2004北京高考题的过程。(北京2004年春季高考题满分14分)如图,过抛物线上一定点P()(),作两条直线分别交抛物线于A(),B() (I)求该抛物线上纵坐标为的点到其焦点F的距离;(II)当PA与PB的斜率存在且倾斜角互补时,求的值,并证明直线AB的斜率是非零常数(辽宁09年高考题,题满分12分)已知,椭圆C经过点 (I)求椭圆C的方程; (II)E,F是椭圆C上的两个动点,如果直线AE的斜率与AF的斜率互为相反数,证明直线EF的斜率为定值,并求出这个定值.再如2010东北三校一模,要用先用抛物线概念得到椭圆的c=m,再由椭圆的离心率,得到椭圆的a=2m,解出交点P坐标,完后用抛物线定义写出|PF2|,由椭圆定义写出|PF1|,最后计算面积最值时候,抛物线定义求出|PQ|,数形结合,切线法求出距离最大值,……,无论用来练还是讲,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最佳习题。(2010东北三校一模,12分)如图,设抛物线的准线与轴交于,焦点为;以为焦点,离心率的椭圆与抛物线在轴上方的交点为,延长交抛物线于点,是抛物线上一动点,且M在与之间运动. (I)当时,求椭圆的方程; (II)当的边长恰好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时,求面积的最大值.三、限时训练问题无论什么考试或者什么比赛,起关键作用的就是赛前的几十天的限时训练。通过限时训练,把会做的题做对、做全、做快。要加强运算能力的训练,尤其是要训练如何灵活选择较简捷运算途径解决繁杂计算的能力。学生的状态和水平在考试时能不能正常发挥出来,取决于教师。教师不要讲得太多,把你的学生当成是运动员,你自己变成学生的教练员,在考生解题的准确度和熟练程度上搞搞限时训练,让考生把会做的题目都做对做快,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题目都拿下。1、如何去搞?用什么时间怎么去搞?选什么题去搞?2、具体操作建议:30分钟训练小题,在30分钟内尽可能的多得分。对这些题要灵活熟练运用特值法、验证排除法、数形结合等方法,做到既快又准,以便在高考中节省时间为后面大题留有足够时间。30分钟训练中档题。重点做模拟试卷的前三个解答题,或后三道解答题的第一个问,要达到熟练准确完全得分的水平。30分钟训练难题。不会做的题做到不得零分、力争得到一半分。120分钟高考模拟训练。总结临场考试时审题答题的技巧以及考场上心理调节的做法与经验,找到自己的不足,制订进一步的训练计划,统筹120分钟时间去正常或超常发挥。先研究考试说明的要求,再研究研究考试说明中例证题,然后去给学生选题训练。训练时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自信的人能超常发挥,没有自信的人连正常发挥都做不到,不要求学生要过多地考虑训练结果会如何,不要给自己做不出的题扣分,而是要从零分开始计算,如同拿一个空杯去盛水,集中注意力,尽可能多盛水,不要在乎盛多少是90分盛多少是100分。3、必须重视填空题的训练填空题分数由以往的每空4分提高到现在的每空5分,填空题比较多的是考察基本运算和基本概念,或者说填空题比较多的是计算,考生丢分的主要原因是,运算的准确率比较差,填空题出的计算题题本身不难,方法我们一般同学拿到都知道,但是一算就算错了,结果算错了,填空题只要是答案填错了就只能给0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填空题对考生来讲应该是非常残酷的一个事情。那么,怎么来提高运算准确率呢?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复习的时候,这种计算题,一些基本的运算题不能光看会,就不去算,很多的考生看会在草稿纸上画两下,没有认真地算。平时没有算过一定量的题,考试的时候就容易错,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对一些基本的运算题,不是说每道题都认真地做到底,但每一种类型的计算题里面拿出一定量进行练习,这样才能提高你的准确率。填空题里面本身有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技巧,考生做这种题还是按照常规,有的时候方法不当,本来很简单的题做成了很复杂的题,有些题可以根据几何意义,结果一眼就看出来了,有些题是根据一些特殊的性质,有的同学习惯做填空题还是按照常规的主观题的方法去做,对一些特殊方法和技巧不了解。我讲课的时候,有意识跟同学做了归纳总结,听过课的同学对这个问题都应该有个总体的了解,这些方面应该是有帮助的。四、建议1、教师和学生认真仔细研读《考试说明》。 2、注意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记忆。 3、加强学生各种数学能力的培养。 4、重视通性通法的教学。 5、规范学生完整的书面表达。 6、注重中学教学内容与大学内容的衔接。7、立足基础,夯实“三基”,深刻熟练,真正落实。(1)引导落实:教师思想重视,在讲例题时适当引入课本例题或习题,或给出学生看课本时间;(2)上课落实:改变知识串讲方法,以知识+问题形式,使知识问题化,教师引领,学生参与解决;(3)训练落实:作业或单元测试中,设计部分课本例题或习题的变形或引申。8、全面复习,突出重点,注重方法,善于总结(1)重点内容要重点复习、重复复习。①备课要细致,形成自已的东西,适合学生学习;②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对比思维深刻化;③思想、方法的总结、归纳要全面、系统、真实有效。(2)重复做题没有错,善于记录得高分。(3)学了、知了、做了还要"拿了"搞好落实,备考过程中,抓好学生的“懂、会、准、熟”四个环节。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我都讲了”、“学生听懂了”、“学生都会了”,要特别在“准、熟”上花大气力。教师时刻问自己四个问题:①学生都懂了吗?②懂了的都会吗?③会了的都准吗?④准的都熟练吗?整个复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有:要求、督促、指导、检查、总结。9、调整好考前状态,掌握好应试策略在高考前,通过开设讲座,指导学生进行考前一周、考前三天、考前一天和考试当天的心理调整。“微笑从容进考场,沉着冷静答试题,糊涂孤独出考场。”我难人难不畏难,我易人易不大意!高考是一场知识战,也是一场能力战,更是一场心理战。高考前和高考中,大部分高三的学生都会感到巨大的压力,这是必然的。考前适度的紧张和压力会促进同学们全面认真地复习,从而达到良好的考试效果。但是,也有一些同学会因为过度紧张、焦虑和慌乱,而影响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五、其他1、对学生学习策略指导例如,有的学校提出放弃圆锥曲线第二三问,导数第二三个问、数学列第二三个问,甚至有的学校对文科学生说放弃后三个题,我认为,这样的话,等于给你的学生定位于120分,你的学生能怎么样呢?再说文科不能难啊!2、外出学习体会三月末对江西抚州市临川教育集团考察体会:“三分天下”是临川。2009年清华、北大减少在江西招生指标的情况下(全省共招144人),抚州市共有51名考生录取清华、北大(其中清华28名,北大23名,包括保送生),录取清华、北大考生人数多,已成为近年来抚州市高考的一大特色。在该市2009年录取清华、北大的51名考生中,临川教育集团所属学校就有45名(抚州一中1名,临川一中35名,临川二中9名)。另外考生则分布在各县。在临川一中,连续听一个高三理科尖子班数学老师的三节排列组合二轮复习课,这个老师的二轮复习课怎么和们的方法不一样啊?每道题都是一题多解,讲题不多,用的时间却很多。每讲一个题,两件事必做:一是类型总结,前连后挂;二是总是去提如何联系两个基本原理,并且三节课的每一节都要去向学生叙述基本原理多次,并结合题目解释为什么要乘,为什么要加,他们就是这样给出清华北大的班级上课的,………。由此想到去年,省内某知名高中的某高三数学老师,二轮复习处理《坐标系与参数方程》的做法:用三节课,第一节是复习,针对直线参数的几何意义、和极坐标与直角坐标互化、极坐标中的和的意义讲解,然后举例做题。第二节,是做题,做每个题,涉及到的直线参数的几何意义,都去重新把的几何意义、极坐标中的和的意义的来龙去脉,给学生讲一遍,第三节,还是同第二节课做法。反思:我们的尖子生为什么不行?他们的尖子生为什么就行?就仅仅是我们丹东的尖子生都流失沈阳大连的缘故吗?他们的做法我们能是做到的,我们没有去做,我们过高的估计了我们的尖子生!我们总是得弄点技巧或难题,然后让我们的尖子生做,或是我们做给我们的尖子生看看……。这个方法把我们的尖子生给毁了,人家恰恰是用最简单的做法把我们给收拾了!有的时候我们也违背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这个认识规律,教材不复习、知识网络没形成,就开始做题、做题、再做题,在同学之间的攀比下,还不会走,就着急去跑,课后复习反馈的时间严重不足,没有及时地去肯定与否定自我,违背了学习的一般规律。课件27张PPT。二轮复习的几点想法丹东市教师进修学院 宋润生二○一○年四月十三日2010年高考数学总复习教研会请批评指正,再见!临川一中2009年再造高考神话37人录取清华、北大及香港中文、城市大学在连续五年创造江西省高考奇迹的基础上,临川一中2009年再次打造了高考神话:(一)文科(以下均为实际考分)1.李江雁同学夺得全省文科状元;2.全省前10名中,我校占4人(李江雁,608分,全省第1名;黄梦莹,604分,全省第4名;翁少妙、袁惠邦,597分,并列全省第10名);3.全省前20名中,我校占6人;全省前30名中,我校占7人;4.全市前10名中,我校占7人(李江雁,608分,全市第1名;黄梦莹,604分,全市第2名;翁少妙、袁惠邦,597分,并列全市第3名;揭懋汕、戴珊姗,594分,并列全市第6名;周力洋,591分,全市第9名);全市前30名中,我校占19人。(二)理科(以下均为实际考分)1.左斌和林城分别夺得全省理科第2名和第3名;2.全省前10名中,我校占4人(左斌,688分,全省第2名;林城,686分,全省第3名;廖亿、赵家美,671分,并列全省第9名);全省前35名中,我校占10人。3.全市前10名中,我校占5人;全市前20名中,我校占13人;全市前30名中,我校占21人。(三)我校上一本线共1705人(不含体艺考生),其中理科1395人、文科310人;二本线以上共2962人(不含体艺考生),其中理科2346人、文科616人。(四)我校文理科600分以上人数共207人(占全省六分之一)。(五)在清华、北大减少在江西招生指标的情况下,我校今年仍有37人录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其中,应届生19人,历届生18人;清华19人,北大16人,香港2人),再创历史新高。《圆锥曲线解答题复习》学案丹东市教师进修学院 宋润生考点与方法: 根据2010年辽宁高考数学考试说明要求,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类型的分析,此部分的解答题以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占多数,并以椭圆、抛物线为载体。多数涉及求圆锥曲线的方程、求参数范围等等。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就会在曲线内形成弦,这是一个最大的出题点,它可以涉及到交点、弦长和距离,进而就会涉及到坐标的一些问题,若是交点再和原点、定点等一些特殊点构成一些关系还会涉及到一些平面几何的问题。解析几何就是利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因此这些几何上的距离、角度、弦长等一些关系都要转化成坐标以及方程的形式。但是问题的本质还是几何问题,因此更多的利用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可以简化计算。比如,在坐标法中,向量是解决几何问题常用的方法,因此涉及到角、距离等一些问题可以用向量去做。从解题思路上来说,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的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韦达定理法,一般步骤是:设线、设点、联立、消元,韦达、代入、化简。第一步:讨论直线斜率的存在性,斜率存在时,设直线方程为(斜率不为0时,设直线方程为);第二步:设直线与圆锥曲线交点坐标、;第三步:联立方程组,消元,得到(或)的一元二次方程;第四步:由判别式和韦达定理列出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满足的条件:判别式,两根之和、两个之积,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第五步:把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与两根之和、两根之积有关的式子,然后代入化简。, 另一种方法是设而不求法,常设一些量而并不解出这些量,利用这些量过渡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方法称为“设而不求法”。例如,直线与抛物线的某些类型,通常利用抛物线方程,把一次项用二次项表示,再代入直线或已知条件中去解决问题。再如与弦的中点有关的问题,常用“点差法”,即设弦的两个端点A(x1,y1),B(x2,y2),弦AB中点为M(x0,y0),将点A、B坐标代入圆锥曲线方程,作差后因式分解,产生弦的中点与弦斜率的关系式,这都是常见的“设而不求”法。(第1次课)一、例题 【例题1】已知是经过抛物线焦点的弦,,,求证:(I);(II);(III).【例题2】(2010丹东一模)已知P、Q是椭圆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M是该椭圆上任意一点,且直线MP、MQ的斜率分别为、,若,则椭圆的离心率为(A) (B) (C) (D)二、习题A1.(2009湖北)如图,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F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M、N两点,自M、N向准线l作垂线,垂足分别为M1、N1 .(I)求证:FM1⊥FN1;(II)记△FMM1、、△FM1N1、△FNN1的面积分别为S1、S2、S3,试判断S22=4S1S3是否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2.已知点是椭圆上的点,若椭圆上两点E、F满足,求直线EF方程.三、总结抛物线问题基本方法直线与抛物线的某些类型,通常利用抛物线方程,把一次项用二次项表示,再代入直线或已知条件中去解决问题“点差法”解析几何的运算中, 常设一些量而并不解出这些量,利用这些量过渡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方法称为“设而不求法”。与弦的中点有关的问题,常用“点差法”,即设弦的两个端点A(x1,y1),B(x2,y2),弦AB中点为M(x0,y0),将点A、B坐标代入圆锥曲线方程,作差后,产生弦的中点与弦斜率的关系,这是一种常见的“设而不求”法,具体有: (1)与直线相交于A、B,设弦AB中点为M(x0,y0),则有;(2)与直线l相交于A、B,设弦AB中点为M(x0,y0),则有;(3)y2=2px(p>0)与直线l相交于A、B设弦AB中点为M(x0,y0),则有2y0k=2p,即y0k=p。这类题的计算量一般不大,在解题时可以使用一些小技巧简化计算。四、习题B3.(2006上海)已知直线l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若,证明直线l恒经过定点S,并求出定点S的坐标.4.已知经过的直线与椭圆相交于、两点. (I)若是线段的中点,求直线的方程;(II)求线段中点的轨迹方程.5.(2010东北育才、大连育明联考)已知点M是离心率是的椭圆上一点,过点M作直线MA、MB交椭圆于A,B两点,且斜率分别为,,若点A,B关于原点对称,求的值. 6.(丹东06年二模)已知定点F为,点P、Q分别在x,y轴上,满足 点N满足.(I)求N点的轨迹方程C;(II)过点做轨迹C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是、,求证;(III)在(II)下,再设,问是否存在正数,使得且△的面积是?若存在求出正数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7.(06全国)已知抛物线的焦点为是抛物线上的两动点,且,过A、B两点分别作抛物线的切线,设其交点为M .(I)证明为定值;(II)设△ABM的面积为S,写出的表达式,并求S的最小值. 8.(2009浙江)已知抛物线上一点A(m,4)到其焦点的距离为.(I)求p与m的值;(II)设抛物线C上一点P的横坐标为,过P的直线交C于另一点Q,交x轴于点M,过点Q作PQ的垂线交C于另一点N,若MN是C的切线,求t的最小值.(第2次课)一、例题【例题3】(2004北京、2010沈阳二模)如图,过抛物线上一定点作两条直线分别交抛物线于A(),B(),如果直线PA与PB的斜率互为相反数,证明直线AB的斜率为定值,并求出这个定值.解答完毕后,请同学们深刻体会解题方法的切入点,要求:①再次读题,深刻理解题意。②从已知和所求入手,结合图形思考解题方法。③掌握本题类型的解法,总结圆锥曲线解答题的解题通法。二、习题A要求:同学们体会到思路和方法,简单写写即可。9.(2009辽宁高考20题)点是椭圆C:上的一个定点,E,F是椭圆C上的两个动点,如果直线AE的斜率与AF的斜率互为相反数,证明直线EF的斜率为定值,并求出这个定值.10.(2010东北育才、大连育明联考)过椭圆C:的上顶点A作直线AP、AQ交椭圆于P,Q两点,且它们的斜率之和等于3,求证:直线PQ过定点,并求直线PQ的斜率k的取值范围.三、总结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的解决,一般来说都是要用参数设出直线方程,将直线方程与圆锥曲线方程联立,消元得到一元二次方程,通过对已知条件或图形特征的分析, 把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与两根之和、两根之积有关的等式或不等式,然后韦达定理代入化简,不要忽视判别式的作用。直线设为代斜率的方式比较好:若是已知直线过某些点(比如圆锥曲线的顶点、焦点、其他定点等)可以设为y-y0=k(x-x0),或是y=kx+b,但是设成这两种形式都要考虑到直线斜率不存在的问题即x=x0,在解题中不妨先考虑这种情况,以免忘记。解题过程中,有的时候需要用到对称的技巧,如用-k代替k,得到对称的式子,使问题得到解决。另外,定值问题,不管你会做不会做,总有不得0分的办法,即是先特例法,求出,再证明。直线和圆锥曲线解答题的相同类型题目一定要完整的做个一、两道,真正体会到解题的思路。对于更多的题,感觉不放心就再看看,写写大概思路就可以了。当然多做些题并没有什么坏处,有些题还是很灵活的,多做一些有助于找到思路,只要不陷在题海里就好。四、习题B要求:从中选择一道题,完整的解答一下。其他练习题,体会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即可。11.已知椭圆C:上的任意一点P作直线PA垂直于x轴,交椭圆C于点A,点Q的坐标为(1,0),直线PQ交椭圆C于点B,试问,当点P在椭圆上运动时,直线AB是否恒经过定点S?若是,请求出点S的坐标,若不是,请说明理由.12.(2010大连双基)过定点(0,)的动直线交椭圆C:于A、B两点,试问:在坐标平面上是否存在一个定点T,使得以AB为直径的圆恒过点T.若存在,求出点T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3.(2010丹东期末)直线交椭圆于、两点,点、在直线上的射影依次为点、,连接AE、BD,试探索当m变化时,直线AE、BD是否相交于一个定点N?若交于定点N,求出N点的坐标,并给予证明;否则请说明理由.14.已知、是椭圆长轴的左右端点,直线与椭圆交于P、Q两点,直线与交于点.试问:当变化时,点是否恒在一条定直线上?若是,请写出这条直线方程,并证明你的结论;若不是,请说明理由.(第3次课)【例题4】(2010合肥市)直线分别切与椭圆C:、圆M:于A、B两点,若其中,求|AB|的最大值.习题A15.(黑龙江适应考试)椭圆的焦点是、,一条切线为:与轴、分别交于A、B两点,过、作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求的值,并求使取最小值时的切线斜率值.16.已知线段AB过轴上一点,斜率为,两端点A,B到轴距离之差为.(I)求以O为顶点,轴为对称轴,且过A,B两点的抛物线方程;(II)设Q为抛物线准线上任意一点,过Q作抛物线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M,N,求证:直线MN过一定点.习题B 17.(北京石景山区)直线交椭圆于不同的两点A、B,若坐标原点O到直线的距离为,求△面积的最大值.18.(东北三校一模)如图,设抛物线:的准线与轴交于,焦点为;以为焦点,离心率的椭圆:与抛物线在轴上方的交点为,延长交抛物线于点,是抛物线上一动点,且M在与之间运动,当△的边长恰好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时,求△面积的最大值.19.(2010大连一模)设椭圆的离心率,右焦点到直线的距离为,O为坐标原点,(I)求椭圆C的方程;(II)过点O作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与椭圆C有两个交点A,B,证明点O到直线AB的距离为定值,并求弦AB长度的最小值.20.已知过点B(2,0)的直线l与椭圆交于不同的两点E、F(E在B、F之间),且,试求实数的取值范围.离心率基础知识:公式;范围。1、椭圆的离心率范围是 , 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 2(教材改编)在中,,如果一个椭圆通过两点,它的一个焦点为点,另一个焦点在边上,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3 已知双曲线与抛物线有共同的焦点,双曲线与抛物线在第一象限的交点在轴上的射影恰好为点,此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4双曲线在右支上存在三点构成正三角形,以右顶点为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则离心率的取值范围5.(2009江苏卷)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为椭圆的四个顶点,为其右焦点,直线与直线相交于点T,线段与椭圆的交点恰为线段的中点,则该椭圆的离心率为 课堂巩固:1已知点为双曲线上一点,为双曲线的两个焦点,且,当构成等差数列时,则此双曲线的离心率是 .2已知点是双曲线的左焦点,点是该双曲线的右顶点,过且垂直于轴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两点,若是锐角三角形,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3(2006年福建卷)已知双曲线的右焦点为F,若过点F且倾斜角为的直线与双曲线的右支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则此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7设双曲线的一条渐近线与曲线相切,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设分别是椭圆的左、右焦点,若在直线上存在点使线段的中垂线过点,则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已知椭圆,四个顶点为,若四边形的内切圆恰好过椭圆的焦点,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直线过椭圆左顶点交椭圆于另一点,且点在轴上的射影恰好为椭圆的右焦点,若,则椭圆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为 . 例二、课堂练习:2、设分别为双曲线的左右焦点,为双曲线右支上的一点,当取到其最小值为时,则此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为 过椭圆的左焦点,作轴的垂线,交椭圆于点,为右焦点,若,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已知点为双曲线上一点,为双曲线的两个焦点,且,当构成等差数列时,则此双曲线的离心率 .已知椭圆,四个顶点为,若四边形的内切圆恰好过椭圆的焦点,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过椭圆的左焦点,作轴的垂线,交椭圆于点,为右焦点,若,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双曲线在右支上存在三点构成正三角形,以右顶点为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则离心率的取值范围 (2006年福建卷)已知双曲线的右焦点为F,若过点F且倾斜角为的直线与双曲线的右支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则此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2010年丹东市高考数学总复习研讨会研讨课教案授课人宋润生授课班级丹东二中高三(4)班授课时间 2010年4月13日课题圆锥曲线解答题复习(2)课型二轮复习课教学方法启发思考、讲练落实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悉直线和圆锥曲线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讲练与思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克服对圆锥曲线解答题的畏惧心理,增强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的信心。重点直线和圆锥曲线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知 识 内 容过 程 方 法【例题3】(2004北京、2010沈阳二模)如图,过抛物线上一定点作两条直线分别交抛物线于A(),B(),如果直线PA与PB的斜率互为相反数,证明直线AB的斜率为定值,并求出这个定值.习题A9.(2009辽宁高考20题)点是椭圆C:上的一个定点,E,F是椭圆C上的两个动点,如果直线AE的斜率与AF的斜率互为相反数,证明直线EF的斜率为定值,并求出这个定值.一、考点与方法教师结合考试说明以及近几年高考试题类型进行分析,形成书面材料,印到学案上,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二、例题讲解结合【例题3】方法3、4的分析与讲解,完成直线和圆锥曲线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具体复习。1、学生独立分析思考,简单书写。教师巡视,掌握学情,然后去启发讲解,并指导学生书写,完成例题解法。要放慢速度去讲解与板书。强调直线与抛物线问题的基本方法。式子的处理是个难点,由教师讲解。2、思考讨论让学生深刻体会抛物线问题的基本解法,和圆锥曲线问题的一般解法,要求学生:①再次读题,深刻理解题意。②从已知和所求入手,结合图形思考解题方法。③掌握类型题的解法,总结圆锥曲线解答题的解题通法。3、教师对直线和圆锥曲线问题的基本方法进行总结(见学案)。知 识 内 容过 程 方 法10.(2010东北育才、大连育明联考)过椭圆C:的上顶点A作直线AP、AQ交椭圆于P,Q两点,且它们的斜率之和等于3,求证:直线PQ过定点,并求直线的斜率k的取值范围.习题B(见学案)三、讲练落实根据学生对例题中方法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从A组或B组习题中选择习题,指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学生体会到思路和方法即可。四、课堂总结学生总结,教师补充。1、直线方程设法以及注意问题;2、直线方程与圆锥曲线方程联立后,需要做什么事情?3、从已知到所求,转化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另外,教师指出,定值问题,不管你会做不会做,总有不得0分的办法,即是先特例法,求出,再证明。五、课后要求1、从学案的练习题中选择一道题,完整的解答一下。2、学案中的其他练习题,通过分析思考,体会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写写大概即可。教师课后反思:2010年丹东市高考数学总复习研讨会研讨课教案授课人郭林授课班级丹东二中高三(8)班授课时间 2010年4月13日课题离心率课型二轮复习课教学方法启发思考、讲练落实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悉离心率相关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讲练与思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敢想、敢说、勇于探索、发现、创新的精神等个性品质.重点离心率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知 识 内 容过 程 方 法复习引入:回顾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离心率的定义及范围例题讲解:例1、椭圆的离心率范围是 , 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 例2、(教材改编)在中,,如果一个椭圆通过两点,它的一个焦点为点,另一个焦点在边上,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例3、 已知双曲线与抛物线有共同的焦点,双曲线与抛物线在第一象限的交点在轴上的射影恰好为点,此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课堂巩固:已知点为双曲线上一点,为双曲线的两个焦点,且,当构成等差数列时,则此双曲线的离心率是 已知点是双曲线的左焦点,点是该双曲线的右顶点,过且垂直于轴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两点,若是锐角三角形,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复习引入简单回顾考纲要求,明确离心率的取值范围二、例题讲解结合例题分析与讲解,完成离心率问题的基本方法例1:明确离心率公式的应用及易错点例2:强化教材习题的延伸利用椭圆的定义例3:强调圆锥曲线的基本量和常用数值例4、强调与平面解析几何其他图形的联系,如直线和圆课堂巩固:对例题中所给的思想方法和解题策略进一步深化应用,由学生自主完成,巩固知识点知 识 内 容过 程 方 法例4、已知椭圆,四个顶点为,若四边形的内切圆恰好过椭圆的焦点,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例5、已知双曲线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则此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课堂巩固:3、(2006年福建卷)已知双曲线的右焦点为F,若过点F且倾斜角为的直线与双曲线的右支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则此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思考题:双曲线在右支上存在三点构成正三角形,以右顶点为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则离心率的取值范围 四、课堂总结离心率问题的几个方面1、公式运算2、椭圆、双曲线的定义3、常用数据4、与平面解析几何的其他图形的综合5、双曲线注意渐近线的应用五、课后要求练习册中的练习题,通过分析思考,体会到正确的解题思路,独立解决教师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10年高考数学二轮复习的几点想法.doc 《2010年高考数学二轮复习的几点想法》文稿.ppt 临川一中2009年再造高考神话.doc 研讨课学案(宋润生).doc 研讨课学案(郭林).doc 研讨课教案(宋润生).doc 研讨课教案(郭林).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