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①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②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学情分析:本课讲授的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的高中历史课程,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及历史思维能力,但大多数学生都有理科倾向,因此普遍对于历史课兴趣不大,如何在提升学生对于历史课的兴趣的基础上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成为这节课的着力点。教学重难点: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图片导入首先请大家看一则网上广为流传的笑话:勃列日涅夫在冬季奥运会上阅读讲话稿:”O-O-O-O-O。”“不,”他的助理向他低声道,“那是奥运会的标志。”师:请大家思考一下这则笑话的特点是什么?生:1、笑话的传播者是普通民众2、笑话的主角主要是领导人及政客3、以讽刺、奚落为主。4、笑话都和政治相关(主要能够体现领导人的特征及时代特征)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这类笑话就被成为政治笑话。政治笑话作为一种“沟通策略”,反映出民众对政治体系的“不满”情绪。它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材料,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历史文献,“与其是讲笑话,毋宁说是历史”。自苏联诞生以来直到它解体,苏联社会上便一直流传着讽刺其政权的政治笑话。苏联政治笑话不仅数量非常多,其语言特别尖酸、犀利;更为重要的是,它各个时期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感器”把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突显出来。接下来的一节课我们就选取几则那些年在苏联流传的政治笑话来共同学习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讲授】新课讲授师: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新的领导人。赫鲁晓夫及其后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那么苏联为什么进行改革呢?下面请大家看第一则笑话:【多媒体展示】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没有油啊。”“那就煮!”“没锅。”“烤鱼!”“没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师:这则政治笑话能放映出斯大林时期的什么社会现象?生:人民生活水平低,缺乏日常用品师:那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特别是实行集体农庄后,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政治上也是个人高度集权,破坏党内民主,形成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师:以上同学们所总结的就是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板书】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斯大林模式弊端赫鲁晓夫改革措施个人崇拜召开苏共二十大并做秘密报告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垦荒地和玉米运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计划经济压制地方、企业积极性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师:但是要想改革斯大林模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在会后的一次会议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着重阐述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及其危害。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对于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改革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为苏联的改革创造了思想条件。赫鲁晓夫趁热打铁,提出了自己的经济改革主张并且付诸实践。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8页及99页并完成以下表格。斯大林模式弊端赫鲁晓夫改革措施个人崇拜召开苏共二十大并做秘密报告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垦荒地和玉米运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计划经济压制地方、企业积极性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那么赫鲁晓夫的改革达到目的了吗?接下来请大家看一组数据:1953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250万吨,1954年为8560万吨,1955年10370万吨,1956年为1.25亿吨,1957年为10260万吨,1958年为13470万吨。在同一时期,肉类的年平均产量由570万吨变为930万吨,增加60%以上;奶类年平均产量由3790万吨变为6470万吨,增加70%以上。农庄庄员的生活大大改善。1955年的平均月收入为25卢布,1965年达到51.3卢布。 ——【苏】罗伊·麦德维杰夫等著《赫鲁晓夫的执政年代》【总结和过渡】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得出赫鲁晓夫的改革的确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农业有所发展。提高了粮食产量。【课件显示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也正是在这个期间,“使赫鲁晓夫赢得了农业内行的声誉”。但是赫鲁晓夫在政治笑话中却呈现了另外一番形象:科学家联名要求赫鲁晓夫去领导一个癌症治疗所。赫鲁晓夫推脱道:“谢谢同志们的支持,但我对癌症一窍不通啊。”【多媒体展示】科学家们纷纷说道:“赫鲁晓夫同志,您只要应用一下您在农业问题上的经验就好了!您一负责,粮食就全不见了!”师:在笑话中人们把讽刺的对象指向了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措施开垦荒地和玉米运动。1959年9月,赫鲁晓夫在访问美国期间,特地参观了以种植玉米而驰名于世的加斯特农场,亲眼目睹了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啧啧称赞。这次美国之行坚定了赫鲁晓夫在苏联大力推广玉米种植的想法。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年的430万公顷,扩大到1962年的3700万公顷。但是玉米属于喜高温高湿的作物,而高寒的西伯利亚则不适宜玉米的生长,产量很低,不少地方更是一无所获。而且玉米的扩种影响了小麦生产,破坏了传统的牧草生产,造成粮食减产,饲料不足。最后在人民的反对下被迫中止。1957年5月,赫鲁晓夫突然提出,苏联的人均牛奶和黄油的产量将在1958年赶上美国,人均肉类产量将在1960~1961年赶上美国。这是一个颇欠考虑的口号。在牛奶和黄油产量方面,苏美相差不多。但在肉类产量方面,苏联有很大的差距。1957年,苏联的肉类产量只有570万吨,而美国是1600万吨;人均肉类产量,苏联是36公斤,美国是97公斤。从1959年起,赫鲁晓夫开始推行冒进式的“七年计划”(1959——1965)。宣同时,他还把赶超美国的时间提前两年,要求在完成“七年计划”以后,再用五年时间,甚至更早一些时间,在绝对产量和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跃居世界第一位。【多媒体再次突出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过渡】就连赫鲁晓夫一直以来批判的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现象也在自己的身上重现。【多媒体展示】【配赫鲁晓夫个人图片】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师:在处处遇到问题和困难后不久,新的体制被取消了,自由出售也被禁止了,一切恢复到斯大林时代的状态,刚刚得到恢复的农业又陷入了困境。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失败了。【过渡】经过赫鲁晓夫的改革,苏联还是那个苏联。改革的接力棒传给了勃列日涅夫。师:请大家阅读99页第二字目第一二自然段来概括勃列日涅夫改革措施及其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斯大林模式弊端勃列日涅夫改革措施个人崇拜优先发展重工业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计划经济压制地方、企业积极性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指导,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过渡】我们通过表格可以发现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措施是美苏争霸的背景下,勃列日涅夫所采取的改革措施。那么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成效如何?在苏联的政治笑话中对于勃列日涅夫的提及最多。有个工人问:“勃列日涅夫同志,我们国家正走在通向共产主义的大路上,但是到处都缺乏供应,人民没有什么吃的,这如何理解 ”勃列日涅夫答:“是谁答应在路上供应吃的啦 ”两副骨架在墓地里相遇了。“你是死于食品供给计划前还是在此之后 ”“我还活着呢。”这两则笑话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时期的什么状况?师:这两则笑话反映了从70年代初开始,苏联的短缺经济现象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开始主要是一些耐用消费品和进口商品的供应不足,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短缺现象已经升级到日常必需品的缺乏,并且日益严重。莫斯科和其他的大城市开始实行食品的限额配制,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状况呢?请大家看这则笑话:昨天莫斯科发生了地震,但学者们对此表示怀疑,因为莫斯科处在非地震带上。最后经过研究,并非是地震,而是勃列日涅夫同志佩有勋章的衣服掉在了地上。【多媒体展示】个人崇拜生:在斯大林模式中令人诟病的个人崇拜问题。其实这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多媒体展示】某集体农庄的老母猪生了3头小猪,为此农庄党委会举行会议讨论如何上报的问题。与会者认为虽然只生了3头,少了点,但是总比没有好。他们经过研究后决定向区党委报告说生了5头小猪。区党委分析了农庄的报告,决定向苏联农业部报告说生了7头小猪。农业部经过考虑后决定向苏共中央报告说:“已经完成了本季度生产20头猪的任务,并且是提前完成的。”党中央经过考虑后决定向勃列日涅夫报告说:“国家己经提前完成了全年25头猪的生产任务。”“这太好了!”勃列日涅夫颇为高兴。他想了想,然后下达指示说:“请按照以下方案分配:3头猪拨给英雄城市列宁格勒的工人,3头给英雄城市莫斯科,5头用于出口,5头援助非洲饥饿儿童。剩余的用于战略食品储备,不得分给任何人!”【过渡】以上反映的问题是勃列日涅夫改革中最令人诟病的是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美苏争霸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而且多事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来管理经济,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下降,逐渐失去了人民的支持。【过渡】列宁时代像是在隧道里,周围一片黑暗,只是在前面有光;在斯大林时代,像是在汽车里,一人领路,一半人在上坐着,另一半人在上颠簸;在赫鲁哓夫时代,就像在参观团里一样,一个人表演,其他人在笑;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像看电影一样,大家都等着散场。【过渡】大家都等着散场指的是什么呢?生:苏联解体 师:那为什么大家都等着呢?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师:对,这说明勃列日涅夫时代后的苏联面临着内忧外困的危机局面。【多媒体展示】当时居民未能得到满足的食品需求近500亿卢布,相当于全苏食品产量的1/3,通过国营和合作社商业销售的食品有1/6是进口的。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1985年苏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过渡】看来继续改革是必然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戈尔巴乔夫接过了改革的接力棒。师: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内容有哪些呢?【开了什么药方呢?】生:斯大林模式弊端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个人崇拜优先发展重工业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计划经济压制地方、企业积极性调整所有制结构,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合同承包,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那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效果如何呢?师:985—1989年居民收入增加2130亿卢布,而支出只增加1940亿卢布,这190亿卢布的差距,由于物资的匮乏,对市场形成了压力。同时,食品供应矛盾加剧。1985年食品短缺总额达175亿卢布,1988年达210卢布。以至在经济学中出现“未满足的需求”的概念“即有钱买不到东西”的局面。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版的《主要经济指标》1991年11月所做的计算师:那为什么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呢?戈尔巴乔夫本人对此也有一定的反思,我们来请历史的亲历者现身说法。【播放戈尔巴乔夫采访】师:正如戈尔巴乔夫所说改革步子太快,官僚体制的阻碍是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事实是否如此呢?请大家来看两段史料:【多媒体展示】 从1986年到2000年的15年中,苏联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在生产能力翻一番,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国民收入增加近一倍,非消费品至少增加80%一.90%;基本保证每个家庭有单独的一套住房——《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由于传统的利益格局难以打破,特别是庞大的军事工业体系盘根错节,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难以在短时期内改变;各级经济管理机关和干部久已形成的工作方法和思维观念更是难以迅速发生变化,这一切都使改革遇到许多阻力和困难,苏共领导人制定的经济改革时间表实际上很快便落空了。 ——鲁军:《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执政能力研究》生:看来戈尔巴乔夫所言非虚。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失败原因:改革速度快、传统利益格局的阻碍等【总结】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失败举步维艰,于是就转向政治改革,结果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了苏联解体。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以失败告终。【过渡】最后让我们用一则政治笑话来总结苏联的各位的领导人的经济政策做一个总结。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列宁号召:“立即发动无产者搞星期六义务劳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斯大林抽着烟斗,严肃地下令:“给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赫鲁晓夫敲着皮鞋喊:“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勃列日涅夫挥舞着双手说:“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最后,戈尔巴乔夫沉思道:“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多媒体展示】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 赫鲁晓夫:嘲讽其农业改革措施,未经调查,盲目追求效果和影响 勃列日涅夫:经济发展停滞 戈尔巴乔夫: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苏联解体。【过渡】学习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那么处在改革时代的我们有必要讨论和总结二战后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讨论】为什么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都失败了呢?生: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受到美苏争霸影响、领导者个人因素等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体制问题,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总结】斯大林不仅代表着一代人,同时也代表着影响深远的一个时代,一种根深蒂固的体制。后来的苏共领导者们在保留他的长处时,又无法摆脱他的错误。作为在斯大林时代成长起来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人,不仅没有真正超越斯大林,而且最终将自己演化为一个新版的斯大林。这是他们的悲剧,更是苏联的悲剧。在长达40多年的冷战中,我们发现,他们的悲剧在苏联不断重演,直至苏联解体。不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所谓改革就只能在旧有体制内徘徊而没有出路。这就是这段历史给我们的教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