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说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二、教材分析知识结构从计划经济理解概念↓比较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集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居委会、乡、镇、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管理体制所有制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意义分配体制背景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作用教材分析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教学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教材内容分析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教材内容作了背景铺垫。教材主要介绍了三个问题: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第二,经济体制改革及其成就;第三,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过程。三、教学手段和教学设计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放映影片和图片资料,把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设计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设计:依据课改精神,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学生为本,目的明确,环环相扣。”总体设计理念:本节课是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引导学生尝试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主体、新颖、互动、实践”的教学理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显示“股票行情波动图”导入新课。股票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形式,我国除了市场经济这种形式外,还有另外一种经济形式-------计划经济。放映图片。老师提问:什么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学生回答,投影显示表格(黑体字由师生一起完成)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建立 一五计划末期 21世纪初特征 行政手段调节资源的配置 市场调节资源的配置 作用 积极 促使“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消极 高度集中,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老师提问: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比哪一种体制好一些?学生回答:--------老师总结:两种经济体制各有优缺点。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的束缚越来越严重,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所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势在必行。老师提问:有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搞市场经济会不会改姓?学生讨论-------辩论-------得出结论。投影显示表格,(师生互动)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生产目的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 实现共同富裕后果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盲目的,容易引起经济危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老师总结: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一转变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过渡到下一个子目。学生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过渡到下一个子目)投影显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片和图片)学生归纳出提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投影显示:老师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就是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改革,怎么改?导入到下一个子母)老师提问:假如你是一名改革的策划者,你是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还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先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市开始?学生讨论-------辩论-------得出结论老师总结:运用政治学原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得出先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所以先从农村开始。投影显示:经济体制改革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老师提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怎么改的?取得哪些成就?有何意义?学生回答:(略)投影显示:1、经营方式的改变:由大集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的变革(前提);它采取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的形式,把劳动者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方式的一次伟大变革(性质、即管理方式的变革,而不是所有制的变革)2、管理方式的改变:人民公社--------居委会、乡、镇、村3、成效:老师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放映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图片资料,用凤阳花鼓的歌词来体现改革前后的变化。用一些图片资料来反映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和意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了城市的改革。老师提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有哪些?有何意义?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投影显示,案例两则。得出结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案例一: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案例二: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只有一墙之隔,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老师提问:如何增强企业的活力?学生回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1、2、3)老师对国有企业进行解释,投影显示表格(学生完成)阶段项目改革前改革措施第一阶段政策性调整阶段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分配制度平均主义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第二阶段制度创新阶段产权制度国有制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投影显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老师提问:无论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还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具有深远的意义。那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学生回答:调动了------解放了------推动了------。老师对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总结:经济改革-------促进------社会发展一个问题-------经济体制改革两个方面-------农村、城市三个意义-------农村、城市、经济老师讲授: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但是,邓小平不愧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路人。他冲破重重阻碍,南下上海、深圳等地视察,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投影显示:邓南下图片。“十四大”会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十四大确立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进入新阶段历史作用21世纪初初步建立十六大进一步完善课堂总结: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板书设计:一、概念: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二、过程:理论上------作出决定------十一届三中全会行动上------进行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三、结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业布置: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A、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结束了“左”倾错误C、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D、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2、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应不早于A、1949年B、1956年C、1966年D、1978年3、下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A、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C、会议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D、会议作出了实行改开放的伟大决策4、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是A、遵义会议B、“文化大革命”结束C、中国共产党“八大”D、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5、改革开放的“改革”主要包括:①经济体制改革②政治体制改革③社会制度改革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6.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省份是A安徽、四川B安徽、江西C福建、四川D安徽、广西7.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正确的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8.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包括 ①政社合一,经营管理高度集中 ②分配中实行平均主义 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不包括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 B.有利于解放生产力 C.分配上克服了平均主义D.从根本上改变了所有制形式10.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A.解放社会生产力 B.增强农村和城市的经济活力 C.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1、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这表明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②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③④12.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计划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的会议是A.十四大B.十四届三中全会C.十五大D.十六大13.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A.管理体制的转变B.所有制性质的转变C.对外政策的转变D.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14.依靠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自发对经济进行调节的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它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特点。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主要采取的措施是A.建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B.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C.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D.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14、材料解析:材料一:“又出新车了!”“又有车降价啦!”这是近来人们在媒体上见得最多的一类消息。进入2003年,市场价格下降和企业新车下线就出现了多米骨牌效应:有十多款轿车宣布降价,另外有索纳塔等多款新车下线。表面上看,这是企业的自发行为,但是都与一只看不见手息息相关。材料二:电子打火机的生产,最初几百元一只,导致几百家企业一哄而上,走私也很猖狂。随着生产数量的增加,价格逐渐下跌至1-2元,高档的也不过几十元,很多企业因而破产,然而打火机质量却直线上升。思考:1、材料一中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是指什么?这只手通过哪些影响社会生产?2、为了充分发挥这只手的作用,党在1992年作出了什么样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背景:经济基础:思想基础:1976~1978年建设成就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内容:思想路线:①确立------②抛弃------组织路线:⑤拨乱反正等政治路线:③作出------④确定------意义:它是------重大转折成为------新的起点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几次?实现了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成效意义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