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的培养论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习惯的培养论文

资源简介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数学学习习惯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与表现出来的经常性、自动化的学习方式。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可以说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
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形成的一些学习习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在新课堂里学生仍然希望听到他们已经习惯了的旧式讲课:想听到老师告诉他们哪些该记,哪些该背,想得到老师能告诉他们现成的结果。可现在老师却要他们自己想,自己讨论并找到解决方法;他们听到的是莫衷一是的“想法”,五花八门,甚至有时候连正确答案都没有了;原来十分安静的课堂现在已变得“乱哄哄”,以前所谓的“乖”好学生可能一下子不能很好地参与课堂,甚至一堂课下来会觉得什么也没学到。
为了使学生尽快地适应新课程,教师就必须帮助学生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数学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前的课堂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需要的是安静,是顺从。教师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久而久之,学生便不习惯于独立思考,并且尽可能地与教师的想法保持一致,以符合教学活动的要求,实际上也就是与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方案保持一致。?
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上,往往过细、过窄、缺乏思考价值,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正是所期望得到的答案时,教师便会立即抓住,如获至宝地加以肯定或赞扬,于是,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也就此画上了句号。即便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空间,但常常又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无疑在客观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与发展,致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模仿性和依赖性。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当然包括与教师所需要的答案持有不完全相同乃至于相反的意见。教师对于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各种想法与做法,应该做到不轻易否定,而能够敏感地抓住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地讨论,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保留个人意见,以保持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地品尝到独立思考的甜头。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教育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多问几个“为什么”,敢于展开合情合理的联想。要教育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想要比不想好,想得不对,没有关系,这是在求知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随着错误想法的修正,新的认识由此产生,新的知识也就获得了。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和判断数学问题,既不轻易放弃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也要虚心地向他人学习,学会对自己的解题策略与学习结果作出适当的评价。
总之,凡是学生自己能够独立探索的,教师决不替代,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独立思考的时间,多一点尝试成功的机会。如果学生什么都不去想,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那么,学生将难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也是教学的最大失败。
二、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长期以来,课堂中“老师问,学生答”。老师不提问学生不能发言,要发言必须先举手、得到老师允许后再起立发言。 大多数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够重视,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机会,没有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敢提问,也不会提问。
为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可信赖的。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条件和机会。问题一般存在于新知识的生长处、新旧知识的连接处。
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会超出教师的预料,甚至给教师出难题,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实现对问题的探究,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成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积极探求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习惯,也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三、培养学生注重实践的习惯
以前我们都是在书本上或是老师的口中得到知识,在老师的讲解中学会运用知识的,而今后知识获得途径将不再在老师的口中,而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得到。是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共同讨论,分析验证后获得的。
为培养学生注重实践的习惯,首先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观参与实践活动,做到“手、眼、脑、口”相结合。其次,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参加实践活动。教学时要防止对学生太多的“干涉”和过早的“判断”。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使学生体验到尝试动手的乐趣与解决问题的快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