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热往哪里传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往温度低的地方传递的规律;2.通过对比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导热性能不同;3.能根据材料的导热性能差异,使用保温或加热工具材料。2学情分析《热往哪里传》是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内容,在本课学生将在学习了冷与热现象及温度计使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热量传递的规律及不同材料物体对热量传递影响的知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将安排三课时,由浅入深系统地向学生展现热传递规律,并尝试让学生将其延伸到生活实际中,以达到科学——技术——社会的教学目的。作为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实验操作经验上几乎如同白纸,正等待挥笔描绘,因而在实验教学上,应采取扶放结合的原则,逐步通过规范的实验让学生掌握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及建立良好的实验习惯。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热量能够传递,并且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往温度低的地方传递;2.通过不同材料导热实验,了解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3.运用材料导热性能的差异,了解导热与保温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通过观察与实验,了解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往温度低的地方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等为止;2.通过实验及调查,了解到不同材料导热性能不同;3.能够根据材料导热性能的差异,选择恰当的材料制作保温瓶。4教学过程通过实验了解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往温度低的地方传递的规律;4.1.2学时重点知道热量能够传递,并且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往温度低的地方传递4.1.3学时难点通过观察与实验,了解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往温度低的地方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等为止4.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联系生活,创设情景1.情境导入:(出示几位小朋友等着要喝凉快下来的开水的场景图片)彬彬、妍妍、琪琪、波波几位小朋友刚刚运动回来,渴得不得了。但开水太热了,同学们想一想,你有什么方法能让开水凉快得快一些,好让他们早点喝上开水呢?2.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解决方法。3.提问:同学们提出了不少让开水尽快凉下来的方法,特别是将杯子放入冷水中,开水很快就能凉了下来。这么热的一杯开水变凉了,它的热量哪里去啦?4.学生发表看法,并阐明原因。活动2【讲授】二、猜测假设,制定方案1.谈话:热水放入冷水中,热水和冷水会发生什么变化?2.学生回答根据生活经验回答。3.提问:为什么热水放入冷水中会发生这样的变化?4.提问:如果我们要在实验室中重现这一场景,我们需要哪些器材,该怎么做?5.学生讨论,确定器材、方法、分工和实验计划。活动3【活动】三、观察变化,寻找规律1.器材准备:烧杯、水槽各一个,冷水150毫升,热水100毫升,铁架台一个、温度计2支,棉线若干。2.根据烧杯、水槽位置,将温度计竖直绑在铁架台上,并调整好高度,使温度计玻璃泡能没入热水和冷水中。3.往水槽中倒入150毫升冷水,放置好在水槽上方的温度计。4.将烧杯放入水槽中,倒入100毫升热水,并将烧杯上方的温度计放入热水中。5.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每隔三分钟记录一次读数。6.整理实验数据,绘制温度变化曲线图。7.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讨论。活动4【活动】四、交流拓展,巩固提升1.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相信同学们对为什么热水放入冷水中,热水温度会下降、冷水温度会上升这一现象,有了自己的想法。将你的发现与想法拿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吧。2.学生上台展示实验数据、曲线图并交流想法。3.小结:从实验数据和温度变化曲线图,我们不难找到热水温度下降,冷水温度上升的原因——热量从温度高的热水中传到了温度低的冷水中,这种传递直到热水与冷水的温度基本相等时才结束。4.讨论拓展:(展示酒精灯加热的图片)如图所示,在加热水的过程中,酒精灯的火焰会使周围哪些物体变热,这一过程中热量是如何传递的?5.学生讨论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交流。活动5【讲授】五、总结1.课堂总结:物体的热量是会发生变化的,热量会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的温度相等为止。同学们课后思考一下,热除了会沿物体传导外,还有哪些方式?2.学生整理实验器材,下课。4.2第二学时4.2.1教学目标通过对比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导热性能不同4.2.2学时重点通过不同材料导热实验,了解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4.2.3学时难点通过实验及调查,了解到不同材料导热性能不同4.2.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引发讨论1.情境导入:波波回到家中,发现妈妈煮了他爱喝的糖水,他迫不及待地拿起不锈钢碗舀了一碗。很快波波就被烫得哇哇大叫。妈妈又好气又好笑地说:叫你用不锈钢碗舀,用陶瓷的好歹不用那么烫啊。2.谈话: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热量是会沿着物体传递的,不过从刚才波波的遭遇看来,似乎不同的物体传导热量的能力不一样,有快慢之分。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谈谈你对不同物体传热速度快慢的看法。3.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讨论交流。4.谈话: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有意或无意的发现了有些物体传热快,有些传热慢,如果老师这里提供木、铝、不锈钢这三种材料,你如何用杯子、绿豆、带三个缺口的卡纸、凡士林这些材料来比较一下木、铝、不锈钢的导热能力呢?活动2【活动】二、设计实验,验证猜想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案和步骤,教师加以引导。2.交流汇报方案,讨论方案的合理性。(教师从对比角度引导学生不断完善方案)3.整理并点评方案,归纳实验方法与步骤:(1)将长度相同、粗细相近的木、铝、不锈钢条放入杯子中;(2)分别在木、铝、不锈钢条上端上端涂抹等量凡士林,各放一颗大小相近的绿豆(此处应提醒学生注意绿豆距下端长度要相等);(3)往杯子中倒满热水,并用带缺口的卡纸将杯口盖住(减少蒸气对的影响);(4)观察绿豆掉落的情况并记录。4.根据实验现象及结果,讨论交流木、铝、不锈钢条导热情况。5.小结:不同的物体和材料导热性能不同,实验中,不锈钢导热能力较强,铝次之,木最差。活动3【活动】三、拓展调查,活学活用1.谈话:说到导热,我们往往会想到厨房,毕竟厨房常要利用热来生饭做菜。既然常与热打交道,我们厨房的炊具是否会考虑到不同材料对导热的影响呢?让我们现在就走进厨房一探究竟吧。2.(出示厨房炊具的图片及视频资料)学生观察并讨论。3.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炊具的不同部位使用不同材料的原因。4.小结:热量传递的规律早已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厨房的炊具在需要加热饭菜的部位使用容易导热的金属材料,而常要与身体接触或需要保温的部位则使用导热能力较差的塑料、陶瓷等材料,小厨具也蕴含着科学的大道理。活动4【讲授】四、总结延伸1.不同材料和物体的导热能力是不一样的,因而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保温或导热材料。请同学们思考如果需要制作一个小保温瓶,应如何选择适合的保温及导热材料,下节课将相应的材料带来,我们尝试制作一个小保温瓶,并测试它的保温性能,看谁的做得最好。2.学生整理材料并下课。4.3第三学时4.3.1教学目标能根据材料的导热性能差异,使用保温或加热工具材料4.3.2学时重点运用材料导热性能的差异,了解导热与保温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4.3.3学时难点能够根据材料导热性能的差异,选择恰当的材料制作保温瓶4.3.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话题导入1.谈话:(出示各种保温瓶的图片)为了在寒冷冬季喝上暖乎乎的热水,或炎炎夏日吃上凉爽的冰棍,我们往往要用到保温瓶。同学们知道保温瓶保温的秘密吗?2.学生讨论回答。3.谈话:也就是说,保温瓶是依靠使用导热效果较差的保温材料,延缓热量传递速度的方法来达到保温效果的。4.提问:上节课让大家回去查阅保温材料的资料,并准备材料用于制作小保温瓶,大家都准备了什么材料呢?5.学生展示材料。6.谈话:同学们都选择了充足的材料,不过这么材料的保温效果到底怎么样呢?让我们马上试一试吧。活动2【活动】实验验证1.学生领取实验器材:有盖小玻璃瓶、大烧杯、温度计。2.在小玻璃瓶盖上钻一小孔,并插入温度计(提醒学生注意安全)。3.把热水装满玻璃瓶,并将瓶盖盖上,调整温度计位置。4.把玻璃瓶放入烧杯中,用学生准备好的保温材料填充玻璃瓶与烧杯的间隙,注意松紧适中。5.10分钟后测量并记录水温。换另一种材料,重复步骤2-5。6.整理实验纪录,讨论不同材料的保温性能。活动3【活动】应用拓展1.谈话:随着社会发展,清洁能源的使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太阳能就是其中一中。不过以目前的技术,太阳光的利用效率并不算高。如果我们利用身边材料制作一个“太阳能炉”,利用哪些材料,通过哪些处理,可能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令较多的太阳热量传递到炊具上呢?2.展示“太阳能炉”的制作方法: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能否做出一个高效的“太阳能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