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第11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一课,内容是物体的惯性及其应用。之前,学生学习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这为本课学习起到了一定的铺垫;教学好这节课内容,将为后面学习有关物体运动方面的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本课在这一单元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指导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六年级学生,通过三年多的科学学习和训练,有了一定的上课经验,这对教学来说是一个有利因素。在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惯性并不陌生,很多惯性现象发生在他们身边,但学生很容易忽视它,更没有认真地去研究。因此,本课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逐步展开教学。二、教学目标1、理解惯性的意义,知道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2、能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探究。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验能力,意识到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改善我们的生活。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惯性的意义及其应用。教学难点:理解惯性的意义。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大木块、小木块、小车、直尺、棋子,硬纸板、粉笔盒等。2、分组材料:大木块、小木块、小车、直尺、棋子,实验记录表等。3、学生分组:根据学生和材料情况,适当分组;明确组长、组员、记录员及其责任。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复习什么是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播放课件,教师点拨: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运动和静止。【板书:物体、运动、静止】2、创设情景谈话:平时我们都坐过公交车。那么,当汽车突然启动时,你坐在车里有什么感觉?当公交车紧急刹车时,你又会有什么感觉?谈话过度: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板书课题: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二、探究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一)师生研讨,猜想答案1、播放课件,师生研讨。乘客随着汽车行驶,乘客和汽车分别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学生讨论:汽车紧急刹车的瞬间,乘客和汽车分别处于什么运动状态?2、播放课件,猜想答案。(二)设计实验,验证猜想1、播放课件:实验提示2、介绍并发放实验材料3、设计实验方案,汇报设计结果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5、汇报实验结果,归纳实验结论小组汇报:(引导答出:小车上的木块继续向前运动。)分组讨论: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汇报讨论结果。播放课件,标注小车遇到障碍物时,木块的运动方向。播放课件,归纳结论。三、探究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一)分组实验:直尺击打棋子1、播放课件:实验提示。2、介绍并发放实验材料。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实验结果,归纳实验结论。(二)演示实验:探究粉笔盒的运动状态1、介绍实验材料,安排实验方案2、假设实验过程,猜想实验现象3、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两种猜想答案)4、演示实验过程,观察实验现象。5、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三)探究实验总结,概括实验结论1、谈话过度:通过上面的两个实验,我们得出什么样的结论?2、播放课件,归纳实验结论。四、概括探究结论,点拨惯性定义。1、播放课件,点拨惯性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板书:惯性】2、播放课件,点拨补充定义: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五、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1、谈话过度: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惯性?2、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分析利弊)3、播放课件,惯性应用---六、课堂练习播放课件,出示测评练习七、课堂总结,课后延伸1、课堂总结,播放课件。谈话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物体惯性的知识,你有哪些收获?2、课后延伸,播放课件。【板书设计】相关资源一、课标要求: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意义;知道所有的物体都具有惯性,并且知道惯性对我们的生活有利也有弊。教学目标:1、理解惯性的意义,知道所有的物体都具有惯性。2、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探究。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验探究能力,意识到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改善我们的生活。三、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通过三年多的科学学习和训练,有了一定的上课经验,这对本课教学来说是一个有利因素。在生活中,学生对物体具有惯性的问题并不陌生,很多惯性现象发生在他们身边,但学生很容易忽视它,更没有认真地去研究。因此,本课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逐步展开教学。教材分析:第11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一课,内容是物体的惯性及其应用。之前,学生学习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这为本课学习起到了一定的铺垫;教学好这节课的内容,将为以后学习有关物体运动方面的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本课在这里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指导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评价设计: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的探究实验,检测目标一的达成情况。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来检测目标二和目标三的达成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