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史实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孙中山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史实

资源简介

课件73张PPT。第六讲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
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面临着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历史引导人们为这个问题做出正确的答案。从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爆发,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革命转变时期,即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一、辛亥革命后的孙中山: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从事实业:1912年,“全国铁路总监” 领导“二次革命”:1913年组织“中华革命党”:1914年参与“护国运动”:1915年领导了“护法运动”;1917年 1、1912年从事实业, “全国铁路总监” 。 1912、4,孙中山在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向同盟会会员告别时说:“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之后便到处鼓吹民生主义,兴办实业。他宣布十年之内不干预政治:“鄙人之见,现在政治斗争已有袁大总统及一般国务员担任,鄙人从此即不厕身政界。” 2、1913年领导了“二次革命” 背景???经过
结果 二次革命(1913年)爆发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
②直接原因:“刺宋案”。
导火线:袁世凯罢免三省国民党籍都督。
标志:李烈钧湖口誓师,发表讨袁文告。
地区:江西、南京 袁世凯刺杀宋教仁的原因: 宋教仁竭力主张“责任内阁”“政党内阁”。 宋教仁改组同盟会,组成全国第一大政党国民党,并且在1912年底到1913年初的国会大选中取得胜利。 宋教仁到处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取得了许多人的同情与支持。 袁世凯企图拉拢宋教仁没有成功。宋教仁(1882—1913)宋教仁遇刺孙中山闻宋教仁
遇难,从东京赶
回上海,亲致挽联:
作民权保障,
谁非后死者!
为宪法流血,
公真第一人!上左起:洪述祖、袁世凯、赵秉钧
下左起:武士英、应桂馨钱病鹤:刀大杀人多 “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 客观上北洋军阀力量强大,帝国主义的大力支持。 主观上国民党内部不统一,力量涣散行动不一致,没有组织和发动群众。二次革命失败的后果:
A、资产阶级退出了政治舞台;
B、南方各省纷纷取消了独立;
C、孙中山、黄兴被迫流亡海外;
D、袁世凯的势力扩展到长江流域。
标志着袁世凯专制统一的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责任内阁制彻底幻灭了。
3、1914年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
背景
A.国民党成员复杂,又遭袁世凯分化
收买
B.“二次革命”失败,实力大伤

时地:1914年·日本·东京
定位:已非议会政党属性
A.采秘密政党形式
B.重新走向武装革命路线 党员分为三种:
起义前入党的是“首义党员”,革命时期为“元勋公民”,享有参政和执政的优先权;
起义后入党的是“协助党员”,革命时期是“有功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政府成立后才入党的是“普通党员”,是“先进公民”,有选举权没有被选举权和参政权。
至于非党员,在军政和训政时期都没有公民资格。 4、1915年参与了“护国运动”:(1)梁启超举起反袁大旗:1915、8、31在《大中华》杂志上发表长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2)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讨袁(3)袁世凯败亡:1916、6病死蔡锷? (1882—1916) 近代军事家。湖南邵阳人。长沙时务学堂梁启超弟子。1904年从日本回国后于新军中任职。武昌起义后,在昆明举兵响应,任云南军政府都督。1913年被袁世凯诱调至北京,委以虚职暗中监视。1915年反对袁称帝,逃出北京,12月在云南组织讨袁护国军,自任第一军总司令,率兵与北洋军激战。袁世凯死后任四川都督兼民政长。1916年11月病逝日本。唐继尧(1883~1927)   中华民国时期滇系军阀首领。1904年赴日留学,入东京振武学校。1905年秋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蔡锷指挥的昆明起义。1913年参与镇压二次革命,同年10月继蔡锷任云南都督。1915年12月,与蔡锷等通电护国讨伐袁世凯,任护国军第三军总司令,留守云南。1917年参加孙中山发动的护法运动,被举为护法军政府元帅,但拒不就职。次年,参与策划改组军政府,排挤孙中山,暗通北洋军阀。护国运动立马华山,推翻帝制;
挥戈燕地,拥护共和。是一场旨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十八星旗, 黄星代表十八省, 示皆黄帝子孙, 红底示铁血主义。护国军旗帜用红、 黄、 蓝、 白、 黑之五色旗, 以顺中国历史上之习惯, 且含五族共和之义。护国军旗帜护国运动 指以云南首义为发端的反对袁世凯称帝捍卫民国的运动。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武力讨袁,统兵出征,向四川、贵州和两广进军;护国战争爆发。1916年元旦云南军政府发布讨袁檄文,号召全国军民共同讨伐袁世凯。接着,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四川、湖南等省先后宣布独立,通电迫袁退位。北洋系军阀、官僚亦与袁世凯离异,帝国主义各国亦“警告”袁缓称帝。袁在内外压力下于1916年3月宣布撤销帝制。6月6日袁忧愤而死,由黎元洪任大总统,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7月14日军务院撤销,护国运动结束。
 
 
孙中山高举反袁大旗孙中山《讨袁宣言》:
???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护国运动原因:
经过:
结果:袁世凯复辟帝制;
人民群众的反袁斗争。粉碎了袁世凯的皇帝梦,
袁世凯取消帝制,不久死去。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
蔡锷、李烈钧、唐继尧→护国军;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取消帝制。5、1917年领导了“护法运动”:原因:段祺瑞?对内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对外出卖东北和内蒙古的大量权益
目的:捍卫《临时约法》
发动者:孙中山
概况: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
结果:由于南北军阀的破坏,斗争失败。
护法运动是辛亥革命以来资产阶级革命的尾声。它在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方面,具有进步意义。但是,护法运动仅仅提出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而且又是希望依靠西南军阀来反对北洋军阀,既没有触动当时社会的根本问题,也没有发动群众,所以失败了。
其失败,也最后表明了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真正的胜利,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的彻底破产。 二、袁世凯的统治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军事上:削弱革命军力量,增强北洋军实力 1、责任内阁制的被破坏: (1)唐绍仪内阁----- “同盟会中心内阁”。 唐绍仪内阁成员(南北)总理 唐绍仪 (北) 陆军 段祺瑞 (北) 外交 陆征祥(北) 内务 赵秉钧 (北) 邮政 梁士诒 (北) 海军 程璧光 (立) 财政 熊希龄 (南) 参谋长 黄兴 (南) 工商 陈其美 (南) 教育 蔡元培 (南) 农林 宋教仁 (南) 司法 王宠惠(2)陆征祥内阁,史称“超然内阁”。 (3)赵秉钧内阁,总统府的秘书厅。(4)熊希龄内阁。在新内阁中,熊希龄任内阁总理兼财政总长,梁启超任司法总长,张謇任农商总长,汪大燮任教育总长。这几个人当时被看作“名流”,因此这个内阁被称为“名流内阁”,或“第一人才内阁”。 “先定宪法,后举总统” “公民党”要求“先选总统,后定宪法”。 1913年, 《大总统选举法》。 ---早上八点到晚上十多点,三次投票 ,袁世凯才获得多数票,当选为正式大总统。 2、对外卖国行径:① 签订《善后借款合同》
② 接受“二十一条”
③ 签订《中俄声明》目的在于寻求帝国主义的支持 善后大借款在“宋案”之后,袁世凯为了镇压国民党、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而向五国银行团借款。根据《善后借款合同》袁世凯得到2500万英镑;以中国的盐税、海关税抵押。从此中国的盐税亦为外人所控制。
五国银行团:英、法、德、日、俄。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日 本 利用袁世凯复辟的野心;
利用西方列强无暇东顾的时机;
达到独霸中国的目的。
袁世凯 为复辟帝制;必须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以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换取日本的支持

1915-5-9,袁世凯几乎全盘接受了“21条”史称“五九国耻”相互利用“二十一条” 3、“宋案”与“二次革命”:中国国民党的组建:
1912年8月,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 改组的目的:
① 为联合中间力量,造就中国第一大党,夺取国会
中的多数席位,组建以国民党为中心的新内阁。
② 企图用民主的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以保障《临时
约法》的实施;把中国社会政治纳入资产阶级共
和制的正轨。 袁世凯电令:“速缉凶犯,穷究主名,务得确情,按法严办。”
“穷究”结果是,直接布置暗杀的是国务总理赵秉钧,主使正是袁世凯本人。 孙中山猛醒,认为“非去袁不可”,主张立即兴师讨袁,“二次革命”爆发。 钱病鹤:刀大杀人多上左起:洪述祖、袁世凯、赵秉钧
下左起:武士英、应桂馨 4、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改总统府为新华宫,准备1916年元旦登极。蔡锷等1915年12月25日“护国运动” 反袁。袁调兵镇压无效,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同年6月6日病死。正式大总统临时大总统终身大总统皇帝1915年,在袁世凯的指使下,杨度、严复等人发起组织“筹安会”。是公开宣传复辟帝制的机关,它的出现,标志着袁世凯帝制活动的公开化。     袁世凯称帝前在天坛祭天 过程临时大总统—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
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终身总统)—称帝 5、“护国运动”与洪宪帝制的覆灭: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
孙中山的《讨袁宣言》
梁启超与袁世凯的决裂
蔡锷在云南组建“护国军”讨袁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唐继尧
李烈钧对内专制 称帝政治:操纵内阁、(暗杀、镇压、解散)国民党
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军事:加强北洋军力量;削弱革命军。①对外善后大借款
②接受“二十一条”
③签订《中俄声明》时间:1915年底
过程:临时大总统→大总统→终身世袭大
总统 →→登基称帝卖国对外 军阀:就是指拥有军队、武装、地盘、政权的军人或军人集团。
三个特征:一是有一支私人的军队。这支军队由一个首领通过家族、亲属、同乡、同学、师生等封建关系的网络统率着。二是占据一定的地盘。三是在其所占据的地盘上实行个人专制的直接军事统治,既不讲“文治”,也不讲“法治”。 (1)军阀与北洋军阀: 三、段祺瑞的统治: 1、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军阀割据: 北洋军阀:清朝末年对辽宁、河北、山东等北方沿海各省统称为北洋,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895年,清政府任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归北洋大臣节制。1901年,袁世凯任北洋大臣,所建军队即称为北洋军。所以,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北洋军阀的主要特点: (1)采用外国兵制;(2)财政来源不完全依靠封建经济,其来源主要是关税、盐税和官办企业的收入;(3)实行募兵制,兵源主要来自破产农民或其它劳苦群众,也有些无业游民;(4)不仅不能长久统一中国,而且不断分裂,最后发展成为各个派系,各据一方,连年混战。 (2)主要军阀割据形势表晋系直系英国、美国段祺瑞奉系日本唐继尧桂系英国、美国黎元洪
总 统冯国璋
副总统段祺瑞
内阁总理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1916—1928年)军阀割据形势:(一表一图)形成原因:地主军阀本身就是支 持分散的封建经济帝国
主义军阀靠 山代理人分而治之的政策半封建性
半殖民地性社会危害:军阀割据形势图 2、府院之争: 1917年围绕中国参加“一战”问题在北洋军阀内部引起的争斗。“府”即总统府,以黎元洪为代表的政治集团;“院”即国务院,以段祺瑞为总理的政治集团。段在日本支持下主张参战,黎在英美支持下反对参战。段企图强迫国会通过参战案未遂,要求解散国会;黎下令将段免职,段在天津设立独立各省总参谋处,与黎对抗。其实质是两派争权夺势的斗争,它引发了张勋复辟。 3、张勋复辟原因:“府院之争”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否参战黎段权力之争;
美日侵华利益之争封建势力的顽固
帝国主义势力的强大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两半”性质)过程:逼迫……拥戴……恢复失败原因: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的“讨逆军”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孙中山等革命者的努力军阀内部的矛盾两次复辟及其迅速失败的启示:中国社会变迁的曲折性 辛亥革命的“成”和“败” 4、段祺瑞的卖国独裁: 西原借款:1917-1918年日本政府以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名义秘密或公开借给段祺瑞政府款项的总称。已成交和未成交的共计25次,其中有8次约1、45亿日元,由代表日本政府来中国办理借款的西原龟三经手,所以通称这些借款为“西原借款”。通过借款,日本从中攫取了大量权益:东北、蒙古的铁路修筑权;东北的森林、矿山开采权;军队的训练权。
1918年,又与日本订立旨在反对苏俄的《中日陆军共同防帝军事协定》和《中日海军共同防帝协定》。同年,日本提出霸占山东各项权力的要求,段祺瑞政府竟表示“欣然同意”,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至此,日本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中提出的侵略要求几乎全部得到满足。 5、护法运动 袁世凯死后,继任总统黎元洪、国务总理段祺瑞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解散国会,扬言以武力统一中国。1917年7月 ,孙中山在广州举起护法运动的旗帜,滇、贵军阀为对抗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支持护法运动。护法军政府成立,孙中山任海陆军大元帅,陆荣廷、唐继尧任元帅。不久,北京政府内部反段势力占了优势,段祺瑞武力统一计划破产,南北军阀妥协。他们很快串通一气,排挤孙中山。1918年5月,孙中山离开广州回到上海。护法运动失败了。四、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 ) : 实现转变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阶级基础,即革命的领导阶级的壮大成熟;二是思想基础,即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准备条件。 1、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量
(1913年指数为100)原因:1、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据统计,从1912—1916年间,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
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有关工商业方
面的重要法令有:《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公司条例》、
《公司注册条例》、《商人通例》、《商业注册规则》、《商
会法》、《商标法》……”2、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3、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促使民族资产阶级乐于投资特点:集中于沿海地区
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以后中国
的转化,
为 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纺织工业:1913年前,全
国共有231个工厂,资本
3254万元,到1920年增至
475个工厂,资本达8275
万元;纺纱也1913年纱锭
比1919年增加180%。1919
年厂丝出口额比1913年增
加168%。回顾民族工业的历史发展三次“热潮”19世纪60、70年代,
兴起和发展19世纪末,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短暂的春天重要影响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
诞生了民族资产阶级。
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的
先后兴起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
无产阶级的壮大,为中国由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
党的成立,提供了 阶级基础。 同时,中国工人阶级的觉悟不断提高,中国无产阶级已由自在的阶级转为自为的阶级。从1912到1919、5,工人罢工达130多次,除争取经济利益外还开始参与政治斗争,如反对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辛亥革命前,中国产业工人仅五、六十万,到1919年增至200万。思想文化:儒家传统思想、 尊孔复古民主共和政治方面:政局黑暗、民族危机加深寻找出 路经济方面: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经济基础直接原因根本原因(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陈独秀提 倡 民 主
反 对 专 制 “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提 倡 科 学
反 对 迷 信 “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了半夜, …满本都写着‘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文学要“须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提倡白话文
反对文言文(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
新道德: 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陈独秀胡 适李大钊鲁迅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蔡元培 “南陈北李” 1919年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 这个运动从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开始。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民主就是资产阶级民主,也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科学则有广狭二义。民主和科学,是为了实现在中国“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陈独秀:五四时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其影响和李大钊相等,时有“南陈北李”之说。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1917.1)鲁迅:第一个把新文学的形式和内容完美地结合起来 :《狂人日记》(1918.5),宣告了现代白话小说的诞生。 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局限和缺陷:在性质上没有脱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使用的思想武器,主要还是进化论与机械唯物论,并受到唯心史观的严重影响;没有与群众的政治斗争紧密结合;此外,形而上学束缚着人们的头脑,片面地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 初期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反映,是新文化运动新阶段的开始。 和西方的启蒙运动相比较,反映出东西方资产阶级的共同追求,也反映出东西方历史文化的具体差异。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有巨大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这个意义上,它比辛亥革命前进了一步,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百家争鸣与新旧思潮的激战?蔡元培: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有影响的进步教育家。早年投身辛亥革命,是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辛亥革命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但并没有脱离政治。在思想上,他反对旧思想,欢迎新思想;反对文化专制,提倡学术自由、民主。他对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近代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建立了很大的功绩。在初期新文化运动中,蔡元培的思想虽然不是激进的,但却是倾向前进的。一是反对传统的封建教育,提倡平民教育。 二是提倡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主张各派兼容,新旧并包。三是支持进步的、革命的文化人和文化运动。四是同情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遭遇,倾向空想社会主义。
蔡元培的最大贡献是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提出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原则。聘请陈独秀 、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新青年》的主要编纂者;同时,还聘请了思想保守的教授,如辜鸿铭、刘师培、黄侃、崔适等。 林琴南(林纾) 《荆生》 ;
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3、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1871年普法战争爆发后,王韬将有关报导编成《普法战纪》一书,其中介绍了巴黎公社的有关情况。1899年,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上刊登了一篇英国人颉德,译者是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大同学》。中国人最早谈到马克思的,是梁启超。1902年,他在《新民丛报》发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文中附带提到马克思。1905年,朱执信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平,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一些要点,以及《资本论》的剩余价值学说。 李大钊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复习思考题1、名词:府院之争 西原借款 新文化运动
2、简述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主要活动。
3、概述袁世凯独裁卖国的史实。
4、简述新文化运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三个阶段的变化
(1)三个阶段
第一,由改良思想到革命思想的转变,代表大事件——辛亥革命。
第二,由依靠军阀革命到反对军阀革命。代表大事件——北伐战争。
第三,由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由依赖帝国主义发展为反对帝国主义。代表大事件,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第一阶段:1894年6月,孙中山尝于《上李傅相书》中,提出多项改革建议,惟李鸿章断拒。失望之余,他于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岛,筹划通过募款,创建生平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计划以“振兴中华”为目标,以排满思想为其革命事业铺路。
第二阶段:1905年8月,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的牵线下,结合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蔡元培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确定为革命政纲,并将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 他在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即“民族、民权、民生”,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继而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正式宣示进行国民革命,举所誓之四纲,力图创立“中华民国”,并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程序。
第三阶段: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改组国民党宣言;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通过新党纲、新党章,把旧三民主义重新解释为新三民主义;将中国国民党改组为包含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从而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年11月,应冯玉祥电请北上“讨论国是”。在北上途中重申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主张,并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不幸病逝,终年59岁。临终前在遗嘱里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总的来说孙中山的思想体现在一下方面:1、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理念。2、倡导“权能区分”——“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推行“万能政府”——“广兴福利,大有为式”。3、注释“人民之权”——政权应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 4、注释“政府之能”——“治权,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是为“五权宪法”。5、阐明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6、提出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7、在经济思想方面,提倡社会互助理论:“人类进化之原则与物种进化之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8、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9、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2)孙中山晚年思想转变的原因
孙中山晚年思想转型出现了质的飞跃。究其原因,一是时代的推动,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的影响与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苏俄的帮助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二是孙中山的中西文化观的变化:对近代西方文化有取、有弃,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尊、有斥。终于促使他的思想在晚年走向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