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函数关系的建立的案例一、案例背景分析建立函数关系式,是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函数应用极其重要的关键的一步。教材中着重研究分析了两类问题:一类是根据几何图形的性质建立函数关系,这类问题往往学生容易接受,较易上手。另一类问题是需要通过阅读理解分析出函数关系,这类问题往往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理解分析能力,需要加强训练。在本节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二次函数、分段函数等,所以需要熟练掌握列表达式的能力,并能正确求得函数的定义域。二、案例过程:当我们要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把问题中的有关变量及其关系用数学的形式表示出来。通常,这个过程叫做建模。而实践中的大量问题是变量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建立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是很重要的。例1 如图,一动点P自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的顶点出发, [来源:21世纪教育网]沿正方形的边界运动一周,再回到A点。若点P运动的路程21世纪教育网为x,点P到顶点A的距离为y。求A、P 两点间的距离y与点P的路程式 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1)首先要求学生进行阅读、理解题意,分析条件和要求的结论,然后去尝试建模。[来源:21世纪教育网](2)小组进行讨论,并且给出建模的函数。第一小组:第二小组:这个结论不对,因为当点P在AB边上时,y=x教师:第二小组同学讲得对。但是还不完整。第三小组:根据点P的不同位置,A、P两点间的距离变化分段表示。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1)当点P在AB边上,即0≤x≤1,时,AP=x,∴y=x;[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当点P在BC边上,即1定理得.∴;[21世纪教育网] (3)当点P在 CD边上,即2∴;(4)当点P在AD边上,即3教师:我们同学通过自己的自主实践,通过与同学的相互讨论、合作,逐步完善结论,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你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能有效地进行自主合作,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反思本堂课提供了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反映数学的应用价值,力求通过自主合作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但是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并求解,不会对函数模型的评价分析,怎样使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同时,通过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逐步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实际中去,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堂课中没有达到预先设计的效果,主要是设计、引导、启发的不到位,这点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