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例说中考数学探究性试题的解答策略长沙中学 吴敦林 中考数学试卷中的探究性试题,因为综合程度高,解答时要用到众多的数学思想方法,考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现以某些省市中考数学探究性试题为例,谈谈这类问题的解答策略。1.从“特殊”到“一般”,拾阶而上。某些探究性试题一般给出几问,其中第一问在具体的数据或特殊情形下求解,其他几问则要求在一般情形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顺着解“特殊” 问题的思路,并注意 “一般”与“特殊”的转化,便能迎刃而解。例1.如图1,AB⊥BC,DC⊥BC,垂足分别为B、C。(1)当AB= 4,DC=1,BC= 4时,在线段BC上是否存在点P,使AP⊥PD?如果存在,求线段BP的长;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设AB= a,DC=b,AD=c,那么,当a、b、c之间满足什么关系时,在直线BC上存在点P使AP⊥PD?简析:第(1)题在具体的数值情形下探究点P是否存在,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就能顺利解决。第(2)题在一般情形下探究三条线段满足何种关系,才存在结论AP⊥PD,其探究的方法有多种,这里仅探讨顺着解第(1)题的思路,贯彻“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继续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拾阶而上来研究。首先,求出BC=,再设存在这样的点P,且BP=x,则PC=-x, 由AP⊥PD得,△ABP∽△PCD,则,化简,得x+ab=0,△=,由△≥0,得 c≥a+b,方程有解,点P存在;由△<0得c<a+b,方程无解,点P不存在。所以当c≥a+b时,在直线BC上存在点P使AP⊥PD。例2.数学课上,老师出示图2和下面框中条件,如图2,在直角坐标平面内,O为坐标原点,A点坐标为(1,0),点B在x轴上且在点A的右侧,AB=OA,过点A和B作x轴的垂线,分别交二次函数的图象于点C和D。直线OC交BD于点M,直线CD交y轴于点H。记点C、D的横坐标分别为,点H的纵坐标为。同学发现两个结论:①;②数值相等关系:=-。请你验证结论①和②成立;请你研究:如果将上述框中条件“A点坐标为(1,0)”改为“A点坐标为(t,0),(t>0)”,其他条件不变,结论①是否仍成立?(请说明理由)进一步研究:如果将上述框中条件“A点坐标为(1,0)”改为“A点坐标为(t,0),(t>0)”,又将条件“” 改为“(a>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和有怎样的数值关系?(说明理由)简析:题(2)把题(1)中的点A由特殊条件(定点)改成一般条件(动点),两题在研究问题的方法上相同(把一般条件t当着特殊值参与运算),结论①仍成立。题(3)点A和抛物线都由“静”变“动” ,结论②虽然发生了变化,研究问题的方法仍没变,但必须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要懂得“动和静、变和不变是相对的”的辩证思维方式。2.化“动”为“静”,分而治之。有些以动态为情景的探究性试题,条件中涉及到点、线、面的运动,图形的全等、相似以及特殊三角形的关系。解决这类问题时,首先,化“动”为“静”,其次,根据运动的特征找准分类讨论的“临界点”,再则,有序的找出全等、相似以及特殊三角形中各种可能的“对应”,分别进行探究。例3.如图3,在直梯形ABCD中,∠D=∠C=,AB=4,BC=6,AD=8。点P、Q同时从A点出发,分别作匀速运动,其中点P沿AB、BC向终点C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点Q沿AD向终点D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当这两个点达到自己的终点时,另一个点也停止运动,设这两个点从出发运动了t秒。动点P与Q哪一点先达到自己的终点?此时t为何值?当0<t<2时,求证:以PQ为直径的圆与AD相切以PQ为直径的圆能否与CD相切?若有可能,求出t的值或t的取值范围;若不可能,请说明理由。简析:题(1)、(2)只是为题(3)作铺垫。我们从两方面来探究题(3)首先,点P运动速度快故先达到终点,且它折线上运动,分类讨论只能以它为标准,由AB=4,BC=6,点P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则0、2、5秒是三个“临界点”;其次,点P、Q运动的“路程”(动态线段或折线长),其数学思想上是t的一次函数,我们在方法上化“动”为“静”,把它当“常数”处理。所以分类讨论如下:①当点P沿AB运动时0<t<2,以PQ为直径的圆不可能与CD相切;②当点P沿BC运动时2≤t≤5,设以PQ为直径的圆与CD相切于点K,交AD于点Q、H(如图4)。则DK=,DH=CP=10-2t,DQ=8-t,由切割线定理,得=DH·DQ。即 =(10-2t)(8-t),2t-26t+77=0,解之,得t=>5(舍去),t=≈4.56<5,所以,当t=时,以PQ为直径的圆与CD相切。例4.在直角坐标系xoy中,O为坐标原点,A、B、C三点的坐标分别是A(5,0),B(0,4),C(-1,0)。点M和点N在x轴上(点M在点N的左边),点N在原点右边,作MP⊥BN,垂足为P(点P在线段BN上,且点P与点B不重合),直线MP与y轴交于点G,MG=BN。求经过A、B、C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2)求点M的坐标;(3)设ON=t,△MOG的面积为s,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求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点B作直线BK∥x轴,在直线BK上是否存在点R,使△ORA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R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简析:题(2)、(4)都隐含着分类讨论,其中题(2)要按点M在原点左边和在原点右边分别探究(如图5),再考虑△BON≌△MOG,便能解之。探究题(4)时,首先确定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作为分类标准,那么∠O、∠A、∠R都可以作为顶角,其次再进行二级分类,以∠O、∠A为顶角的等腰三角形又分别有两种情况,这样五个解就不会遗漏,这就是所谓的“有序的找出各种可能的情况”。3.寻“变”中之“不变”,随机应变。在直线形或圆中,某些几何结论可能随着图形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也有的图形位置变化而几何结论不变,但是无论几何结论变化与否,探究问题方法的基本思路不变,仅在某些方面略有差异。因此,把握解决第一问的解题规律,注意前后问的差异,就能探究成功。例5.如图6四边形AEFG与ABCD都是正方形,它们的边长分别是a、b(b≥2a),且点F在AD上(以下问题的结果可用a、b的代数式表示)。求;(2)把正方形AEFG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45得如图7,求图7中的;(3)把正方形AEFG绕点A旋转任意角度,在旋转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最大值、最小值?如果存在,试求出最大值、最小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简析:题(1)求△BDF的面积以DF为底,AB为高计算虽然简便;若从探究问题(2)、(3)考虑,抓住正方形AEFG绕点A旋转任意角度,在旋转的过程中DB始终不变,△BDF的面积随DB上高的变化而变化,求DB上的高成为问题的关键。据此,解题(1)时以DB为底,用解三角形求DB上的高,但是,此求高的方法对探究问题(2)、(3)不利。我们细心观察图6发现EF∥DB,联想到等积变形,把求△BDF的面积转化成求△BDE的面积,在寻找△BDE边DB上高的过程中又发现A、E、C在一直线上,OE就是高,此时已知DB上高与对角线AC相关(这就是随机应变)。显然探究问题(2)成了(1)的翻版(只是AF∥DB,△BDF与△BDA等积变形, 这就是本题的“变”中之“不变”)。解决问题(3)的关键是,要看到正方形AEFG绕点A旋转任意角度,点F的轨迹是以A为圆心,AF为半径的圆(如图8),当b>2a时,在位置时△BDF的面积最小(b=2a时,没有最小值);在位置时△BDF的面积最大,高仍与对角线AC相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