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几种常用方法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时,第二步是十分关键的步骤.怎样才能从顺利地过渡到呢?下面介绍几种常用方法. 一、恰当放缩 例1 已知n是大于1的自然数,,求证:. 分析:由已知可看到的形式很繁锁,并且要证结论为不等式,则可联想不等式的性质对其适当放缩,从而证得原命题. 证明:(1)当时,,所以不等式成立. (2)假设当(,且)时,成立,则当时,有21世纪教育网。 所以当时原不等式也成立. 由(1)和(2),可知原不等式对任何大于1的自然数n都成立. 二、起点后移 例2 已知,求证:. 分析:可结合不等式关系:来证明,但注意要将奠基的起点后移,即在第一步证明中,不仅要证明时原不等式成立,还要证明当时,原不等式也成立. 证明:(1)当时,原不等式显然成立,21世纪教育网 当时,不等式左边, 右边,则左边>右边, ∴当时,原不等式成立. (2)假设当时,成立,则时, . 所以当时原不等式也成立. 由(1)和(2),可知原不等式对任何都成立. 三、增加跨度 例3 试证:任何一个正方形都可以分割成5个以上的任意多个正方形.21世纪教育网 分析:一个正方形分割成4个正方形是很容易的.由此猜想:若能把一个正方形分割成k个正方形,则必能分割成个正方形.故第一步应对的情形加以验证.第二步,则只需从k递推到k+3. 证明:(1)当时,由以下各图所示的分割方法知,命题成立. (2)假设当时命题成立,即一个正方形必能分割成k个正方形.那么,只要把其中任意一个正方形两组对边的中点分别连结起来,即把该正方形再分割成4个小正方形,则正方形的个数就增加了3个.因而原正方形就分割成了个正方形,即当时命题也成立. 因为任何一个大于5的自然数n都可以表示成中的一种形式,所以根据(1)和(2),可知命题对任何大于5的自然数n都成立. 四、强化命题 例4 已知,定义,且.试证明:对一切,都有. 分析:显然有,但若假设,则很难由递推公式推得.为此,必须知道小于什么数值才行. 其实,要使,即,只须.所以本题可转化为证明如下更强的不等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① 证明:(1)当时,显然有. 又因为, 所以. (2)假设当时,成立,则有 ,21世纪教育网 , 所以,即当时不等式①也成立. 由(1)和(2),可知对任何,不等式①都成立,从而原命题获证.注意:除了上述四种常用方法外,还有拆项添项、作差(作商)等方法.同学们在证明过程中,要结合题目特点,灵活运用.苏教选修(2-2)2.3数学归纳法导学 一、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其概念 如果(1)当n取第一个值(例如等)时结论正确; (2)假设当(,且)时结论正确,证明当时结论也正确; 那么,命题对于从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 这就是数学归纳法公理,它是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的依据. 补充说明:(1)数学归纳法适用于与正整数有关的问题,常用来证明用不完全归纳得到的结论.要有强烈的数学归纳法与正整数之间的对应意识,做到看到有关正整数的证明问题,马上想到是否可以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 (2)“数学归纳法”与“归纳法”不同,“归纳法”是由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而“数学归纳法”是一种有关正整数问题的证明方法.“归纳法”通常可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其中完全归纳法的结论是正确的,而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则不一定正确.而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结论必是正确的. 二、用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及其作用 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即是证题的步骤,在证明过程中必须按步骤进行.其中,第一步是奠基步骤,是论证命题成立的基础保证,也称为归纳基础(又称特殊性);第二步是递推步骤,是解决命题具有后继传递性的保证(又称延续性),即只要命题对于某个正整数成立,就能保证该命题对于后续正整数都成立.这两个步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证明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数学归纳法第一步中的“第一个数”不一定就是“1”,也可能是“2”或其它数,要根据题意准确选择. 2.注意n与k的不同,理解和书写时不要弄混. 3.第二步中要准确把握由到时,要证明的结论中到底需要添加(或舍去)哪些项,如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某数列问题时,当时有,则n=k+1时有Sk+1=+++…++++…+,不要弄错. 4.在证明第二步命题成立时,必须使用归纳假设,否则就不是数学归纳法.在初学数学归纳法时常易犯不用归纳假设,而直接运用相关公式(如数列的有关公式)的错误,需特别注意.应通过例题和习题体会和练习怎样使用归纳假设,通过错例分析体会怎样避免不用归纳假设的情况. 5.数学归纳法的关键在第二步,要能真正地证明结论正确才行,切忌证不出而直接说结论成立.证明过程可以用综合法,也可以用分析法或其它方法.为证n=k+1时结论成立,对条件和结论进行各种各样的恒等变形是必要的和必须的,常见变形技巧有提公因式、配方(可参阅课本)、恰当放缩、起点后移、增加跨度、强化命题、添项拆项等(可参阅第四版文章《帮你顺利“过渡”》).另外,不妨先把时的结论写出来,为证明提供方向. 6.数学归纳法中的两步缺一不可,否则结论不能成立.只有第一步,只能证明特殊情况,无法延续;只有第二步,没有奠基,可能会推出错误的结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