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资源简介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赵楠楠
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兼博士生导师刘儒德老师写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感受颇多。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对在教育工作中经常存在于学生或教师的心理现象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为我今后的执教指明了方向。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学生完美无缺,永不犯错。但是我们却无法期望孩子们做个圣人,每件事情都做得合理。因为青少年正处在心理和生理的成长发育期,缺乏理性的判断,故而难免会犯一些小错误,所以教学中我们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接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小错误,引导学生作出理性的决策,为其将来的发展指引方向。
从众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应用在教育领域中,就需要发挥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比如一些同学看到别的同学看到别人通过努力,有了成绩,心理很是羡慕,于是也会效仿,这就是从众心理的积极影响。但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防止从众心理产生的负作用。例如,学生中网络成瘾、考试作弊等问题,最好能够将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中,不要使之成为其他同学的盲从行为。
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生活、成长于班集体里,所以班集体就是一个小群体,那么群体是促进还是阻碍个体智慧的发挥,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恰当的利用它。在一个班级群体中,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现象对我们教师的启示是:(1)根据任务类型确定完成形式。在分配学生任务时,一般简单性的任务应该明确分工、责任明确,让大家一起共同完成,复杂性的工作则应该在集体讨论后给其单独思考的机会。(2)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有些学生喜欢独自学习,就要尽量让他们尽量让他们自主学习,减少社会干扰。而有些学生喜欢和其他同学一起共同完成任务,则应为他们多设计和创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因受益于相互鼓励、启发,而产生社会促进。
教育学中的连锁塑造对于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跳一跳,摘果子”表达了教学中的最近发展区思想,连锁塑造为学生学习复杂的、较难的知识提供了实现“跳一跳,摘果子”的方法,那就是分解学习目标,通过设计小的步骤,让学生“跳一跳”后就能摘到“小果子”,“小果子”积累多了,就实现了大的目标。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许多孩子因为小学数学的基础差,而导致初中的课程跟不上的现象,所以我就经常让他们做一些基础性的题目,然后慢慢的增加难度,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不那么吃力了。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不良的习惯行为不会一下子就消除;健康的行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教育中,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有对孩子进行长期连锁塑造的观念,有意识地一步步培养与巩固孩子的行为习惯。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不能不说明暗示的伟大力量,对此适当加以运用,就会成为教育者育人的魔棒。在教学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应从多方面为学生创造积极暗示的条件,鼓励学生相信他们能够做的很好,教会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其实,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句鼓励、一个口号,不用多讲,就足以让一个学生甚至全班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期待和关心,就会成为他们进步的动力。
有一句俄罗斯谚语说:“禁果格外甜”,也有一句古语说“抽到断水水更流”。特别是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常会出现禁果效应。禁果效应启发我们,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做禁果,人为的增加它对学生的吸引力;我们可以积极地利用禁果效应,把学生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事情人为的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总之,防止孩子的逆反心理要运用科学教育的方法,让科学民主的沟通架起代际之间的心灵之桥。
同时学生年少无知,又容易冲动,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教师批评教育学生也就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古语有云:“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也。”“数其一过,不如奖其一长”也是说的这个道理。面对犯错误的孩子,让我们对他们多一份宽容和尊重,让其自发自醒。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也有人说:“假如你想说服别人你是对的,说服别人按照你的意见去做,那么,只是向他们提出良好的建议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首先让他们喜欢你,否则,你的意图就会遭致失败。”这无疑说明教师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也应该重视教师本身的积极光环对教育的有利影响。学生很多时间是在学校里,与老师接触的较多,他们会有意无意的模仿教师的行为。爱屋及乌,如果教师在学生心中有一个好的形象,即有一个积极的光环,学生就乐意接近老师、信任老师,则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品德修养、严谨的工作作风、渊博的学识等,这几方面都容易形成积极的光环。大量调查表明,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工作严谨、态度求实、公正的老师易对学生产生亲和力,教师的治学态度、责任感、敬业精神、精辟观点、人生态度,所有细微之处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前进的动力。所以教师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提醒自己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老师应当成为学生的良师诤友。作为教师,可以充分应用自己人效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使学生接受自己、喜欢自己,这是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如何才能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成为孩子的朋友呢?陶行知先生说的好:“……忘了你们的年纪,变成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你如果变成小孩子,便会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变成乐园;你立刻觉得是和小孩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你是先生,你变成了真正先生。你立刻会发现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许多你不能做的事。—我们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我们就不会再骂学生“笨”、骂学生“蠢”了。
在学校里,我们也应当重视情绪和情感这一重要作用。现在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长大成材。所以有时有的父母和老师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经常讲谁谁谁不努力学习,没考上大学,干着累人的工作,还吃不饱。当然这在促进学习动机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要把握一个度,否则就会使学生过度焦虑,不利于其进行学习。而且有的研究表明虽然在多数情况下,“恐惧唤起”可提高劝说的功效,但太强的恐惧也可能使效果适得其反。
再者,就是处理学生特别是中学生之间的冲突时,应当等彼此的情绪都稳定下来或者引导其用正确的方法发泄之后再进行解决,否则容易弄巧成拙,甚至会导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正面冲突。因为一般情况下情绪是优先于理性思维的,应当先让情绪说话。
请相信这句话: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财富。相信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超乎其他人的独到的智慧,所以我们应该适时的利用教育学中的心理效应去引导他们,是他们成为栋梁之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