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数学上册中期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九年级数学上册中期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资源简介

初三数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 、命题的的特点和试卷的结构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主要考查了九年级数学上册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由于9月考主要考了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旋转的内容,故期中考试的测侧重点在月考后学习的内容——圆和概率,期中圆占65分(43.3%)。题目难度比9月考稍有加大,慢慢去磨合中考考试题的要求,评价也越来越趋于理性。

二、考试整体情况分析
2009-2010学年期中考试成绩统计
㈠年级均分108.96,优秀率43.69%,低分率5.46%,达到学校要求。及格率76.79%,离学校80%及格率相差大约3~4个百分点。从均分看,考的较好的班级是初三5、3、4班,初三7、8班的均分较低;从及格率看,初三5较突出,初三7、8、2较低;低分较多的是初三6、7班,都达到4个。
㈡从分数段的分布来看,总体分布比较合理。
㈢年级优生:取前35%共103名,对比9月考各班分布相对稳定,初三1新增3人,初三7减少4人。
㈣ 不及格人数对比:

从图中可以看出,3班和5班不及格人数和期中考试持平,相对稳定;而不及格人数增加较多的班级有1班(+4人)、4班(4人)、8班(5人)。
原因是题目难度的加大,对一部分临界生来说是个灾难。我们看到上次月考刚处于及格线上(90~105)的学生,在期中考试中大部分(19人)都落在及格线(80~90分)下的临界位置。像中等生和中下生偏多的班级就处于劣势。像8班,处于(80~90)这个位置的学生有5个,多给些方法指导,或题目更适合他们的话,是可以上去的。
㈤ 在看低分人数:两次考试题目的难度变化对来说没有什么影响的,人员基本没变。
三、部分试题设计与学生答卷分析
答题分析:正确答案D ,难度0.45,在选择题中得分率最低。此题来自2009中考题,主要考察切线的判定与性质,具有一定综合性。错误主要是在第2、3个结论的判断不清
答题分析:正确答案(1)k>-1且k≠0;
(2)假设存在,求得k=-2<-1舍去,所以不存在。
此题学生失分原因在于第(1)题忽视k≠0,
第(2)题属存在性问题,不知道综合考虑第(1)题结论进行取舍。
(本题原创,课本原型: 九上课本P133-复习题 第14题)
四、学生把握较好的知识内容
从答卷的整体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初中数学核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较好,具体表现在二次根式运算、一元二次方程等知识的基础内容的上得分率较高.
学生对于一些基本题型(尤其是代数方面)的通法通则掌握较好,例如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表达式、解一元二方程等.试卷的第19、20、21、22等题的得分率较高,学生在解答这些题时思路清晰,解题步骤环环相扣,书写也比较规范.
部分学生的识图、读图、文字阅读理解能力较强,同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
例如第27题第2、3问都出现了一些比较优秀和新颖的解法,有部分学生甚至用到了相似三角形,表现出较好的自学能力。
五、学生答卷中集中反映的主要问题
(1)基本概念、方法混淆
由于在平常的学习中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公式或方法一知半解,因此在答卷过程中经常出现了将相关联的知识混淆在一起,导致解题时张冠李戴,错漏百出.扇形的周长、弧长、三角形周长与圆的周长关系混淆,圆周长公式和圆面积公式混淆,如相关的第17、26题,得分率都偏低。
(2)机械照搬某种题型模式,生搬硬套
(3)几何证明思路混乱,自造公式定理基本概念,方法混淆或条件结论循环使用
例如第27题第2问一些学生可能脑子里想到了证明思路,但写在卷面上却漏洞百出,证明切线时又用到切线长定理
(4)人为因素造成的失误较多
有部分学生其实会做某种题,但由于人为失误造成“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常见失误有:计算错误、粗心抄错题等.有的学生一开始就不认真读题,如第14题90% 以上的学生将题目中的“逆时针”误以为“顺时针”错导致失分;再如,第24题第1问的单位忘带;还有方程和二次根式中,计算器使用不当出错也导致严重失分.
答题分析:正确答案:点A, 300° 。 难度0.6 ,很多学生不看清题意,误以为顺时针而以为旋转角为60°出错 。要强调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六 、反思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和存在的一些现象
矛盾:探究与教学进度的矛盾
若每节课都在探究,时间不够,完不成进度,而直接讲授是最经济的,就能完成教学进度。而且探究了半天,费时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反而不如跳过探究环节直接进行训练的效果好。
这样容易走极端:
既然注重分数,教学重点就是考点,就是分数,学生的思维启迪暂且搁置一边。
结果: 是“讲过练过的不一定会,没讲没练的一定不会”
反思:缺少概念的概括过程,以训练代替概念教学 是误区
——应用可以促进理解,但没有理解的应用是盲目的
七、措施和对策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从自己开始教学行为方式上不断地进行反思——
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怎样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科学地提高学生的成绩?
1、注重课堂内40分钟的有效教学。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理解把握好教材,要清楚编写教材设置情境和设计例题的意图,注重数学本质和思想方法。
注意讲课的呈现顺序,怎样讲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才具有思维的启迪性?教师怎样才能将在关键处?
2、建议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科学的方法(主要针对中上生)
教师能否教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老师教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师可以精心选择某些章节,利用这些章节教学生怎样读课本,阅读后善于提炼归纳,善于提出思考问题.
3、堂上培优促中,各施各法
⑴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购买一本数学难题集,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多余时间,每天解决一题。
⑵ 教师准备提高题,鼓励优生选做,形成良好的“羊群效应”,培优促中,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⑶ 优等生批改作业,形成良性竞争。
4、善意沟通,创造额外效益
5、减少中下生 的阵地在课堂
先做人,后学习;低目标,促动力;备细粮,助一把。
虽有奇招,仍需艰辛劳动。 任一方法,都须坚持落实。
6、帮助学生做好循环复习工作
原因 章节之间联系不大,进度快,学生易忘
学案式教学,学生没有九下书本
促学生循环复习的习惯
形式:每天一练,多多回头
每周一考,步步为营
成效:小循环,大积累
初三数学备课组 王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