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36张PPT。 2011年中考说明解读 一、《中考说明》的结构考试说明题 例综合练习样 卷 二、《中考说明》的特点1.五个“有利于”(1)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的招生与教学(3)有利于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2)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二、《中考说明》的特点2.体现中考的命题思路(1)积极审慎 稳中求改注重基础 渗透思想 突出能力 强化应用 力求创新 适度区分 二、《中考说明》的特点2.体现中考的命题思路(2)基础题很基础严格控制高分层体现水平测试与升学选拔的需求二、《中考说明》的特点3.全书贯彻“能力立意”的思想4.突出“综合与实践”的份量三、2011年中考说明使用的几点注意1.要关注“考试内容和相关考试要求”中的能级要求2.重视《中考说明》的题例3.关于证明的要求4.要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5.《中考说明》使用过程中的注意6.关注《中考说明》第6页的6条注意点(盐城2011年第23题)某校九年级两个班各为玉树地震灾区捐款1800元.已知2班比1班人均捐款多4元,2班的人数比1班的人数少10%.请你根据上述信息,就这两个班级的“人数”或“人均捐款”提出一个用分式方程解决的问题,并写出解题过程.(中考说明第22页第18题)一辆汽车从A地驶往B地,前 路段为普通公路,其余路段为高速公路.已知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60km/h,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100km/h,汽车从A地到B地一共行驶了2.2h. 请你根据以上信息,就该汽车行驶的“路程”或“时间”,提出一个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的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统计时不小心把墨水滴到了其中两个班级的捐款金额上,但他知道下面三条信息:信息一:这三个班的捐款总金额是7700元;信息二:二班的捐款金额比三班的捐款金额多300元;信息三:一班学生平均每人捐款的金额大于48元,小于51元.请根据以上信息,帮助吴老师解决下列问题:(1)求出二班与三班的捐款金额各是多少元;(2)综合信息三请你再提出一个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中考说明第145页第24题)我校全体师生积极捐款支援灾区建设,其中九年级的3个班学生的捐款金额如下表:(南通2010年第24(2)题)自编一道应用题,要求如下:①是路程应用题.三个数据100, , 必须全部用到,不添加其他数据.②只要编题,不必解答.三、2011年中考说明使用的几点注意1.要关注“考试内容和相关考试要求”中的能级要求2.重视《中考说明》的题例3.关于证明的要求4.要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5.《中考说明》使用过程中的注意6.关注《中考说明》第6页的6条注意点四、关于“综合与实践”的复习思考 让学生探讨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1.课标要求四、关于“综合与实践”的复习思考(1)课题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对相关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深度以及从事探究活动的意识和能力。(2)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活动获取的数学猜想,并寻求证明猜想的合理性。(3)通过“做”数学的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2.考查要点四、关于“综合与实践”的复习思考 (1)探索归纳的角度 设计多层次的问题,综合多元知识,在问题的探索归纳的过程考查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 例1 中考说明第34页11题、徐州2010年27题3.近几年的考题(1)(中考说明第34页第11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是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实验与探究:(1)由图观察易知A(0,2)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的坐标为(2,0),请在图中分别标明B(5,3) 、C(-2,5) 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 C’的位置,并写出它们的坐标: B’ 、 C’ ;归纳与发现:(2)结合图形观察以上三组点的坐标,你会发现:坐标平面内任一点P(a,b)关于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l的对称点的坐标为 (不必证明);运用与拓广:(3)已知两点D(1,-3)、E(-1,-4),试在直线l上确定一点Q,使点Q到D、E两点的距离之和最小,并求出Q点坐标.(徐州2010年第27题)如图①,将边长为4cm的正方形纸片ABCD沿EF折叠(点E、F分别在边AB、CD上),使点B落在AD边上的点 M处,点C落在点N处,MN与CD交于点P, 连接EP.(1)如图②,若M为AD边的中点, ①△AEM的周长=_____cm; ②求证:EP=AE+DP;(2)随着落点M在AD边上取遍所有的位置(点M不与A、D重合),△PDM的周长是否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四、关于“综合与实践”的复习思考 (2)方法迁移的角度 由试题已给的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由此获得方法的迁移,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过程。 例2 淮安2010年26题、南京2010年26题、无锡2010年26题、常州2010年25题、中考说明第92页13题3.近几年的考题(2)图(a)图(b)图(c)图(d)(淮安2010年第26题)(1)观察发现 如图(a),若点A,B在直线同侧,在直线上找一点P,使AP+BP的值最小. 做法如下:作点B关于直线的对称点,连接,与直线的交点就是所求的点P. 再如图(b),在等边三角形ABC中,AB=2,点E是AB的中点,AD是高,在AD上找一点P,使BP+PE的值最小. 做法如下:作点B关于AD的对称点,恰好与点C重合,连接CE交AD于一点,则这点就是所求的点P,故BP+PE的最小值为 . (2)实践运用 如图(c),已知⊙O的直径CD为4,AD的度数为60°,点B是 的中点,在直径CD上找一点P,使BP+AP的值最小,并求BP+AP的最小值. (3)拓展延伸 如图(d),在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找一点P,使∠APB=∠APD.保留作图痕迹,不必写出作法. (南京2010年第26题)学习《图形的相似》后,我们可以借助探索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所获得的经验,继续探索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对于两个直角三角形,满足一边一锐角对应相等,或两直角边对应相等,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类似地,你可以得到“满足 ▲ ,或 ▲ ,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2)“满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类似地,你可以得到“满足 ▲ 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请结合下列所给图形,写出已知,并完成说理过程.已知:如图, ▲ .试说明Rt△ABC∽Rt△A′B′C′.(无锡2010年第26题)(1)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M是BC边(不含端点B、C)上任意一点,P是BC延长线上一点,N是∠DCP的平分线上一点.若∠AMN=90°,求证:AM=MN.下面给出一种证明的思路,你可以按这一思路证明,也可以选择另外的方法证明.证明:在边AB上截取AE=MC,连ME.正方形ABCD中,∠B=∠BCD=90°,AB=BC.∴∠NMC=180°-∠AMN-∠AMB=180°-∠B-∠AMB=∠MAB=∠MAE.(下面请你完成余下的证明过程)(2)若将(1)中的“正方形ABCD”改为“正三角形ABC”(如图2),N是∠ACP的平分线上一点,则当∠AMN=60°时,结论AM=MN是否还成立?请说明理由.(3)若将(1)中的“正方形ABCD”改为“正边形ABCD……X”,请你作出猜想:当∠AMN= °时,结论AM=MN仍然成立.(直接写出答案,不需要证明)(常州2010年第25题)小明在研究了苏科版《有趣的坐标系》后,得到启发,针对正六边形OABCDE,自己设计了一个坐标系如图。该坐标系以O为原点,直线OA为x轴,以正六边形OABCDE的边长为一个单位长。坐标系中的任意一点P用一有序实数对(a,b)来表示,我们称这个有序实数对(a,b)为P点的坐标。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的确定方法如下:(1)x轴上点M的坐标为(m,0),其中m为M在x轴上表示的实数;(2)y轴上点N的坐标为(0,n),其中n为N点在y轴上表示的实数;(3)不在x、y轴上的点Q的坐标为(a,b),其中a为过点Q且与y轴平行的直线与x轴的交点在x轴上表示的实数,b为过点Q且与x轴平行的直线与y轴的交点在y轴上表示的实数.则:(1)分别写出点A、B、C的坐标;(2)标出点M(2,3)的位置;(3)若点K(x,y)为射线OD上任一点,求x与y所满足的关系式.(中考说明第92页第13题)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我们还可以用“平均差”,在一组数据x1,x2,???,xn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 的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即 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差”. “平均差”也能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平均差”越大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现有甲、乙两个样本:甲:3,4,5,5,6,7乙:3,1,3,5,3(1)分别计算甲、乙两个样本的“平均差”,并根据计算结果判断哪个样本波动越大;(2)分别计算甲、乙两个样本的方差和标准差,并根据计算结果判断哪个样本波动大.四、关于“综合与实践”的复习思考 (3)动手操作的角度 让学生通过“做”数学的过程,自主的发现规律,并寻求问题解决。 例3 江苏2009年第26题、盐城2010年17题3.近几年的考题(3)(江苏2009年第26题)(1)观察与发现小明将三角形纸片沿过点A的直线折叠,使得AC落在AB边上,折痕为AD,展开纸片(如图①);再次折叠该三角形纸片,使点A和点D重合,折痕为EF,展平纸片后得到(如图②).小明认为是等腰三角形,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2)实践与运用将矩形纸片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处,折痕为BE(如图③);再沿过点E的直线折叠,使点D落在BE上的点D’处,折痕为EG(如图④);再展平纸片(如图⑤).求图⑤中 的大小.(盐城2010年第17题)小明尝试着将矩形纸片ABCD(如图①,AD>CD)沿过A点的直线折叠,使得B点落在AD边上的点F处,折痕为AE(如图②);再沿过D点的直线折叠,使得C点落在DA边上的点N处,E点落在AE边上的点M处,折痕为DG(如图③).如果第二次折叠后,M点正好在∠NDG的平分线上,那么矩形ABCD长与宽的比值为 ▲ .四、关于“综合与实践”的复习思考 (4)阅读理解的角度 让学生通过阅读,考查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提取和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 例4 镇江2010年17题、中考说明第13页16题、中考说明第118页专题:阅读理解型问题3.近几年的考题(4)(镇江2010年第17题)小明新买了一辆“和谐”牌自行车,说明书中关于轮胎的使用说明如下:小明看了说明书后,和爸爸讨论:小明经过计算,得出这对轮胎能行驶的最长路程是( )小明看了说明后,和爸爸讨论:A.9.5千公里 B. 千公里 C.9.9千公里 D.10千公里1.本轮胎如安装在前轮,安全行驶路程为11千公里;如安装在后轮,安全行驶路程为9千公里.2.请在安全行驶路程范围内报废轮胎.3??????爸爸:“安全行驶路为11千公里或9千公里”是指轮胎每年行驶1千公里相当于损耗它的1/2或1/3.小明:太可惜了,自行车行驶9千公里后,后胎报废,而前胎还可继续使用.爸爸:你能动动脑筋,不换成其它轮胎,怎样使这对轮胎行驶路程最长?小明(沉思):自行车行驶一段路程后,可以把前后轮胎调换使用,最后一起报废,就能使这对轮胎行驶最长路程.爸爸(含笑):明明真聪明!??????(中考说明第118页专题:阅读理解型问题)(中考说明第13页第16题)阅读理解: 对非负实数x“四舍五入”到个位的值记为,即:当n为非负整数时,如果 则=n.如:<0>=<0.48>=0,<0.64>=<1.493>=1,<2>=2,<3.5>=<4.12>=4,…试解决下列问题: (1)填空:①<π>= (π为圆周率); ②如果<2x-1>=3,则实数x的取值范围为 ; (2)求满足的所有非负实数x的值.四、关于“综合与实践”的复习思考 (5)实践活动的角度 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活动,考查学生对活动结果的分析能力。 例5 苏州2010年28题、中考说明第55页16题、中考说明第66页14题3.近几年的考题(5)(苏州2010年第28题)刘卫同学在一次课外活动中,用硬纸片做了两个直角三角形,见图①、②.图①中,∠B=90°,∠A=30°,BC=6cm;图②中,∠D=90°,∠E=45°,DE=4cm .图③是刘卫同学所做的一个实验:他将△DEF的直角边DE与△ABC的斜边AC重合在一起,并将△DEF沿AC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D、E两点始终在边上(移动开始时点D与点A重合).(1)在△DEF沿AC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刘卫同学发现:F、C两点间的距离逐渐 ▲ . (填“不变”、“变大”或“变小”)(2)刘卫同学经过进一步地研究,编制了如下问题:问题①:当△DEF移动至什么位置,即AD的长为多少时, F、C 的连线与AB平行?问题②:当△DEF移动至什么位置,即AD的长为多少时,以线段AD、FC、BC的长度为三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问题③:在△DEF的移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个位置,使得∠FCD=15°?如果存在,求出AD的长度;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请你分别完成上述三个问题的解答过程.(1)方案(Ⅰ)、方案(Ⅱ)是否可行?若可行,请证明;若不可行,请说明理由.(2)在方案(Ⅰ)PM=PN的情况下,继续移动角尺,同时使PM⊥OA,PN⊥OB.此方案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 (中考说明第55页第16题)八(1)班同学上数学活动课,利用角尺平分一个角(如图).设计了如下方案:(Ⅰ)∠AOB是一个任意角,将角尺的直角顶点P介于射线OA、OB之间,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与M、N重合,即PM=PN,过角尺顶点P的射线OP就是∠AOB的平分线.(Ⅱ)∠AOB是一个任意角,在边OA、OB上分别取OM=ON,将角尺的直角顶点P介于射线OA、OB之间,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与M、N重合,即PM=PN,过角尺顶点P的射线OP就是∠AOB的平分线.(中考说明第118页专题:阅读理解型问题 )任务要求(1)请根据甲、乙两组得到的信息计算出学校旗杆的高度;(2)如图3,设太阳光线NH与⊙O相切于点M.请根据甲、丙两组得到的信息,求景灯灯罩的半径(友情提示:如图3,景灯的影长等于线段NG的影长;需要时可采用等式 ).(中考说明第66页第14题)问题背景 在某次活动课中,甲、乙、丙三个学习小组于同一时刻在阳光下对校园中一些物体进行了测量.下面是他们通过测量得到的一些信息:甲组:如图1,测得一根直立于平地,长为80cm的竹竿的影长为60cm.乙组:如图2,测得学校旗杆的影长为900cm.丙组:如图3,测得校园景灯(灯罩视为球体,灯杆为圆柱体,其粗细忽略不计)的高度为200cm,影长为156cm..四、关于“综合与实践”的复习思考 (6)实际应用的角度 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6 盐城2010年26题、中考说明第45页18题3.近几年的考题(6)(盐城2010年第26题)整顿药品市场、降低药品价格是国家的惠民政策之一.根据国家《药品政府定价办法》,某省有关部门规定:市场流通药品的零售价格不得超过进价的15%.根据相关信息解决下列问题:(1)降价前,甲乙两种药品每盒的出厂价格之和为6.6元.经过若干中间环节,甲种药品每盒的零售价格比出厂价格的5倍少2.2元,乙种药品每盒的零售价格是出厂价格的6倍,两种药品每盒的零售价格之和为33.8元.那么降价前甲、乙两种药品每盒的零售价格分别是多少元?(2)降价后,某药品经销商将上述的甲、乙两种药品分别以每盒8元和5元的价格销售给医院,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对甲种药品每盒加价15%、对乙种药品每盒加价10%后零售给患者.实际进药时,这两种药品均以每10盒为1箱进行包装.近期该医院准备从经销商处购进甲乙两种药品共100箱,其中乙种药品不少于40箱,销售这批药品的总利润不低于900元.请问购进时有哪几种搭配方案?(中考说明第45页第18题)今年我国多个省市遭受严重干旱,受旱灾的影响,4月份,我市某蔬菜价格呈上升趋势,其前四周每周的平均销售价格变化如下表: 进入5月,由于本地蔬菜的上市,此种蔬菜的平均销售价格y(元/千克)从5月第1周的2.8元/千克下降至第2周的2.4元/千克,且y与周数x的变化情况满足二次函数y=- x2+bx+c.(1)请观察题中的表格,用所学过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或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直接写出4月份y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5月份y与x的函数关系式;(2)若4月份此种蔬菜的进价m(元/千克)与周数x所满足的函数关系为m= x+1.2,5月份此种蔬菜的进价m(元/千克)与周数x所满足的函数关系为m=- x+2.试问4月份与5月份分别在哪一周销售此种蔬菜一千克的利润最大?且最大利润分别是多少?(3)若5月份的第2周共销售100吨此种蔬菜.从5月份的第3周起,由于受暴雨的影响,此种蔬菜的可供销量将在第2周销量的基础上每周减少a %,政府为稳定蔬菜价格,从外地调运2吨此种蔬菜,刚好满足本地市民的需要,且使此种蔬菜的销售价格比第2周仅上涨0.8 a %.若在这一举措下,此种蔬菜在第3周的总销售额与第2周刚好持平,请你参考以下数据,通过计算估算出a的整数值.(参考数据:372=1369,382=1444,392=1521,402=1600,412=1681)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