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会做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能够利用杠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科学知识:能合理解释身边的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2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学生使用过杠杆类工具,例如剪刀、筷子、钓鱼竿等等,农村孩子也见过人们用扁担担担子,用铁棍撬石头的情景,但由于是本单元所学习的第一种简单机械,缺乏较为系统的科学认识,对杠杆的作用更是模糊不清。3重点难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科技史引入 (一)他能撬动地球吗师:有一位国王造了一艘大船,但由于船太大,无论如何也没法让它下水。阿基米德设计制造了一套杠杆滑轮系统,使得用很小的力就能拉动很重的东西。一切准备妥当后,他便让国王顺手拉动绳子。奇迹出现了,船慢慢移动起来,终于下水了。为了对国王讲清楚杠杆原理就讲出了大话;“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他的这句自信的名言,则一直流传到今天。师:他能撬动地球吗(板课题)活动2【活动】探究过程(一)活动一:模拟实验1、“我们也来撬地球”。师:我这里带来了一个比较重的东西——装满水的水桶,请你提一提,能提动吗?师:装满水的水桶我们就假如它是……(地球),那我再提供的长木板和小木块呢?(撬的木棒,支点)师:你再用长木板和小木块再试一试(学生实验)师:刚才大家看到的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就是杠杆。什么是杠杆呢?——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板)2、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师:刚才,我们制作了一个杠杆,它由三个部分组成:阻力点、用力点、支点。师:杠杆工作时总围绕一个点转动,这个点叫支点。“撬地球”时,对杠杆用力的那点就是动力点,悬挂“地球”的点就是阻力点。师:(1)、请你把小木块前移一点,你用什么感觉,再往后呢?(2)、请你把用力的地方往前移一点,你用什么感觉,再往前呢?(3)、请你把用力的地方往后移一点,你用什么感觉,再往后呢?学生汇报,小结:感受是否科学呢,我们今天就借助一种科学工具----杠杆尺进一步来验证。(二)活动二:寻找杠杆的秘密1、认识杠杆尺以及钩码①分发杠杆尺,观察:杠杆尺由哪几部分组成?(杠杆尺、支架、底座)。②认识钩码,一个钩码是多少克?2、实验操作省力杠杆①师:实验前,我们要调整好杠杆尺,使它左右两边保持水平。②师:我们用两个钩码当作重物,挂在杠杆尺左边,从中间数第2个位置。右手握在杠杆尺右边最末尾位置,轻轻地向下压,把钩码提起来。看,杠杆尺像不像撬动大石头的棍子?在杠杆尺上,哪里是支点?哪里是动力点?哪里是阻力点?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是多少?③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概念④过渡:那么你们知道我们使用了多少的力把重物提起来的吗?我们可以通过在动力点的位置挂钩码来测量。⑤师:找到杠杆尺右边的第一个位置,试一试,在动力点挂几个钩码能使杠杆平衡?⑥师:找到杠杆尺右边的第二个位置,试一试,在动力点挂几个钩码能使杠杆平衡?⑦师:找到杠杆尺右边的第三个位置,试一试,在动力点挂几个钩码能使杠杆平衡?⑧师:找到杠杆尺右边的第四个位置,试一试,在动力点挂几个钩码能使杠杆平衡(教师记录在黑板的表格上)?⑨讲述:当杠杆尺平衡时,右边挂钩码的力就是提起重物的力。如果右边的重量小于左边的重量就是省力;如果右边的重量大于左边的重量就是费力。如果相等,就是不省力也不费力。⑩问:那么现在这个位置是省力还是费力呢?师:观察杠杆尺,动力臂比阻力臂大、小还是等于 (板书:省力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杠杆①过渡:如果反过来,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又会怎样呢?我们继续实验。②师:我们先在左边末端的位置挂上两个钩码,在右边”10“刻度的位置挂钩吗,看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平衡 这个实验是省力还是费力呢?③师:这个实验中,动力臂比阻力臂是大、小还是等于 (板书:费力动力臂小于阻力臂)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①过渡: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时又是怎样的呢?下面自己操作一下。(板书:不省力也不费力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杠杆尺不同时候的状态记录表(略)三、小结1、提问:通过这些实验,你们发现用杠杆尺提起重物,在省力和费力方面有什么规律?2、回顾板书,总结得出:省力杠杆就费距离费力杠杆就省距离3、请你分析阿基米德的大话的依据是什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