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2飞回来的小水珠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凝结,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2、能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3、愿意合作与交流。2学情分析自然界中,云、雾、雨、露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而形成的。课外探究的设计是本课的延伸,能激发学生关注自然,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提高他们探究的欲望。3重点难点重点: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认识凝结的条件。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1、演示实验并讲述:这是一个干净的带盖杯子,杯盖上有水吗?老师现在往杯内倒入半杯热水,盖住杯盖。过一会儿揭开杯盖,杯盖内会出现什么现象呢?2、学生猜测。3、演示:教师揭开杯盖让学生观察,发现杯盖内有许多小水珠。4、提出探究的问题:杯盖内的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活动2【导入】观察分析,推测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变成小水珠1、学生推测回答: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什么变成的。2、老师提问:装冷水的杯子里会有水蒸气吗?3、演示实验:在杯子里换上半杯冷水,盖上杯盖。过一会儿揭开杯盖,观察杯盖内有没有小水珠。(没有小水珠)4、老师提问:为什么在盖热水的杯盖内容易看到小水珠,而在盖冷水的杯盖内又看不到小水珠?那么在什么条件下水蒸气才能变成小水珠呢?5、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启发引导:杯子里热水和冷水的水蒸气有什么不一样?相对于热水杯里的水蒸气温度而言,杯盖是冷的还是热的?相对于冷水杯里的水蒸气温度而言,杯盖是冷的还是热的?(温度是相同的——不冷不热)6、现在我们可以推测出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变成小水珠吗?7、学生回答:水蒸气遇冷才能变成小水珠。8、如果水蒸气遇热还会变成小水珠吗?(不能)9、要验证我们的猜测到底是否正确,我们该怎么办?这个实验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活动3【导入】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凝结的条件1、师述:实验开始之前,我们要不要先设计好实验方案?2、请同学们先阅读54页教材。边看边思考以下问题:课件出示。实验记录培养皿内水的冷热培养皿底出现的现象1号2号实验结论3、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的以下问题:A、实验需要哪些材料?B、对比实验中我们需要控制哪一个条件不同?(培养皿的温度——一个冷,一个热)C、如何创设两个不同冷热的培养皿?(一个培养皿里放热水,另一个培养皿里放冷水)D、对比实验中应该控制哪些条件相同不变?(1、烧杯、培养皿大小相同不变。2、烧杯内温水的温度和水量相同不变。3、培养皿里的水量相同不变。(40或50毫升)4、将培养皿盖上烧杯的时间相同不变。4、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5、汇报交流实验方案。6、学生完善、实施实验方案,填写54页实验记录。老师巡回指导。提示相关问题:培养皿里的冷热水最好是40或50毫升为宜。7、汇报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实验结论是什么?与我们的猜想一样吗?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烧杯内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到冷的杯盖,会变成小水珠。像这种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做凝结。 水蒸气遇冷小水珠接下来我们认识几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并分析它们形成的原因。活动4【导入】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凝结现象我设计几幅图片,让学生尝试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加深对凝结的认识。(1)、认识露的形成①课件出示露珠的图片:在夏天晴朗的早晨,碧绿的草叶上沾满了晶莹剔透的露珠。这些露珠是怎样形成的呢?②学生回答。③师述:露珠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从叶草中渗出,它的形成原理与我们刚才做的实验一样。夏天早晨的气温相对较冷,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草叶,就凝结成了小水珠附在了上面,形成了露珠。(2)通过模拟实验——白雾的形成。认识云、雾、雨的形成。1接下来再看老师做一个模拟实验。在一个大烧杯里倒入半杯温水,将一块冰接近杯口,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再把冰移开观察还有没有这种现象。反复几次。②思考并解释:“白气”是如何形成的?(3)、推断云雾的形成:①课件出示云、雾的图片:在自然界中也会出现“白气”的现象,如雾和云。根据“白气”的成因,推想它们是怎样形成的?②学生思考回答。③老师补充说明:气温从地面到高空逐渐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如果在低空或高空遇冷,就会凝结成许多小水珠,它们聚集在一起,漂浮在空中。在低空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4)、认识雨的形成①课件出示雨的图片:雨又是怎样形成的呢?②学生回答,老师解释: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成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变成更大的小水珠,不能再悬浮在空中,从空中降落下来便形成了雨。(5)、教师小结:自然界中,云、雾、雨、露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而形成的。课外探究的设计是本课的延伸,能激发学生关注自然,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提高他们探究的欲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