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飞翔的精灵 教案 (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飞翔的精灵 教案 (4)

资源简介

2.4飞翔的精灵
教案
1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针对飞翔的动物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搜集资料等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对比观察,能发现鸽子、蜻蜓、蝙蝠等飞行动物翅膀的特点。
3.能设计实验探究鸟类羽毛的奥秘,能搜集有关鸟类形态结构特点的资料证实它们更擅于空中飞翔。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自主求证过程中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2.意识到证据充分才有说服力。
科学知识
1.知道翅膀是动物飞翔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
2.知道羽毛是鸟类特有的,知道羽轴根是中空的,知道羽毛的功能和种类。
3.认识到鸟类除翅膀外,还有许多适于空中飞翔的特点。
2学情分析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
3重点难点
1.能针对飞翔的动物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搜集资料等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对比观察,能发现鸽子、蜻蜓、蝙蝠等飞行动物翅膀的特点。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教学导入
前面,我们研究了水中游的,地上走的和跑的,今天一起来研究天上飞的。(板书:飞翔的精灵)
讨论:什么动物可以称为“飞翔的精灵”
活动2【活动】二.活动1 观察翅膀
1.(出示鸽子、张开翅膀的蜻蜓和蝙蝠的标本。)观察鸽子、蜻蜓、蝙蝠翅膀,找出各自翅膀的特点。
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
鸽子翅膀:面积大,正羽形成结构繁密的平面,下面有密密麻麻的绒羽。
蜻蜓翅膀:狭长,膜质,前后翅长短相等,体表没有羽毛。
蝙蝠翅膀:由连前肢,后肢,尾部之间的皮膜构成的,体表也没有羽毛。
2.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羽毛的秘密。
3.研究鸽子的羽毛
学生设计实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羽毛问题。
教师发放器材和羽毛,学生研究。
汇报、交流后教师小结。
活动3【活动】三、活动2   搜集鸟的适合飞行的形态特征的资料
1、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鸟类形态结构特点的资料。
2、课堂上学生进行信息交流。
3、教师在交流中适时出示鸽子骨骼和其他材料,补充、丰富学生的证据。
活动4【活动】四、总结
1.动物的飞翔,离不开与它运动方式相适应的身体构造。
2.鸟类发展史
较一致的看法是鸟类的直接祖先是一种小型恐龙的意见(奥斯特罗姆,1967),认为由假鳄类演化为恐龙中的虚骨龙类,然后再进一步演化为始祖鸟,而演变为新鸟类。
以前认为古鸟亚纲的始祖鸟是侏罗纪发现的唯一鸟类,2004年时被认为是一种恐龙。从已发现的标本可以清楚地看到始祖鸟具有羽毛;后足对趾型;腕掌骨和跗跖骨愈合;骨盘结构、锁骨、喙部、下颌关节方式以及眼等许多特征与鸟类相似。始祖鸟具槽生齿,有具尾椎的长尾;脊椎双凹型;前翅掌指骨游离并具爪;脑、胸骨、肋骨及后肢等特征又与爬行类接近。所以始祖鸟被认为是爬行动物与鸟类之间的中间环节。
除始祖鸟外的其他鸟类全属于新鸟亚纲,其身体结构与现在的鸟类更为接近,其中白垩纪的一些口中具槽生齿的鸟类,构成齿颌超目,包括黄昏鸟目及鱼鸟目。新鸟亚纲其余成员的口中均不具有真正的牙齿。从白垩纪开始出现,在始新世开始繁荣,共34目。近年来在白垩纪地层中又发现一些已绝灭的不具牙齿的鸟类化石,但大都比较零散。这些新颌鸟类有4个目。近鸡鸟目发现于加拿大艾伯塔省晚白垩世地层,1940年被定名为近鸡鸟,1971年又报道了第二个种,这一目与鸡形目、雁形目关系较密切。戈壁鸟目发现于蒙古戈壁省的晚白垩世地层,1974年定名为戈壁鸟,推测可能是平胸类的早期代表。1981年根据在南美晚白垩世地层采集的部分鸟化石,建立了反鸟属,并认为它在进化及分类上应处于齿颌超目与古鸟亚纲之间,建立了反鸟目。1982年在蒙古又发现一个新的早白垩世鸟化石——傍鸟,并建立新的傍鸟目,指出它有可能是最早的突胸鸟类,和鸮形目较接近。198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玉门市附近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鸟类化石。
新生代的鸟类
第三纪早期的化石记录较少,始新世和渐新世突胸类有较大发展,平胸鸟只有鸵鸟目和隆鸟目开始出现,目前已发现近40个已绝灭科的化石。第四纪是鸟类极繁盛的时期。大多数现生种都来源于这个时期。平胸类分布于南半球,但是隆鸟类和鸵鸟类的代表在始新世见于中东及欧洲。现生鸵鸟属的化石曾发现于摩尔达维亚的中新统和广泛发现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欧洲和非洲的上新统和更新统。现生种的化石则见于蒙古、阿拉伯和阿尔及利亚的更新统。
新颌鸟类中也有一些鸟的颌上具有骨质突起,它们是发现于始新世—上新世的骨齿鸟类,已全部绝灭。骨齿鸟亚目 的代表都具有齿状突起,但不具槽生齿。有将近10个属,分布于欧、亚、美洲和西非等地。
活动5【作业】五、作业
互相说说认识的鸟类有哪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