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1“变”来“变”去的盐教案1教学目标1、以“盐溶解于水和提取溶解在水中的盐”为例,通过对盐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建立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以“把苹果切开”为例,通过与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进行比较,建立不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能对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否可逆初步进行判断。2、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初步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利也有弊。3、知道什么样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变化过程;什么样的变化过程是不可逆的变化过程;知道“煮海为盐”是人们对可逆的变化过程的运用。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将盐“变”来“变”去的实验现象引申建立起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教学难点:判断某些变化过程是否可逆。3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谈话引入师:同学们,在你们桌上的小烧杯里有少量的纯净水。纯净水是几乎不含任何杂质的。你们先看一看,然后每组推选一名同学用消了毒的筷子,尝尝。学生活动师:怎么样 生:没有一点味道。生:我们发现纯净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的液体。师:上课前,老师还在每组抽屉里面,放了一小包东西,请大家小心地把它拿出来,打开看是什么 小心别弄洒了。师:是什么 生:是盐。师:你怎么知道是盐 生:看出来的。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我也认为是盐,因为它跟家里平时用的盐一样。师:联系生活进行判断。生:我也认为是盐,因为看样子像。生:也可以尝一下。师:你尝了 是一开始就尝了,还是认为它是食盐以后才尝的 生:我还没尝。师;你是说可以尝是吗 师:遇到不明的物体能不能轻易尝 生:不能。活动2【活动】实验活动师:确实不能轻易尝。可也正像大家认为的那样,这小包里面老师的确是放的食盐。现在大家能不能利用桌上简简单单的材料,做个变化的实验,把小包里面的盐全给变没了,该怎么办,自己试试看。(学生开始将盐放纯净水中溶解)师:已经把盐变没了的组举手。说说你们都是用的什么方法 生:用筷子搅拌。师:用筷子直接搅拌盐 生:不是,把盐倒进装纯净水的小烧杯里,然后用筷子搅拌。生:还可以用摇的方法。师:具体说说 生:把盐倒进装纯净水的小烧杯里,然后边用手这样摇烧杯,边用筷子在烧杯里这样搅,这样盐就溶得快些。师:搅拌和摇都是使盐怎么样 生:加快溶解。师:盐加水溶解变成了盐水。(教师拿起一个组的小烧杯)能看见这里面有盐吗 生:不能。师:通过大家刚才的努力,确实看不到盐了。可是不是真的把盐变没了 生:不是,盐在水里了。生:盐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小颗粒,藏水里面了。师:大家分析得很有道理,盐看不见了,是藏水里面了。但你们能不能把看不见的盐再变出来、再让我们看见它呢 有什么方法 小组讨论师;有方法了吗 生:给小烧杯里的盐水加热师:这样可以吗,理由 生:这样盐水里面的水就慢慢就变成水蒸气跑掉,盐就会慢慢露出来。生:可以用火烧。生:也可以把盐水放太阳下晒,这样也可以得到盐。我们吃的盐其实也是把海水晒干得到的。生:还可以用风吹,因为风也可以让水加快蒸发,盐就出来了。生:把水烧干。师:大家想的办法真多,让水“跑”掉,就只剩下盐了,是不是这样,如果想尽快地让水“跑”到空气体中,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师:这些材料大家可能用得着。(出示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蒸发皿、三角架、试管夹、长把手铝匙)师:有不认识的材料吗 (引导学生认识试管夹、培养皿)师:培养皿可以直接放火上加热,可加热后能不能直接用手拿 生:不能。师:怎么办 生:可以用夹子夹。师:下面讨论讨论,尽快地让水“跑”到空气体中,怎么实验 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师:怎么样了 学生汇报实验方法,互相补充完善实验方法:1、在蒸发皿中放少量的盐水,把蒸发皿放三角架上,用酒精灯给它加热。2、倒少量的盐水到铝匙中,将铝匙放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师:是不是像大家想得那样 试试看吧。小组长在材料区领好材料后就可以开始实验了。实验时注意以下几点(出示注意事项:1、不要触摸正在加热和加热后没有冷却的器材;2、正确使用酒精灯,水快干时,移开酒精灯,熄灭火焰。)并做好记录。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师:实验完成了吗 谁来说说 生:把水烧干了,看到了白色的粉末。生:我们把水烧干,盐就出来了。师:其他组呢 …………师:给盐水不断加热,就可以去掉其中的水分,得到白色粉末。可白色粉末就是盐吗 怎么确认它就是盐 生:我觉得它是盐,我们可以用筷子蘸一点着尝。生:不能随便尝啊。师:对啊,不能随便尝。生:把白色粉末和材料区的另外一包盐进行对比,差不多,应该是盐。生:首先用来加热的本来就是盐水。生:因为首先我们用的是纯净水,纯净水是不含杂质的,所以白色粉末应该是盐。师:大家说了这么多白色粉末是盐的理由。忘了告诉大家,给大家实验用的铝匙、蒸发皿、筷子、烧杯,都是洁净的,而且都消了毒。如果你认为你们刚才在实验中,非常注意蒸发皿中或铝匙中的盐水的洁净卫生的话。那么现在你们可以用消了毒的筷子蘸一丁点白色粉末尝尝。学生活动。师:是不是盐 生:是。师:盐刚才溶解于水,现在又变回来了,所以今天的课题就是《变来变去的盐》。可变来变去,到水里也好、出来也好,还是原来的盐。所以这两个变字还得给它加上“”。师:之前,大家还说到了用太阳晒、用风吹这些方法,大家猜猜能不能把盐变回来 生:能,只不过用的时间要比较长。师: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大家课后试试。师:现在,你们能举举像盐这样变过去又变回来的例子吗 活动3【测试】反思总结生:水可以变成水蒸气。师:可以变回来吗 生:可以,让水蒸气受冷。生:水变冰,冰变水。师:我也举个例子。(出示弹簧)用力压,弹簧变扁了,松开手,怎么样 生:变回来了。师:像这样的,既能变过去又能变回来的,我们把它叫做可逆的变化过程。师:(演示:将一苹果切开,又合上)可逆吗 生:可逆生:不可逆师:为什么 生:切开后可以合上,松开手还是开了,所以不可逆。生:就算合上,中间也还是有一条缝,所以不可逆。…………师:看来,生活中既有可逆的变化过程,又有不可逆的变化过程。师:现在考考大家,在材料区左边,有很多的信封,每组拿一个打开,判断里面提到的变化过程是否可逆。学生活动师:(大屏幕)热胀冷缩、水的三态变化、捏橡皮泥、种子发芽、森林大火、蜡烛熔化,这些变化过程是过逆还是不可逆,谁来说说,并说出理由。学生汇报交流:热胀冷缩是可逆的变化过程,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又收缩回去了。…………师:其实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已经在生活中运用了可逆的变化过程。比如“煮海为盐”的历史就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代(出示图示及相关文字),人们在海边围起盐田,然后把海水引入盐田,通过太阳的曝晒,蒸发掉水分,提取海水中的盐。我国是海水晒盐产量最多的国家,也是盐田面积最大的国家。活动4【作业】布置任务课后请大家阅读P52页的内容,想想制作一个“蜡星星”的方法和所需的材料,下节课我们将完成这一小制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