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1教学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和近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2学情分析对15班的学生而言,该班学生素质总体不错,而我今天所讲的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变化,它与世界史上的前两次工业革命知识有较大联系,而学生对此知识基本上是空白,主要原因是现在学生重理轻文现象越来越普通,加上中考历史分值占较低,是薄弱学科,就更不重视,因此学生对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很高,而八年级又是课改的重要阶段,而新课改的基本目标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他们对历史事物的理解、分析、归纳、比较等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与创造性,我们对教学重点、难点可采用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初中学生历史是经验型的,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基于本班学生已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设问时应注意启发性、开放性、现实性,书本上已有的学生知道的不经学生思考的问题是不需要讲的,应将这些问题留给学困生回答交及时鼓励以增强自信。八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还没有形成习惯,从他们的心理角度出发,对新鲜有趣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而导入时应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中提供大量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创设新情景,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3重点难点商务印书馆——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20世纪初的商务印书馆民营出版业19世纪40年代,西方照相术传入中国,至19世纪末,全国许多城市均有开设照相馆,拍照留影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并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为后人留下珍贵资料。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由京剧大师谭鑫培先生主演的京剧片《定军山》。《歌女红牡丹》1931年,拍摄《歌女红牡丹》,是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海引起轰动,连映3个月,主题歌《渔光曲》电影演变: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哀婉动人,成为传唱一时的流行歌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曲。1935年2月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影片——《渔光曲》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近代男子发式民国初年,服饰由过去的拘谨保守逐渐向美观开放、舒适方便方向发展。当时,中山装为男子最具特色服装,女子服装以旗袍最为时尚中山装旗袍马褂中山装西服(外来)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变:国门被打开。革: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这些生活变迁不仅是中国社会时代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交往交流日益加深的结果。因此,不管昨天、今天还是明天,文明的发展需要交流,人类的进步需要交往,世界历史的发展就是人类交往发展的结果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有何局限性?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新生事物?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一方面,它是伴随西方列强的侵华而出现的,是以中华民族的沉沦为代价的。另一方面,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应该肯定。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中华书局八年级第21课 社会生活变化教学目标1、通过对中国古代和近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文本预览:的一部“百科全书”商务印书馆——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20世纪初的商务印书馆民营出版业19世纪40年代,西方照相术传入中国,至19世纪末,全国许多城市均有开设照相馆,拍照留影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并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为后人留下珍贵资料。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由京剧大师谭鑫培先生主演的京剧片《定军山》。《歌女红牡丹》1931年,拍摄《歌女红牡丹》,是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海引起轰动,连映3个月,主题歌《渔光曲》电影演变: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哀婉动人,成为传唱一时的流行歌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曲。1935年2月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影片——《渔光曲》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近代男子发式民国初年,服饰由过去的拘谨保守逐渐向美观开放、舒适方便方向发展。当时,中山装为男子最具特色服装,女子服装以旗袍最为时尚中山装旗袍马褂中山装西服(外来缠足起源之迷维新派人士在广州成立了“不缠足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会”,并逐渐推广,新学堂则以不缠足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古语云: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古代妇女缠烈地开展起来。足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通常会选在女1912年,孙中山指示内务部通令全孩五六岁时开始缠足,因为脚骨还未长国各省,禁止女子缠足。从此,各地开大、长硬,较易收效,目标是将小脚缠展了大规模的放足运动,缠足的妇女逐成符合“瘦、小、尖、弯、香、软、正”渐减少。不缠足有利于提高中国妇女的七个要诀的小脚。地位并改变生活。见面礼: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共和精神,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礼仪的简化,跪拜、作揖鞠躬、握手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中外人员交往开始采用西方的握手礼节。老爷、大人君、先生民国初期,社会风俗的另一重大变化是改称呼。清朝官场中的“老爷”“大人”的称呼是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反映。1912年,孙中山颁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上的“大人”“老爷”等旧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社会习俗的变化给人们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思想解放、倡导人人平等,生活方式开始走向近代化。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变:国门被打开。革: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这些生活变迁不仅是中国社会时代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交往交流日益加深的结果。因此,不管昨天、今天还是明天,文明的发展需要交流,人类的进步需要交往,世界历史的发展就是人类交往发展的结果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有何局限性?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新生事物?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一方面,它是伴随西方列强的侵华而出现的,是以中华民族的沉沦为代价的。另一方面,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应该肯定。1、清末创办于上海的《申报》,后来成为全国第一大报,其原因不包括()A.为方便大众阅读,编写了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增刊B.及时报道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刊发评论C.刊登广告,便利民众生活D.大量编辑出版当时使用的教科书和字典2、近代课本和字典等工具书大多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出版,这个出版机构是()A.商务印书馆B.岳麓书社C.三联书社D.中华书局3、右图这一场景最早出现在()A.辛亥革命后B.新文化运动后C.五四运动后D.新中国成立后4、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状元实业家。下列所举,他不可能实现的是()A.乘火车,坐轮船B.上网聊天C.用电报传递信息D.看电影5、中华民国建立后,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此外,各政党团体内部一般称“同志”。对妇女则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分别称夫人、女士、小姐等。这种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什么新观念()A.平等观念B.民主观念C.自由观念D.等级观念6、报刊已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大众传媒的的先驱——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报纸是()A.《海国图志》B.《新青年》C.《申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