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西北地区 教学设计+习题(4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3 西北地区 教学设计+习题(4份打包)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课
西北地区
1.新疆的特色农产品是(

A.甘蔗
B.棉花、甜菜
C.苹果
D.柑橘
2.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

A.高寒
B.湿润
C.干旱
D.雨热同期
3.下列现象与西北地区主要自然特征无直接联系的是(

A.多为内流河
B.油气资源丰富
C.草原牧场
D.灌溉农业
4.我国新疆接界的邻国分别属于(

A.西亚、中亚地区
B.西亚、中亚、东亚、南亚地区
C.西亚、东亚、北亚地区
D.西亚、中亚、南亚、东亚、北亚地区
5.生活在新疆的最主要的少数民族是(

A.藏族
B.回族
C.维吾尔族
D.壮族
6.新疆的瓜果特别香甜,主要是因为新疆(

A.土质比较特殊,与其他地区不同
B.农民有很高的农业栽培技术
C.灌溉水源与其他地区不同,含有较高的糖分
D.日温差变化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
答案
1.B
2.C
3.B
4.D
5.C
6.D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课
西北地区
丝路明珠
一、教学设计
1.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本,一方面通过开放的、多维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质疑能力,综合联系能力,自评互判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达到快乐学习与科学探究的和谐统一。
2.在教学中坚持创设情景等直观性原则来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教材从干旱的自然环境入手,着重介绍以吐鲁番等地的绿洲农业,古代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明独特的灌溉系统——坎儿井,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绿洲农业,使得绿洲地区丰衣足食,并为“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旅提供宝贵的水源和食物,使学生理解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体会人类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自然,与干旱和谐共存的。21cnjy.com
三、学习目标
1.了解新课程作为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的特点和影响,深刻领会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更应保护资源,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1·cn·jy·com
2.了解丝绸之路,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新疆人民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难点: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展示“停电公告”图片。
师:电力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谁能再讲讲还有哪些资源的缺乏也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www.21-cn-jy.com
生:停水
生:汽油涨价
师:我们是“水乡”,为什么会缺水?
生:是环境污染造成,我们桐乡有许多印染厂乱排放污水。
生:下雨少,今年天很热。
生:许多人浪费水。
……
师:有没有比桐乡更缺水的地方,你认为我们干旱面积分布最广的是在哪个省区?
生:有,新疆。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新疆是如何的干旱的?
生:有一望无际的沙漠。
生:有传说中的“火焰山”。
……
(展示绿洲图片1
2
3
4)
师:请同学们猜猜这张图片是什么地方拍摄的?
生:内蒙古。
生:森林。
……
师:同学们都进行了思考,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但老师对这张图片感到很困惑,沙漠中为什么含有绿洲呢?
生:雪山上的雪水融化后,可以灌溉形成绿洲。
生:沙漠中有地下水,可以灌溉。
生:有坎儿井。
……
师:是绿洲与水资源有关,水是生命的源泉,它解决好水的问题,合理利用水资源。
(展示坎儿井直观图片1
2
3
4)
师:我们有看图、看材料时应该学会质疑,现在我们用5分钟时间分组提问,看谁问得多、问得好。
生:新疆人民为什么要开凿“坎儿井”?
生:“坎儿井”给新疆带来什么影响?
生:“坎儿井”是什么样子的?
……
师:同学们的问题问得很好,要全面掌握一件事件需要我们从三个角度:即“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去把握,现在我们每个小组从一个角度提一个问题,看看你们能不能问倒老师好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生:好
师:第一组谁来问?
生:坎儿井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师:1.2.3.4好像由……,老师要回答了?
生:不算,不算,我来说,竖井、暗渠、明渠。
师:噢,还有补充吗?
生:池塘,出水口。
师:第二组,老师再来接受你们的挑战?
生:“坎儿井”来灌溉有什么好处?
师: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嗯,谁能帮老师补充一下。
生:节约水资源。
生:不受污染,水质好。
生:自高而下,免去运水。
生:水温较低,比较清凉。
……
师:谢谢同学们,老师不仅为古代人民的伟大创造——坎儿井而感到骄傲,更为同学们的学习、探究精神感到自豪,让我们继续努力,好吗?21教育网
师:塔里木河的断流,楼兰古城的消失,你能想到什么?
生:人们破坏了环境,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生:地球的气候越来越暖。
……
师:能不能再想远一点,从我们身边看应该想到怎样?
生:要节约用水。
生:要保护环境。
……
师:是呀,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通路。
师:新疆最有名的水果是什么?
生:葡萄、哈蜜瓜。
师:从图片看出新疆人民的精神生活特点是什么?
生:唱歌、跳舞。
师:刚才我们介绍的绿洲与古代中国一条著名的商路有密切关系,这条商路叫什么?
生:丝绸之路。
师: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生:……
师:丝绸之路的形成与绿洲最大的联系是什么?
生:绿洲有水,为丝绸之路提供水。
师:水资源,对于干旱地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重大的影响,被称为干旱地区的最宝贵资源。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充分利用干旱地区的资源,使之成为“宝地”?要特别注意的是什么呢?我们国家已经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老师建议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每人为开发大西北提一条建议,通过Email发给新疆的同学好吗?
生:好!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课
西北地区
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根据图文资料说出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优势;列举乌鲁木齐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的原因和表现。21教育网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利用地图等资料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重点:乌鲁木齐的城市职能。
三、教学难点:乌鲁木齐成为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的原因。
(一)课前自学、自主探究。
1.乌鲁木齐是新疆的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心。它位于_______________,地处________________北麓、________________南缘,自古就有“_______________”的称谓。21cnjy.com
2.新亚欧大陆桥东起_______________西至_______________。
(二)课间互动、合作知新。
1.位置和范围:找到乌鲁木齐在我国与亚洲的位置,分析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优势?
2.交通:
(1)找出新疆的8个邻国?乌鲁木齐如果要和这些国家联系,可以通过哪些交通方式?
(2)找一找新亚欧大陆桥贯通了哪些国家和重要城市?据此谈谈新亚欧大陆桥对乌鲁木齐经济发展的意义。
3.回忆乌鲁木齐经济发展的政策优势。
4.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政策优势三个方面来说说乌鲁木齐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的原因。
5.经济地位
(1)“乌洽会”的全称是什么?
(2)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乌洽会”在中亚地区取得了怎样的地位?
(3)由“乌洽会”到“中国—亚欧博览会”的演变,说明了什么?
(4)概况乌鲁木齐的经济地位。
6.民族风情:
(1)主要的民族有哪些?
(2)了解国际大巴扎的概况。
(三)课内活动,反馈小结。
1.乌鲁木齐的城市职能。
2.乌鲁木齐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的原因(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政策优势)。
3.乌鲁木齐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的表现。
(1)商业繁荣(内、外)。
(2)民族风情。
(四)课后作业、巩固提升。
完成作业本相关作业。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课
西北地区
草原风情
一、课标要求:
1.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www.21-cn-jy.com
2.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2·1·c·n·j·y
二、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观察、发现和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产、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而草原是世界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形色色的区域生活中的一种类型,所以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都是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草原之间的关系。教材安排了内蒙古草原这一案例,案例分别侧重于草原的生产和文化两个方面,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从地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描述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感受草原生活,了解草原生活的特点,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大草原生活与草原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通过探究蒙古大草原自然环境和牧民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能举一反三地剖析其它类似案例。在情感上通过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草原文化,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21·世纪
教育网
三、学情分析:
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内蒙古草原有认知,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积累,教学上可以侧重内蒙古草原风情形成的原因组织教学,对内蒙古草原的独特风情进行探究,抓住内蒙古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草原牧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这一难点,突出人地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及人地关系的协调对发展的重要性。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四、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体会牧民因地制宜的生产生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资料、运用材料的能力以及读图、用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
3.认识目标:初步了解内蒙古大草原人民的生活、生产及民俗风情。了解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点与当地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之间的关系。www-2-1-cnjy-com
五、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认识内蒙古大草原的民俗风情。
六、教学难点:
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七、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将课桌椅沿教室四周排成一圈。
2.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准备模拟旅游。
八、教学方法:
1.探究性学习。
2.讨论式学习。
九、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耳熟能详的民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课件:视频《敕勒歌》。
师:同学们这首民歌反映的是哪里的风情?
生:内蒙古草原风情。
师:我们班有同学去过内蒙古草原吗?请谈谈你的所见所闻!
师: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已经初步的领略了草原风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
生: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是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区。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了解内蒙古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
生: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降水较少,昼夜温差大,有广阔的草原。
过渡新课:刚才我们通过书本和图册,了解了内蒙古的自然环境。这里分布着广阔的草原(板书),生活着蒙古族、达斡尔族、朝鲜族、汉族等各族人民。,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感受草原风情。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并找找草原上的人们有那些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
生回答:(略)
师小结:草原人家。
衣:蒙古袍。
食:奶茶和肉类。
住:蒙古包。
行:马,勒勒车。
娱乐:那达慕大会、蒙古民歌。
师:想一想草原上的人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独特的生活方式?
讨论说明
1.各小组分别从衣、食、住、行、乐某一方面探究以上问题。(时间限六分钟)
2.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
3.发言人需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提问。
温馨提醒
一定要结合课本、图册和课外知识哟!
师:同学们讨论好了吗?接下来我们有请各小组来发言,衣、食、住、行、乐各组分别发言,互相提问。师适当提问、引导、小结。21cnjy.com
①蒙古族服装有哪些服饰?这与草原有什么联系?
②蒙古族饮食主要吃什么以及烹调方法?这与草原有什么联系?
③蒙古包与草原有什么联系?(注意补充现在蒙古族也有定居的)
④蒙古组出行有哪些交通工具?这与草原有什么联系?(注意提醒蒙古族也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
⑤蒙古族有哪些风俗和文体活动?这与草原有什么联系?
(通过讲述马头琴的传说,体会牧民与草原的情缘。通过蒙古族舞蹈表演,思考蒙古族舞蹈与草原的联系,加深理解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与草原的密切联系。)
小结:
衣:蒙古袍──便于高原放牧──便于抵御风寒──草原
食:奶茶和肉类──牛奶或羊奶(牛肉或羊肉)──饲养牛羊──草原
住:蒙古包──便于拆迁搬运──便于草原放牧──草原
行:马,勒勒车──便于游牧生活──草原
师:我们江南水乡的女孩大多是大眼睛,水灵灵的,而蒙古族人的眼睛大多小小的,眼睫毛密密的,知道为什么吗?21教育网
小结:小眼睛、密睫毛是蒙古人在长期适应当地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体格特征,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内蒙古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草原牧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形成了独特的草原风情。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