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思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气候变化的案例出发,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有用地理:以“象”为教学主线,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案例,启发学生解决现实的问题,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课地位:本节内容与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而通过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渗透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领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学情简析】知识储备:学生对表征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气候的形成因素、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等知识已经有一定的掌握。存在问题及策略:对于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知识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后,才能深刻领会。因此,本节教学主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加深学生的感官冲击,引发学生心灵的触发,而后通过大量的图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带引学生理性的思维,最终通过案例分析,启发学生如何通过实际行动解决现实的问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说出气候变化的概念;②据图说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③能够根据材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读图分析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语言概括表达的能力;②通过相关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③在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气候的变化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培养辩证看待地理问题的观念;②通过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教学难点】通过读图分析归纳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读图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过程】引入:美国科幻片《冰河世纪4》海报、场景图(图1)。师:该电影讲述地球因为冰山上的一颗松果引发的蝴蝶效应,而分裂成了七大洲四大洋,史前动物曼尼、希德和迭戈只好重新踏上全新的大冒险之旅。它们途中遇上希德的怪姥姥和一群疯狂的海盗,为它们的冒险之旅增添不少的麻烦……图片中的主人公是什么动物?生:……师:请大家说一说长毛象生活环境的气候特点。生:寒冷的气候环境。承转:长毛象繁盛于15万年前,曾经称霸北半球,但在1万年前全部灭绝,经过古生物学家仔细研究,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气候变化。设计意图:从大型动物——长毛象的繁盛到灭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一篇章:回顾过去了解变化师:长毛象繁盛于新生代第四纪,而恐龙繁盛于中生代侏罗纪,那些年代的气候各有什么特点呢?生:……板书1:(一)地质时期探究活动1:读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自主回答问题。(1)说说长毛象繁盛时期的气候特征,标出与该气温特征相似的时代。(2)谈谈恐龙繁盛时期的气候特点,猜猜恐龙灭绝的时间。(3)试试归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从气温、降水角度)生:自主学习,且回答交流。师: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设计意图:通过读图自主探究,了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承转:长毛象喜欢寒冷的环境,但1万年前左右由于气候变化全部突然灭绝,究竟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板书2:(二)历史时期师:根据长毛象灭绝的时间,读图3,结合挪威雪线海拔高度变化,推断其消失的原因是1万年前气温出现上升,它们向北方迁移,但身体塑造完全是为了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随着大片的草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密密麻麻的树林,这种环境无法给予长毛象庞大的身躯的食物需求。探究活动2:读1万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和5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图,回答以下问题。(1)近50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中国气温这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关系如何?(2)野象主要生长热带、亚热带地区,根据图4中野象北界的变化,结合图3,说说北界变迁的原因。(3)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温变化有两次较大的波动,分别是什么时候?生:两人合作探究,回答交流。师: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到前1500年的温暖期,当时年均气温比现在高3~4℃;另一次是l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其中1550~1850年属于十分寒冷的阶段,当时年均温比现在低l~2℃。补充1:我国历史时期的寒暖变化表(阴影部分为明显的温暖期与寒冷期)第一次温暖时期(公元前3500~前1O00年左右)黄河流域有象、水牛和竹等。估计当时的气温和降水量数值都比现在高,是我国历史时期最温暖的时代第一次寒冷时期(公元前1000~前850年)据历史资料记载,汉水曾经两次结冰,紧接着又是大旱,气候寒冷干燥第二次温暖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初)据历史资料记载,鲁国(今山东)冬天没有冰,当时竹、梅等亚热带植物分布界限偏北,表明当时气候比现在暖第二次寒冷时期(公元初~6世纪)据历史资料记载,淮河曾结冰,从昌黎到营口的渤海海面曾三年结冰,表明气温下降第三次温暖时期(7~9世纪)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的长安(今西安)无冰雪,梅和柑橘都能在关中地区生长,表明气候转暖第三次寒冷时期(10~12世纪)据历史资料记载,华北已无野生梅,太湖曾全部冻结,苏州附近的南运河曾经常结冰,福建的荔枝曾两次冻死,表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冷得多第四次温暖时期(13世纪)据历史资料记载,杭州曾几年无冰雪,西安等地有竹子生长,显示气候转暖第四次寒冷时期(15~l9世纪)这段时间长达500年,当时北京附近的运河封冻期比现在长50天左右。传统农作物频频歉收甚至绝收。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分析长毛象的灭绝与野象北界的变迁,了解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特征,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承转:为适应全球气候变化,长毛象曾经试图北移,野象曾经成功南迁;而图中,2010年2月25日,在乞力马扎罗山下的肯尼亚安波塞利草原,一群大象正在到处找水,近年来肯尼亚已有上百头大象因干旱而死亡。板书3:近现代探究活动3:读1860-2002年全球气温距平变化图,自主回答问题。(1)1861年以来,全球气温变化趋势如何?(2)根据曲线变化,在图中标出温度变化明显的两次时期。(3)读图7,全球各纬度的降水量变化是否一致?请举例说明。生:自主学习,发言交流。师:全球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中20世纪增幅最大的两个时期为1910~1945年和l976~2000年,l998年则是最暖的年份。师: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了0.5%~l%,热带地区平均每10年增加了0.2%~0.3%,亚热带地区则平均每10年减少了0.3%左右。设计意图:学会分析近现代气候变化,了解全球变暖的影响。承转:全球变暖引起全球陆地降水量发生变化,还能够改变什么呢?生: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案例:图瓦卢举国迁往新西兰对于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居民来说,全球气候变暖并不是一个说说而已的抽象问题,而是他们在生活当中真切的担忧。因为按照海平面目前的上升速度,这个最高海拔只有4米、面积只有26平方公里的小岛国用不了多久可能就会完全浸泡在水中了。从2002年开始,举国搬迁至新西兰。第二篇章:把握今天调查影响材料1:澳大利亚大堡礁,海水水温的升高直接导致与珊瑚共生的海藻死去,使珊瑚失去生命力,变成白色,最后导致出现大面积的白化。材料2: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材料3:气温升高不单会从海洋直接吸取水分,还会从陆地吸取水分,使得内陆地区大面积干旱,从而粮食减产,饲料也同样减产。材料4:气温升高,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灾难。生:逐一归纳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师:总结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设计意图:通过案例教学,举例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承转:在图瓦卢宣布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失败的时候,位于几千里之外的北极圈里的爱斯基摩人看着不断融化的冰川,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冰川下沉睡了数千万年的石油、矿产将会带给他们更加富裕的明天,全球变暖对世界来讲,是大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探究活动4:以4人为小组,围绕全球变暖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辩论。师:适当补充材料(材料5)。材料5:摘录于《中国国家地理》①全球变暖,调整大气环流,会给内陆地区带来更多的降水;②全球变暖,将使树木生长更快,植被覆盖率提高;③全球变暖,使得农作物的播种范围扩大,产量提高,解决粮食问题;④全球变暖,使人类减少能源的使用,缓解能源危机。生:小组之间展开辩论。设计意图:通过围绕全球变暖带来的利弊进行辩论,加深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培养唯物主义辨证观。小结:当全球变暖理论正当被地球人所公认的时候,俄罗斯、英国的科学家惊奇地发现全球其实是“变冷”了,我们忍不住自问:我们的地球到底怎么啦?我们将更加明确世界气候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知识结构】【教学反思】本节课紧紧围绕“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新课标要求,精选组织教学素材,通过大量案例,合理设计组织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使之动静结合,思维活跃,学习过程不易产生疲劳,学习效果较好。图1《冰河世纪4》知识小贴士1:长毛象长毛象的体型和现代的非洲象相似,但具有一身的长毛,重约6吨,高达3米,为草食性的动物,主要生活于寒带冰原地区。知识小贴士2气候变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变化。气候要素:温度、降水量、风。冰期:地质历史上气候寒冷、冰川广泛发育的时期。间冰期:两个冰期之间比较温暖的时期。地质时期:1万年以前;历史时期:1万以来;近现代:近一两百年来。图2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生物进化与灭绝读图小贴士1①关注纵坐标:时间,从下往上(已标注)②关注横坐标:冷、暖、干、湿③关注基准线:(已标注)知识小贴士3气温距平:就是指某一气温与平均气温的差值。雪线:常年积雪的下界。气温越高,雪线高度越;降水量越多,雪线高度越。图3:1万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和5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农业生产的变化图4:不同时间野象北界分布图读图小贴士2①关注横坐标:时间变化②关注纵坐标:左侧是雪线高度,右侧是气温距平③关注基准线:(已标注)高于基准线为温暖低于基准线为寒冷图5大象找水喝图61860-2002年全球气温距平变化读图小贴士3①关注横、纵坐标:时间、温度距平②绘制温度变化简图:(已标出)③图7中可以适当绘制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图71900-2000年全球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图8白化的珊瑚礁气候变化增加资源难度加剧自然灾害改变生态系统影响生产领域危害人体健康图9全球变暖的影响距今1万年距今一两百万年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冷暖干湿交替资源变化自然灾害生态系统生产领域人体健康图10知识结构示意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