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4.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2.了解苏联经济建设和五十年代初的争论。3.理解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难点: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教学过程】一、苏联经济建设与五十年代初的争论1.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及意义: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从1925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先实现了工业化,后实现了农业集体化。1936年宣布苏联建成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苏联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充分显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苏联经济界对若干问题的争论:从1952年2月1日到9月28日,斯大林先后四次就政治经济学问题发表意见。这些意见被汇编成册,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为书名于当年公开发表。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1.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的对立物而产生的,是当该规律失去效力以后,在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基础上产生的。2.最适合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个概念的,是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三、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1.斯大林指出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3.斯大林认为,价值规律的作用存在两种情形: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其二是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有影响,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四、斯大林对计划与赢利之间关系的认识 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制定、执行科学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避免破坏国民经济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物质损害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保证了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五、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认识1.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他进一步指出,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斯大林认为:不能把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混为一谈。只有存在着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存在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制度,商品生产才会引导到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雇佣劳动制度已被消灭,因此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发展不会导致资本主义。3.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没有资本家参加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生产。这一认识,划清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界限。但是,他又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六、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1.对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认识斯大林指出: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的对立物而产生的,是当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失去效力以后,在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基础上产生的。2.对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认识斯大林指出:最适合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个概念的,是剩余价值规律,即资本主义利润产生和增殖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其内容是:通过扩大和提高对雇佣工人的剥削来获得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3.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认识斯大林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21世纪教育网--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