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2.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教案课型课时时间学习目标1、过程与方法 ● 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 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 能够通过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 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 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2、知识与技能 ● 知道云、雾、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 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 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 ● 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难点: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学法指导讨论、合作、实验等课前准备玻璃杯、冰块、易拉罐、湿毛巾、盐、温度计等学习过程二次备课第1课时 〖学习过程〗一、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 提问: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 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 二、提出要研究的有关水的问题 提问: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到水的变化问题上来,为下面环节打下基础。 三、设计实验,制造云、雨、雾 1、造云 (1)谈话:刚才我们看过了各种形态的水,你们觉得好看吗?你们想自己动手制造出她们吗?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做吧! (2)学生参照课本提示,讨论实验方法。 (3)小组活动,仔细观察、思考并记录:云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4)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再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5)教师讲解:云通常是在高空的,而雾就是低空中的云。 2、造雨 (1)提问:你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吗? (2)学生回答。 (3)学生设计实验,模拟雨的形成,将设计结果记录下来。 (4)汇报设计方案,互相评价,选择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 (5)讲解:当小冰晶下落时,如果地面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就会下雪。第2课时一、导入 讲述:这节课继续学习关于水的知识。 用抹布蘸水在黑板上写“水”。 二、设计实验,制造露、霜 1、造露 (1)参照课本设计实验方案,明确方法。 (2)分组实验,汇报结果。 2、造霜 (1)参照课本设计实验方法。 (2)分组实验,仔细观察:易拉罐外出现了什么?这时的温度是多少? 通过结冰实验,学生可以认识水的冰点,同时认识霜是怎样形成的,这个实验中包括液态的水变成固体和气态的水变成固体,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同时认识到水的两种变化。 三、认识水的蒸发、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1、谈话:小朋友看看刚才老师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的“水”字还在不在了?它跑到哪里去了? 2、学生回答。 3、教师讲解:液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你能做一个蒸发的实验吗?(让学生将水滴到手背上体会蒸发的作用。) 4、设计实验方案。 5、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蒸发加快? 6、了解自然界的蒸发现象:列举你知道的蒸发现象。 7、讲解: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体变成液体,这种现象叫做凝结。云、雾、露、雨等都是由空气中的水凝结成的。 四、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提问:水在自然界有哪几种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互相转化? 2.根据课文图示,将水循环的过程自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或者编成童话剧来表演。当堂检测一、填空1、水有( )态、( )态、( )态三种状态。2、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变成( )形态的( ),这种现象叫做( )。3、水蒸气遇( )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正现象叫做( )。4、当云中的( )或( ),凝结的够重时,就会降落下来。当水冰穿过暖和的空气层时,会融化成( )。如果温度低于0℃,就会( )。5、晒粮食时,把粮食放在向阳的地方容易干,这说明蒸发的快慢与( )有关;把粮食摊开更容易干,这说明蒸发的快慢与( )有关;蒸发的快慢还与( )有关。二、判断1、云和雾就是水蒸气。 ( )2、全地球上的河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迟早有一天,海洋会淹没陆地。 ( )3、云、雾、露、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 ( )4、烧开水时,我们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 ( )5、水蒸气遇冷后可能变成水滴,也可能变成冰晶。 ( )6、谚语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化雪冷是因为雪变成水时吸收热。( )7、雨过天晴,水泥地上的积水没有了,是因为水都被蒸发到空气中去了。( )三、选择1、造霜时加入冰和盐是为了使温度降到( )A. 0℃ B. 0℃以上 C. 0℃以下2、水有( )种存在形态。 A. 3 B. 4 C.53、水蒸发的快慢与( )有关。 A. 蒸发面积 B. 盛水的容器 C. 水的多少4、下列属于水的固体形态的是( )。A. 水蒸气 B. 冰 C. 干冰5、下列不属于水的液体形态的是( )。 A.雨 B. 露 C. 霜 四、简答1.什么现象称为蒸发?2.什么现象称为凝结?3.水在自然界里是怎样循环运动的?4.空气中的水叫什么?它是从哪里来的?板书设计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水加热 (液态) 冷却 蒸发 冷却 加热 水蒸气 凝结 冰 (气态) (固态) 冷却固态 液态雪、霜、冰 云、雾、雨、露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和学生一起走进科学实验室,探究《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同学们通过欣赏教学图片,看到了大自然中美丽的水,想象出:美丽的云雾,高耸的冰川,流尚在山间的涓涓细流凝聚在荷叶上闪闪的露珠,悬挂在枝条上晶莹雾松……都是水多姿多彩的化身。通过图片的展示学生对水充满了好奇。那么如何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及条件呢?本节课我把握好三个步骤,一个难点(造雨.造霜.造雾),一个重点(水蒸发的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 指导学生“造雨.造霜.造雾”的实验过程中,把握好这一教学难点。通过演示实验和操作实验,学生真切地看到水的多姿多彩的变化。进一步认识了水的蒸发和凝结从中得出结论。学生掌握了这一知识点,教者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当学生好奇地提出:空气中的水来自哪里是时。我例举了人们晾晒衣服.河水蒸发等事例,学生了解了自然界中广泛地存在水的蒸发现象。学生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掌握了一系列的科学知识。 在教学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我把握这一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再根据日常生活中以往经验,发挥想象。学生能很快地得出结论: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的大小.空气流动程度及周围的温度高低有关。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操作实验开阔了学生眼界,观察了水的变化和流动。认识到在自然界中的海洋和地面的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蒸发到天空中变成云和雾,天空中的云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落到地面变成雨或雪,从而形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特别是水的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