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考点3 等高线地形图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考点3 等高线地形图 (含解析)

资源简介

 1 海拔与相对高度
(1)海拔: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如下图中甲点海拔为1
500米,乙点海拔为500米。甲、乙的相对高度是1
000米。
2 等高线及绘制
(1)等高线:在地图上将地面海拔相等的各相邻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称为等高线。
(2)绘制原理
3 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特 征
含 义

同线等高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

同图等距
一般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的相对高度是一个定值(等高距)

闭合曲线
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只是有的不能在一幅图上完全呈现出来
续表
特 征
含 义

一般不相交,重叠为陡崖
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但在悬崖峭壁处,等高线可以重合

疏缓密陡
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两条等高线之间间距越大,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反之坡度越陡

凸低为高
等高线向低值弯曲的中心部位比两侧海拔高,地形为山脊
凸高为低
等高线向高值弯曲的中心部位比两侧海拔低,地形为山谷

高于高值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海拔不在两条等高线的数值之间,闭合线与高值同,则其中高于高值,如A海拔高于200米;闭合线与低值同,则其中低于低值,如B海拔低于100米
低于低值
4 等高线图中的基本地形
表示方法
示意图
等高线图
地形特征
说明
山地、山峰
闭合曲线外低内高符号▲
四周低中间高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侧,坡度向外侧降低
盆地、洼地
线外高内低
四周高中间低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内侧,坡度向内侧降低
山脊
等高线凸向低处
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部分
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山谷
等高线凸向高处
山脊之间的低洼部分
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鞍部
一对山脊等高线和一对山谷等高线组成
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
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山脊线最低处
注意点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坡度的大小并不是只与等高线的疏密有关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坡度的大小取决于比例尺的大小和等高线分布的疏密、等高距等因素。
2.等高线不能相交,但可以重合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不同数值的等高线不会相交,陡崖处是多条等高线的重合处。
3.示坡线垂直于等高线且指示降坡方向
在等高线图上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直线叫示坡线,它总是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
4.要牢记的特殊等高线
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是等高线与等深线的分界线;200米线区分平原和低丘;500米线区分丘陵与低山;2
000米、3
000米线反映中山和高原;4
000米线反映高山和高原。
等高线是反映地形特征和分布等内容的重要形式。回答1~2题。
1.上面地形图所对应的等高线图,正确的是(  )
A.尖顶—甲图
B.圆顶—乙图
C.平顶—丙图
D.凹地—丁图
答案 B
解析 山地的尖顶表现在等高线图上有较为鲜明的棱角,如丁图所示;圆顶的等高线基本呈同心圆分布,如乙图所示;平顶的等高线中心有明显的平面,如甲图;丙图所示的等高线内有示坡线,表示越往中间海拔越低,为凹地。
2.下列甲、乙两图为实景地貌图,丙、丁两图为对应实景地貌的等高线图。甲图中的小树,在等高线图上的位置是(  )
A.P处
B.K处
C.R处
D.S处
答案 C
解析 甲图实景中有山脊,对应的等高线图为丁图;乙图中有山谷对应丙图。甲图中的小树位于山脊底部处,对应丁图中的R处。
下图为某地一处完全淹没在海面下的珊瑚礁体的等深线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有关该珊瑚礁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中部较高,四周较低
B.主要在内力作用下形成
C.礁体南部的坡度较陡
D.为淹没在海面下的洼地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等深线的判读。等深线是特殊的等高线,其值越大,则海拔越低。由图上的等深线可以看出,中间值低即海拔高;四周值高即海拔低。则该珊瑚礁体是中部高,四周较低,A对;珊瑚礁是海洋中珊瑚虫遗体的堆积,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B错;从等深线可以看出,礁体南部的等深线稀疏,坡度更缓,东部和西部更陡,C错;该珊瑚礁中间高,四周低,是淹没在海平面下的高地,D错。故选A。
4.图中E、F两地的相对高度最可能是(  )
A.5米
B.15米
C.20米
D.30米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等深线图中相对高度的计算。从图上的等深线可以看出,F处的等深线是20米,而E位于礁丘突起处,E周围等高线数值应为36米,所以E海拔为-36~-28
m,其数值是位于28~36米之间,所以两地的相对高度范围是8~16米,故选B。
 [考法综述] 高考中以等值线图承载信息进行考查出现频率较高。主要考查在等高线图中识别基本地形类型或地形部位的能力,以及根据地形特征判读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关键在于掌握等高线的特点及各地形类型和地形部位的特征。
命题法1 等高线图的判读
典例1  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地形地貌。读图,完成(1)~(2)题。
(1)上图所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  )
①以丘陵、平原为主 ②中部高,西南、东北低 ③以平原、盆地为主 ④中部低,西南、东北高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2)图中甲、乙两条虚线所在的地形部位分别是(  )
A.山脊、山谷
B.山脊、山脊
C.山谷、山脊
D.山谷、山谷
[解析] 第(1)题,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和数值特征,图示区域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地势是中部高、西南和东北低,因此选C。第(2)题,甲、乙两条虚线都位于等高线小数值向大数值凸出部位,应为谷地,故选D。
[答案] (1)C (2)D
【解题法】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中的“五读”
(1)延伸方向——等高线延伸方向为地形走向,与等高线垂直方向为坡度最陡方向,是水流方向。
(2)疏密程度——密陡疏缓。等高线间隔均匀,表示上下坡度均匀,是均匀坡;等高线上密下疏,为凹形坡;等高线下密上疏,为凸形坡。
(3)极值——某区域海拔最大或最小情况,显示该区域地势起伏大小。
(4)弯曲处——等高线向地势低的方向凸,为山脊;相反则为山谷。
(5)局部小范围闭合等高线——高度不在正常范围内,其规律是“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命题法2 等高线图的计算
典例2  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1)~(2)题。
(1)Q地的海拔可能为(  )
A.90米
B.230米
C.340米
D.420米
(2)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
A.260米
B.310米
C.360米
D.410米
[解析] (1)根据图中山峰的海拔(580米)及图中等高距(100米),可推知海拔580米山峰外侧的闭合等高线的数值为500;结合河流流经地区是该区域海拔最低的地区,且两侧等高线是相等的,可推知Q地西侧的等高线的数值为400,则Q地的海拔在400米到500米之间,故选D。(2)根据瀑布的落差为72米可判断,瀑布底部的海拔在200米到228米之间,由于图中桥梁还位于瀑布的下游,因此桥梁附近河岸的海拔还要低于瀑布底部的海拔;而瀑布底部与山峰的高差在352米到380米之间,因此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肯定大于352米,但要小于380米,故C选项正确。
[答案] (1)D (2)C
【解题法】 等高线地形图中的计算方法
1.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步骤
(1)读取两地海拔
①位于等高线上的点,所在等高线的标值便是该点的海拔(依据同线等高)。
②不在等高线上的点,读取其相邻等高线数值,其海拔位于两者之间。
③若位于闭合等值线内,可依据高于高值、低于低值读取海拔。
(2)相减求高差
H(高差)=H高-H低,如是取值范围则应交叉减。
2.较为复杂的计算
(1)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①计算公式:(n-1)d≤ΔH<(n+1)d
②实例解说。
如图中甲处,假设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H大为重合等高线数值中最大的,H小为重合等高线数值中最小的。则图中n=4,d=100米,H大=400米,H小=100米,利用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进行以下计算:
a.陡崖的相对高度(ΔH)。
计算公式为(n-1)d≤ΔH<(n+1)d。因此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为300米≤ΔH<500米。
b.陡崖的绝对高度。
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d(2)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一般来说,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点之间有n条数值不同的等高线,等高距为d米,则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可用下面公式求算:(n-1)d米如图所示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为200米(3)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
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0.6
℃/100
m)可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异:
T差=(0.6
℃·H相)/100
m。
命题法3 等高线图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典例3  下图是福建省某地等高线(单位:m)示意图。读图回答。
图中四地,农业土地利用合理的是(  )
A.甲—用材林
B.乙—橡胶林
C.丙—水稻梯田
D.丁—茶园
[解析]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主要发展种植业,高原地区主要发展畜牧业,山区主要发展林业。甲地等高线稀疏,以平原为主,适宜发展种植业;橡胶为热带作物,福建位于亚热带地区且乙地海拔较高,热量不足,不适宜种植橡胶林;丙地等高线密集,坡度大,不适合修筑梯田;丁地等高线较为稀疏,坡度较缓,位于山坡地带,排水便利,适合茶树的种植。综上可知,D选项正确。
[答案] D
【解题法】 等高线地形图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方法
1.选线方法
(1)公路、铁路线选线要求
三个尽量要:①平;②直;③多过聚落。
三个尽量不要:①过河修桥;②占用耕地;③过地质地形复杂区。
(注意:任何一条线路都不可能满足六个要求,根据线路的实际,合理选线)
(2)引水线路:线路尽可能短,避免通过山脊等障碍,并尽量利用地势使水自流。
(3)输油、气管线:线路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2.选点方法
(1)水库
坝址:选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出口最窄处,其次还应避开地质断裂地带,并要依据坝高考虑移民、生态环境等问题。
库区:选河谷地区或洼地、小盆地。
(2)港口
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港湾地区,并考虑保证陆域平坦、港阔水深。
(3)航空港
①建在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即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易排水的地方;②地质条件好;③注意盛行风向且保持与城市适当的距离等。
(4)气象站
选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点。
(5)疗养院
建在坡度较缓、气候适宜、空气清新的地方。
3.选面方法
(1)农业生产布局
(2)工业区、居民区选址:一般选在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处。
等高线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地貌特征。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图。
1.图中两条400米等高线之间部分表示的地形单元是(  )
A.山脊
B.陡崖
C.断块山脉
D.峡谷
答案 D
解析 图中两条400米等高线处以陡崖的图例进行标注,则两条等高线之间为两侧坡度陡峻的峡谷。D正确。
2.图中310米等高线相邻的灰色部分最可能是(  )
①崩塌堆积物 ②突出小基岩 ③河中的沙洲 ④低矮的山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310米等高线位于图中陡崖下方,部分与图中代表陡崖的图例重合。图中灰色部分是310米等高线与陡崖图例断断续续分开的部分。此灰色部分应是陡崖崩塌后的堆积物或突出的基岩形成。A正确。
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下题。
3.若a、c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解析 从等高线分布图上可以看出,c河③—④河段的海拔比a河谷高,若a、c两河支流相连,将导致③河段的水部分流向a河,导致②河段流量显著增大,故B项正确。
如图为某摄影爱好者在图一中广袤草原上拍摄的“日出”美景。读图完成下题。
4.拍摄“日出”美景的地点是图一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可知,该“日出”美景是在广阔的草原上拍摄到的。图中甲地点位于刚果盆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景观为热带雨林,并非热带草原。从乙地点向东拍摄的是湖面;丁地点东面有超过3
000
m的高地;丙地地势平坦开阔,最有可能拍摄到“日出”美景。
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完成下题。
5.根据图b中记录的信息判断,卡片中“观测点编号”应为图a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示指向标,判断①、②两点位于甲山西南;根据图示相邻的两条等高线“200”、“300”注记,判断图示等高线等值差为100,则①、②两点海拔分别为0~100
m和100~200
m,故答案选B。
下图是某山体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像。读图,回答下题。
6.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拔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乙>丁>丙>甲
D.乙>丙>甲>丁
答案 D
解析 乙地在雪线附近,海拔最高;甲地在湖边、丙地海拔高于湖面,故丙地海拔大于甲;丁地在湖泊下游河段,故海拔低于甲地。
读某地等高线图(等高距:100米),完成7~8题。
7.图中河流的流向是(  )
A.东北流向西南
B.西北流向东南
C.西南流向东北
D.东南流向西北
答案 B
解析 根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规律,结合指向标,判断图示河流从西北流向东南。
8.X点和Y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200米
B.300米
C.400米
D.500米
答案 C
解析 等高距为100米,则a、b数值分别是200和500。等值线图中局部小闭合曲线内高度的判读原则是“大于大的,小于小的”。X点外围闭合曲线数值a为小数,则X小于a、大于a-100;Y点外围闭合曲线数值b为大数,则Y大于b、小于b+100。则X点和Y点之间的相对高度介于300~500米。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地区等高线分布。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山峰与桥梁①的相对高度最有可能是(  )
A.450米
B.650米
C.750米
D.850米
答案 B
解析 图中山峰的海拔是900~1
000米,桥梁所在处海拔300~400米,所以二者相对高度范围为500~700米。
10.对该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河流的流向为自东北向西南
B.地势由北、南、东三面向西部倾斜
C.②地夏季降水量大于③地
D.乙村易受泥石流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从地势上判定,河流流向为自西南向东北,A错误;地势由北、西、南三面向东北倾斜,B错误;②③两地分别位于东南季风(我国东部某地)的背风坡与迎风坡,故③地降水多于②地,C错误;乙村上游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大,雨季易发泥石流灾害,D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