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8考点1 水循环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8考点1 水循环 (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专题八 地球上的水
考纲展示 命题探究
1 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 类型及主要环节
类型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发生领域
海洋和陆地之间
陆地和陆地上空
海洋和海洋上空
主要环节及示意图
特点
最重要的类型,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
降水量最大
典例
长江参与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夏季风参与了水循环的水汽输送
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未登陆的台风
3 意义
①维持全球的水量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④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注意点
目前人类活动不只是对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
目前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蒸发、大气降水、下渗、地下径流等都可产生影响。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体是不断相互转化的,下图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监测显示,近年来,该流域蒸腾作用明显减弱,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A.流域内降水明显增加
B.流域内地表径流增加
C.流域内粮食产量减少
D.流域内水汽蒸发减少
答案 B
解析 蒸腾作用减弱说明植被覆盖率减少,而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故植被减少会使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从而直接导致地表径流增加。
2.若要进一步稳定该流域的径流量,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人工降雨
B.围湖造田
C.开发地下水
D.封山育林
答案 D
解析 因为地表径流增加源于植被减少,故稳定径流量的措施应是恢复植被。
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完成第3题。
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
3.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上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
A.a增加
B.b增加
C.c减少
D.d减少
答案 B
解析 “可呼吸地面”是由透水材料铺设而成,地表水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减少;由于地面透水,土壤中水分含量增加,因此d环节增加。选项B正确。
 [考法综述] 水循环是该考点的重点内容,通常有两种考查角度,一是考查水循环各环节之间及各环节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掌握水循环过程及其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是关键。
命题法 水循环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
典例  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如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1)~(3)题。
(1)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
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3)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
[解析] 第(1)题,读材料与图可知,铺设树皮覆盖层主要是为了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水分。第(2)题,种植土层和砂层孔隙小,可以过滤下渗的雨水,对雨水的净化起主要作用。第(3)题,读图可知,雨水花园为浅凹绿地,当降雨量大时,可以控制雨洪;植物和各填充层可以净化雨水,实现对雨水的有效利用。
[答案] (1)D (2)B (3)C
【解题法】 1.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水循环主要有四个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目前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而在局部地区可以对地表径流施加某些影响。
(1)水利措施:
①修建水库、塘坝等拦蓄洪水,增加大坝下游枯水期径流量。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水位的提高,可增加库区的蒸发量。②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
(2)农林措施:①“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下渗量,调节径流,增加蒸发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②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的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3)城市建设:①城市路面硬化,会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少地下径流,易造成城市内涝。②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有利于防治城市内涝。
2.利用水循环解释地理问题
(1)沼泽地的形成
(2)内流河断流的成因
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称为非生产性绿水。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流域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
A.塔里木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雅鲁藏布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
答案 A
解析 本题通过水循环特点考查区域特征。绿水比例大表明该地主要以蒸发(腾)为主,形成的径流较少。选项中塔里木河流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蒸发旺盛,形成的径流少,故A项正确。
2.在干旱和半干旱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例提高最多的是(  )
A.水田改旱地
B.植树造林
C.覆膜种植农作物
D.修建梯田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人为因素对水循环的影响。覆膜种植农作物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增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蒸腾,增加生产性绿水比例,故C项正确。水田改旱地不会增加植物蒸腾作用,故A项错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不适宜发展植树造林,故B项错误;修建梯田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但对植物的蒸腾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
在太行山南段东麓相邻的两条间歇性河流上分别建有甲、乙水库,它们的汇水面积大体相等。2009年雨季,乙水库入库水量912万立方米,甲水库却几乎没有入库水量。据此完成下题。
3.2009年雨季,甲水库无入库水量是因为其流域
(  )
A.几乎没有降水
B.植被截留降水
C.降水大量下渗
D.人工拦截径流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小流域内的水循环各环节及影响因素。甲、乙水库所对应的两条河流为相邻的两条间歇性河流,在降水条件、植被截留、降水下渗等自然条件方面极为相似,因此导致两水库入库水量产生巨大反差的原因可能是人为因素(人工拦截径流),D项正确。
下图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下题。
4.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水循环原理和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降
水量大、降水丰富的时期水循环活跃,该地区11月、12月降水最多,冬季水循环活跃,因此D项正确。
有专家提出水循环可分为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两大类,下图为某城市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
A.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管道输水、蒸发
B.跨流域调水、地表径流、管道输水、蒸发
C.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蒸发、人工降水
D.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管道输水、跨流域调水
答案 B
解析 箭头①②⑦都示意城市地表水来源,①属于社会循环,②属于自然循环,所以可判断①为跨流域调水,②为地表径流;箭头③指向城市用水,且属于社会循环,可判断③为管道输水。选B。
6.下列关于人类对城市水循环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污水回收利用,可以减少②
B.大量开采地下水,可以增加④
C.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减少⑥
D.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⑤
答案 D
解析 ②为地表径流,污水回收利用,可以增加②,A错;④为蒸发,大量开采地下水,不可能增加④,B错;城市绿地建设,增加城市蒸发量,可以增加水汽输送(⑥),C错;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下渗(⑤)。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